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立华
自20世纪80年代高等院校开始新编学校年鉴以来,高校年鉴的数量呈现可观的增长态势,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如理论研究滞后、编纂队伍参次不齐、编辑质量不高、体例规范欠缺等等因素,加之对年鉴的功能定位的缺失导致高校年鉴多数成了单位的“年终总结”,不同学校的年鉴都长着相似的面孔,雷同化、趋同化现象严重,“千校一鉴”,严重缺乏个性。在我们阅读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波年鉴热潮中国立山东大学编辑的《山大年刊》时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这是山东大学历史上的第一本年鉴。重温这些经典,对当下高校年鉴的编纂会带来很多启发。
20世纪初年,西方的各种学说流派和出版物大量传入中国,国内新思想活跃,学术活动增多。当时的知识分子仿效欧美研究社会的方法,调查社会,研究政经人文,开始对年鉴这种新型工具书发生兴趣,并在20世纪上半叶掀起了一个年鉴翻译与编辑出版的高潮。上海银行周报社在1922年就出版了《银行年鉴》,同年北洋政府外交部编印了《外交年鉴》。第一部反映中国国情的《中国年鉴》于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种国民年鉴之发刊,吾国实为创举”。[1]
在此影响下,进入20世纪30年代,中国年鉴事业出现了一个高潮,有人称为短暂的“年鉴热”。在1930至1949年间,编辑出版了数十种包括综合性、地方性、专科性及统计性的年鉴。
处于社会文化前沿的高等院校是这一年鉴热潮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作为专科性单位年鉴的高校年鉴在中国从无到有,枝繁叶茂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是高校年鉴前辈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从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抗战爆发前,是各高等院校编纂年刊(年刊,即年鉴,20世纪30年代学校年鉴多使用此类表述。)最为集中也是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
《山大年刊》的出版显然受到了这一年鉴热潮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的国立山东大学在杨振声、赵太侔两任校长的经营下,广聘专家学者到校任教,师资阵容整齐,名家大师云集,著名诗人闻一多、知名作家梁实秋、教育家黄敬思、数学家黄际遇、化学家汤腾汉、生物学家曾省,分别主持各院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像朱光潜、老舍、王统照、沈从文等国内顶尖人物亦相继到校执教,形成了山东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的师生对于年鉴这一新生事物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曾于1934年时着手筹划年刊,计划每年出版一册,但由于各种原因,年刊直到1936年度才出版。由于准备时间较长,因此,这份年刊较其他高校年刊更为全面,系统。《山大年刊》于1936年6月(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出版,由山大二五年刊编辑委员会编辑,国立山东大学二五级级会发行,青岛蓝山路醒民印刷局承印,16开,道林纸印刷,软精装,枣红色皮面护封。《山大年刊》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校方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出版后除送与36届毕业生及学校留存外,还赠与当时的一些大学、地方图书馆及研究机构的资料室。
据《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载,目前该刊仅山东图书馆、湖南中山图书馆、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资料室三家单位有存。没有参加联合目录收录的其他图书馆也有零星珍存。
据资料记载,山东大学年刊仅出版过“二五届”这一期,后未再续出。这期年刊是相当珍贵的。
因为是首次编辑出版年刊,加之山东大学人脉与影响力的作用,在这册年刊出版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长于右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王世杰、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等位高权重、身份显赫的人物为其题词祝贺。其他高校年刊出版时也多见此种题词,想来这可能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1936年《山大年刊》是一册自建校以来,首次集中展示山东大学历史发展、现状及秀丽风光与师生风采的年度性资料文献,具有鲜明的特色。
第一,年刊要素完备,框架合理,图文并茂
《山大年刊》分“序”“校史概要”“六年来财政概况”“题词”“校景”“设备”“教职员”“团体及毕业同学”“生活”“文艺”“编后”“广告”等12部分。
年刊“序”由时任校长赵太侔撰写。在序言中,赵回顾自1932年到任后,励精图治建设科学馆、工学馆、体育馆、水力实验室、实习工厂等设施,学生与校方关系融洽,同心协力,几成规模,声誉渐起。对“诸生異日献身国家”寄予厚望。其中尤其表达了编辑年刊之重要性及迫切性,“今诸生方潜心进修,锲而不舍,而廿五年级毕业之期已届,念诸生今日之小成,得之非易,不有记录,非独他时鸿爪无从印证,且将何以警惕于身,而开示于后,则兹刊之辑不可缓已”[2]。
“校史概要”以纪年形式,记述自民国十五年由山东省立农矿法商工医六所专门学校合并为省立山东大学起,至民国二十五年间山东大学的历史沿革、院系建制、学校招生及学生毕业情况,留存了最珍贵的资料。
年刊图文并茂,既有对学校沿革发展的描述,六年来学校财政状况的介绍,同时采用图片的方式形象展示了学校风貌、教学仪器设备及学生业余生活。
“校景”载有24幅图片,分别为图书馆、大礼堂、科学馆、工学馆、体育馆、水力实验室、校办工厂、学生宿舍等,从局部介绍负山面海的山东大学校园风貌。
“设备”这一部分展示了电学实验室、光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生物标本室、化学标本室及生物解剖、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实习场景,为我们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学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实验课堂教学的情景。
“生活”场景12个页面,从体育场上的“较量”到野外调查,从海水浴场到踏青游览,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场景及风采。
第二,以学生为主体,突显人本色彩
高等教育的任务有三:培养人才、发展文化、服务社会。高等院校担负着三个主要的社会职能,即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培养人才,以学生为本当是为教育者的中心任务,在《山大年刊》中充分体现了其人本色彩。
《山大年刊》从素材采集、稿件编辑到出版发行均为即将毕业的廿五级同学着手操办。田新亚、周瑛、李挺芬、彭其昌、孙凤英、陆新球、苏思德、徐碧宇、徐廷荃等九位编辑全部为当年毕业的学生,另有二五级干事会7人负责联络事务。
年刊还设顾问四人,宋君复(体育主任)、林绍文(生物系主任)、赵少侯(外文系教授)、舒舍予(中文系教授)四位先生,帮助同学们审阅改定稿件,在编写方面给予指导,以提高刊物的质量。设立特约编辑八位,部分为学校教工,部分是学生,共同担任特约编辑,为年刊的出版提供帮助。
在年刊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活动的身影,他们是年刊中的主体,更是学校的主体。
在“教职员”与“团体及毕业同学”栏目则有各院系师生合影、毕业班合影,还可以看到很多大家熟悉的名字与身影,如,校长赵太侔,教务长杜光埙、秘书长皮达吾、各系教授张煦、闻宥、汤腾汉、赵少侯、王淦昌、舒舍予、童第周、游国恩、萧涤非、罗玉君、王普、郭贻诚,以及毕业班学生曲漱蕙、陆新球、田新亚等。
第三,浸润大学文化,传承大学精神
年刊中还设有“生活”“文艺”两个栏目。在“生活”栏目中展现了大学生在学习之外的方方面面。有运动场上的风采,有野外探索,社会调查,外出游览,春季踏青,展示了课外丰富的生活情趣,富有人文情怀。
在“文艺”专栏中老舍撰写了《青岛与山大》。作为文学院中文系的老师,老舍不仅指导学生编刊选稿,担任《山大年刊》的顾问,还为年刊的“文艺”专栏撰写了这篇开篇之作,可与《济南的冬天》比肩,是老舍先生在山东期间创作的著名散文作品之一。
在《青岛与山大》这篇文章中,老舍以他文人的敏锐眼光表达了爱校、爱国情怀,传达了一种山大精神。老舍描述了青岛的夏天与冬天截然不同的风景,指出山大的精神就是青岛的冬天——坚韧、朴素,耐得住寂寞。“山大所表现的精神是青岛的冬”,“这个精神使我们朴素,使我们能吃苦,使人们静默”,“因为朴素成了风气,蓝布大衫一穿大有‘众人摩登我独古’的气概”。老舍最后总结山大人“是有一种强毅的精神”[3],这也是大学校园要培育的一种文化情怀与精神底蕴。这种坚韧、强毅与内敛的精神与时任校长赵太侔《在本校四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的描述是相契合的:“虽然本校在社会上有时得不到一般的了解,而在学术界却已有了很深的认识”,“我们不能太注重宣传,也不能太向各方面应酬。其实这并无碍,只要我们内部工作能够积极努力”[4]。在接下来的记述中,老舍对所处青岛以及当时的形势感慨万千。1936年5月的青岛,已处于中日战火硝烟前的险境,而美丽的海滨开放城市大街上行走的是外国大兵,海面上更是停靠着各国的军舰,“此地的经济权在谁何之手,我们知道的最清楚;这些——还有许多别的呢——时时刻刻刺激着我们,警告着我们,我们外表朴素,我们的生活单纯,我们却有颗红热的心。我们眼前的青山碧海时时对我们说:国破山河在!”[5]
专栏还载有毕业学生徐碧宇的《山大生活素描》,佟元俊的《生活留影》、彭其昌的《临别前的情绪》、徐中玉的《绿色的回忆》以及陆新球的《别语》等文章与散文。青岛风景秀丽,国立山东大学所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风景幽雅,空气清新,这些文章均以不同形式赞美岛城的青山绿水,赞美山大校园的春夏秋冬,倾诉别绪离情。四年的大学生活已把他们的印痕留下,相信山大的精神也已浸润到他们的血液里,化作行动的力量,应对任何艰难困苦。
《山大年刊》“其记载尚未能达所期于什一”,但“寻踪问迹,旧事可追,缔造经营,艰难自见”[6]。这本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的年刊为我们留存了珍贵资料,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
[1] 肖东发.年鉴学概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2] 山大二五年刊编辑委员会.山大年刊[Z].青岛:青岛醒民印刷局1936年版:第3页,赵太侔校长为该书作的《叙》文
[3] 老舍.青岛与山大[J].山大二五年刊编辑委员会.山大年刊[Z].青岛:青岛醒民印刷局1936年版:第145页
[4] 赵校长在本校四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1934年9月24日《国立山东大学周刊》第85期.
[5] 老舍.青岛与山大[J].山大二五年刊编辑委员会.山大年刊[Z].青岛:青岛醒民印刷局1936年版:第145~146页
[6] 山大二五年刊编辑委员会.山大年刊[Z].青岛:青岛醒民印刷局1936年版:第3页,赵太侔校长为该书作的《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