文·张素贞 陈庆菊
扶贫档案资料是脱贫攻坚战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记载着扶贫过程和扶贫效果,是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新泰市立足扶贫工作实际,坚持“四化”协同、一体推进,建立起扶贫档案联动化、精细化、全程化、系统化“四化”体系,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精确的资料基础支撑,有力推动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全省环保行业扶贫、畜牧业脱贫攻坚、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等省级现场会议在新泰召开,新华网、《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报刊推广了经验做法。
坚持扶贫档案收集管理与精准扶贫工作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三同步”,超前控制、超前规范、超前管理,稳步推进精准扶贫档案管理。
一是领导联动。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市、镇、村三级扶贫档案管理工作网络,市级明确一名副县级领导、乡镇街道明确一名副科级干部、村居明确一名“两委”成员,专门负责扶贫档案管理工作,层层压实责任。
二是平台联动。建立市、镇、村三级档案信息管理平台,村居随时收集上报扶贫工作进展,乡镇及时整理更新数据库,市扶贫信息中心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帮扶追溯、动态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扶贫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管理对接。建立档案管理规章制度,配备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要求的设施设备,市、镇、村分别设有专门的档案室、档案柜、档案盒、档案管理员以及档案宣传栏“五专”,保障档案工作场所。
三是队伍联动。配齐市、镇、村三级档案管理专职人员,组建微信工作群,实现市与镇、镇与村无缝隙对接联络。组织开展扶贫档案管理培训会、观摩会,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进行分类培训,引导扶贫档案管理人员掌握扶贫各类、各载体档案工作的基本知识、方法步骤,明确和统一扶贫档案工作标准与要求,建立起扶贫档案管理专业化队伍。
真实是档案的生命,准确是档案的价值所在,坚持三措并举,实行精细化建档、精准化管理,实现了对所有贫困户档案的常态化监管。
一是收集全。按照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的原则,村居扶贫档案管理人员与驻村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逐户逐人上门摸排,每户必到、每户必访,做到见到人、说清事、记录全,摸准每一户的实情。市、乡两级根据入户走访记录情况和贫困户申请,把贫困户的现状摸清楚、收入算清楚、人数查清楚、档案记清楚。
二是核实准。认真遵循“五进七出”标准、省定六步工作法,严格“五把关、四签字、三清楚”,把好“报、查、评、审、批”五个关口,实行村支部书记、包村干部、包管区干部和乡镇党委书记四级签字承诺制,并将评议记录、张榜照片全部归档,真正托清底子、摸实情况、建档立卡。期间,适时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活动,对建档立卡人员进行再核实、再确认,不准确的一律推倒重来,全市共精准识别贫困户15206户25610人,如实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三是分类清。扶贫档案不仅记载贫困户基本信息,还把贫困户家庭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各项内容一并归档,一户一案、一类一档,形成完整的资料库。据此分析,全市贫困户75%因病致贫、15.66%因残致贫、9.34%其它原因致贫;贫困人口中5531人具有劳动能力,4005人有种养需求,1888人有经商、务工、技能培训需求,6930人需医疗救助。
精准扶贫档案必须与扶贫工作同步进行,才能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坚持“两化”同步,准确真实地记录扶贫、脱贫全过程。
一是脱贫全程化。紧密结合贫困户致贫原因,创新实施现代农业、光伏产业、电子商务、生态旅游四大产业扶贫行动,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千岗助千人”帮扶活动,目前全市完成1.38万户2.35万人和24个省级贫困村、63个泰安市级贫困村的退出工作。期间,档案管理人员全程跟进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等工作步骤,以及就业扶贫、金融助贫、政策帮贫等相关项目,将贫困户脱贫过程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市、镇、村、户四级留档;并在贫困户家中设立“一图一袋”,将帮扶责任人情况、收入核算及帮扶措施挂图上墙,将双向承诺书、联系卡、务工帮扶协议、入户记录本、特惠保险投保卡等材料统一入袋,脱贫历程足迹清晰。
二是扶贫全程化。在部门、行业、企业和民间组织设立扶贫档案协管员,准确记实社会各行各业立体扶贫全场景。拍摄“全家福”,将领导干部包保贫困村、结对贫困户的工作情形拍成照片,摆在贫困户家中、放在领导干部桌上,时刻提醒加强联系。制作“连心栏”,开展“双千双万”驻村帮扶行动,组织驻村干部定期到村入户走访,填写走访记录,拍摄入户照片,在各村宣传栏集中展示“连心照”。建立企业“爱心档案”,将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公益捐赠、领办社会养老等善举铭记下来,定期在全社会弘扬宣传。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激励志愿者开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送医、助学等慈善公益活动,为贫困户提供“一助一”“多助一”个性化帮扶服务。
扶贫档案是扶贫攻坚的大数据库,坚持三“有”联动,将“死档案”变成“活资源”,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重要参考服务。
一是帮扶有依。扶贫档案是精准帮扶的重要前提。工作中,市委、市政府通过分析扶贫档案,理清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研究确定以“五个一批”“十大工程”为重点的“5+10”精准扶贫模式化“施策菜单”,制定配套的扶贫政策和扶贫项目。驻村干部、帮扶企业通过贫困户档案,找准“病根”、开出“良方”,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进行针对性、精准化帮扶,真正帮到根上、扶到点上。
二是退出有据。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企业帮贫、政策助贫中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基地打工的“薪金”、土地入股的“股金”以及助学金、低保金等,经贫困户签字确认后录入扶贫档案,形成最准确、无争议的脱贫证据。在贫困户退出时,只需一个简单的加法,就能准确核算出是否符合退出标准,防止了“填表脱贫”“数字脱贫”等现象的发生。
三是考核有凭。坚持把扶贫档案作为全市脱贫攻坚考核办法的重要内容,实行机关、群众“双评议”,部门、乡镇“双考核”,包村干部、党委书记“双追究”。其中对乡镇、部门,将扶贫档案作为评定扶贫工作优劣的重要依据;对驻村干部,将扶贫档案中的入户记录、帮扶照片和脱贫成效列为干部提拔使用、评先树优的重要参考;对企业,扶贫档案中的双向协议、用工协议是评选“爱心企业”“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的强力砝码;对志愿者、爱心人士,扶贫档案中的帮扶记录是入选“新泰好人”“优秀志愿者”的优先条件。这些可追溯、可查询、可评价、可问责的扶贫档案体系,为各项考核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