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年凤
【模拟文题】
泰戈尔说,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有些美好,不是你伸伸手,就能拥有。浸润在骨子里的真正的优雅,应该是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请以“浸润在骨子里的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思路导引】
1.完善文题,选经典素材。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浸润在骨子里的”对象,可以是个体本身的优雅、从容、坚韧;可以是身为亲人的爱恋、包容、尊重;可以是群体生活中体现出来的谦逊、智慧;可以是国家需要时的奉献、牺牲等;亦可以是历史为镜的清明、文学雅致的高洁、流行时尚的韵致。这些浸润在骨子里的信念、品质,在生命旅程中遭遇到困苦、挫折、遭遇,自会呈现破冰而出的勇气,让生命的行走一路凯歌。
2.详写画面,绘立体细节。“浸润”,是指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所填的词语,是中心词:通过事情的衍化,能改变人生原有的路径。譬如,为了跨越生命中的灰色地带,哪怕这个过程困难重重,也会一路坚持。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体会其中的艰辛,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领悟。
【佳作示例一】
浸润在骨子里的清雅
——读季羡林先生《清塘荷韵》
◎张紫瑶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老者,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路,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浸润在骨子里的清雅之气,更是君子气节的坚守!
一尺白宣,挥笔泼墨,则凝成一幅“清塘荷韵”图。笔力遒劲,勾画间花之君子的形象跃然纸上,黑白灰的演绎背后隐藏着一颗受过压迫、受过追捧,却仍保有纯澈、博大的心。
相遇季老的文字,缘自小学课本里的《夹竹桃》,如今在《清塘荷韵》中再读,不禁备感亲切。季老喜欢夹竹桃,是因为与它有故事,由院子里的迎春花、夜来香、玉簪花到一墙之隔的夹竹桃,前者趋于时令,而后者则胜于韧性。季老似乎是个极会发现美的人,他并不倾向于芸芸众生所推崇的美,他所捕捉的是浸润在骨子里的美。家中的夹竹桃陪伴着他长大,“最初我的个头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见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也许正是带着这份韧性,先生才得以顽强挺过十年浩劫,《罗摩衍那》也才能得以千古流芳,阳光才得以重现世人心田,朗照清明乾坤。
再次相遇便是《幽径悲剧》,“奈何,奈何!”两声短叹,是对古藤之死的惋惜,更是对美的毁灭的无奈啊!季老也极为感性,他的眼里,似乎将世间一切生命都视作珍宝,即使一株别人从未驻步留意的古藤也是如此,它曾经也有过“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最后却落得“永世不得翻身”的下场。小花小草也可以惹起季老的万斛愁绪,然而旁人又怎会知晓。“在茫茫人海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树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省略号中所涵盖的何止这些?
一株古藤的生死足以窥见愚氓的无知,窥见社会的真容,就像是一个原本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灵,因了人们一味追求自我和利益,暴虐地扒掉了其光滑的外皮,吸光了其汹涌的鲜血,仍正竭力吞噬着它的灵魂,当它只剩下骸骨时,惨不忍睹的情景方才引得愚氓一丝怜心,一丝悲悯。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奈何?奈何?这是阳光不能抵达的地方,还是阳光早晚要眷顾的燕园?
近期,相遇《清塘荷韵》,忽又发现,季老竟也是极善播种美的。他将洪湖的莲子洒入燕园的湖里,堂堂北大国文教授,竟能坚持天天去池塘察看几次,一年、两年的期待,盼望催出几个圆圆的绿叶,继而变为荷叶,荷花接踵而至。可以想象,当荷花覆满整片池塘,幽香、芬芳弥散四周,坐在池边,捧一卷书,细细咂摸书香花香,这般风景于幻想中的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呐!
季老在池边纳凉,在塘边数荷,“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的吟诵由心而发。这一池荷因而被周一良先生冠名“季荷”。
季节变换。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我想,正是有这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心态,季老才会如荷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唯有吸足了天地阳光的盈润之气,才得以让生命的荷香飘溢整个荷塘!这份浸润在骨子里的清雅,怎不让人击节赞叹!
【佳作示例二】
浸润在骨子里的坚守
◎仲志凌
古朴的灶膛,升起袅袅炊烟,空气里弥漫着米饭的清香。通红的火光映照着舅婆银白色的发,凝视着她宽厚的脸庞,我想起一个坚守的故事。
元旦返乡,一路颠簸,舅婆站在院子门口,远远地望着我们。一下车,我就奔她而去。她放下手中的农具,迎着夕阳,拉着我的手,银白色的发在夕阳中像火一般,温暖着我的心。
舅婆故作生气地问我:“知道你多长时间没来了吗?八个星期沒来了。”她的声音兀然拔高,略带责备又略带怜爱地注视着我。她的手轻抚我的头,使我能清晰感受到她手上的茧,如沟壑般,是岁月无声的雕刻。“我做饭给你们吃。”她走进厨房,开始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
生火、烧水、煮饭,一道道程序如行云流水,舅婆的身影隐没在满屋的蒸汽里,就像一个仙人。静静地坐在厨房一角,我如一个观众,观赏着世界上最美妙的表演。她娴熟地忙碌着,仿佛高明的指挥家,在厨房里用爱挥斥方遒,烹饪自然而清新的人间烟火。“饿了没?饭马上就好。”她在做饭的空隙还对我笑笑,尽管她笑起来并不美。
我想起了关于她的故事,一个执着于坚守的故事。
舅婆持家60年,儿女们考虑到她年事已高,商量着要把她接到城里去住,可她拒绝了。她习惯了与土地为伴,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她放不下那些她侍弄的南瓜、花生、白菜,也放不下满院子撒欢的小鸡,坚守在这方土地上,舅婆是怡然自得的。犹记得,当我还小的时候,是她教会我怎样辨认大麦和小麦,教我怎么喂鸡,教我怎么生火做饭。我曾经疑惑过,生活在这偏远的乡下,不寂寞吗?直到后来,我惊叹于乡村夜晚的宁静与星辰的闪亮,惊叹于乡村原生态的可口饭菜,惊叹于广褒的乡村绿野,我才明白,这样的坚守有何意义。
城市化的路途上,总要有人坚信乡村的魅力。
正如凤翔年画,尽管在胶印年画的冲击下所剩无几,但匠人们依然坚持下来,坚守在传统技艺的阵地里,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样的坚守,就是在万马齐喑的时候敢于发声,人声鼎沸的时候敢于沉默。坚守是坚持自己原来选择的方向,是不忘初心,所以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