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突破 全程指导

2017-08-14 22:08王尔楷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鞋匠明灯军人

王尔楷

【创课说明】

文言小说起源于先秦的街谈巷议,原本是一种小知小道的记录,如今已发展成为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成为与诗歌、散文、戏剧、影视文学并列的最为兴旺的一族。一般按篇幅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创课思路】

1.了解小说创作的五个关键要素,初步学习我国古典小说惯用的虚构人物的方法与结构布局 传统。

2.让小说写作过好文体关、人物关和结构关。

【教学现场】

一、过好文体关

教师出示两篇经过改动的短篇小说,发动学生讨论其不足。

(屏显)

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

“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

“啊?对呀。”

“要付多少钱?”

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块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上前线去了。”说完,军人转身走了。

邂逅

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說:“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生:两篇小说情节都不够连贯,不够完整,让人莫名其妙。《鞋》没有交代大个子军人上前线为什么不亲自来取鞋的原因,《邂逅》末尾也没有交代那个女人惊叫的原因。

生:两篇小说都是平铺直叙,没有波澜,读起来令人乏味。

生:两篇小说写作意图不清楚,不知道作者为何而写。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不过,上面两篇是经过改动的,当然存在这些明显不足。现在请大家阅读原文,对照阅读后说出优劣之处。

(屏显)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晖中看到那个高大身影出现。但是,他没有看到。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

“啊?对呀。”

“要付多少钱?”

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块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上前线去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

军人止住了脚步,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脚,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路 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生:《鞋》的原文开头写了小鞋匠一个多月都在期盼大个子军人来取鞋,但一直未果;然后,另一名军人来取鞋,小鞋匠又感到纳闷。这样,小说就形成了冲突,产生了波澜。

生:两篇小说的原文首尾还原后,我们会发现大个子军人是因为参战受伤截肢不能前来取鞋;而第二篇中的他经历战争的劫难回到故乡却“邂逅”做了妓女的恋人,这样两篇的主旨情感我们就能读懂了。

师:两位同学有了新发现,读得细,说得好。请大家思考一下,一篇小小说应该具有哪些要素,才是一篇成功的小说?

(师生讨论小小说的五要素)

师:过去我们说,小说具有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是从鉴赏的角度来说的。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又流行“五要素”之说,即冲突+行动+结局+展示+情感。

(板书)

小说创作“五要素”

渴望+障碍=冲突

冲突+行动+结局=故事

冲突+行动+结局+展示+情感=小说五要素

即:故事(写了什么)+展示(怎样写的)+情感(为何写)=小说五要素

师:我们来看看该理论在小说《鞋》中的运用情况。(屏显)

渴望:大个子军人要还修鞋子的钱

障碍:他没有了脚,不需要鞋了,也没有办法还钱了

行动:托瘦瘦的军人去还钱

结局:丢下了鞋子,还了修鞋的钱

展示:虚写……

情感: 大个子军人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

师:现在我们根据近年作为“感动中国”人物的三组乡村教师为原型,以“山间明灯”为题,写一篇小小说。要求主人公只有一人,其事迹要与素材中的三人有关,还可以虚构。先列出提纲。

(屏显)

第一组:2015感动中国人物——朱敏才、孙 丽娜

第二组:2014感动中国人物——格桑德吉

第三组:2011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

(投影仪展示一名学生的写作提纲,师生讨论后修改)

山间明灯

1.主人公为何赴艰苦地区支教。(人物与环境)

2.主人公支教做了什么。(情节)

3.主人公获得哪些荣誉。(结局)

生:根据小说创作的“五要素”理论,这样的提纲缺少必要的冲突,叙事平铺直叙,缺少 悬念。

生:写的内容还显少一些。

师:同意两位的意见。根据小说创作的“五要素”理论,还需要在冲突、展示、情感等方面做一些充实完善。请看修改后的提纲,也是本次小说写作的结构模型。(屏显)

山间明灯(修改版)

1.主人公为何赴艰苦地区支教。(人物与 环境)

2.主人公博爱情怀战胜了环境艰苦、身体不适、亲情难舍等困难,为西部地区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

(1)描述几组渴望与障碍的矛盾即几组冲突。(补写冲突)

(2)几个工作片段。(补写展示)

(3)得到的丰厚回报。(补写展示)

(4)故事的结局。(暗示小说的情感或主旨)

二、过好人物关

1.教师检查课前准备作业的第一大题,讨论确定表格内容。(屏显)

生:表格中有四个空白,自上而下我依次填写的是“借用”“改用”“借用”“想象”。因为第二栏中两人的材料并不完全相同,第四栏苏教授的材料属于空想出来的。

生:我填写的是“改用”“合并”“合并”“虚构”。第二、第三栏中陈伊玲与女学员、女实习生的故事、肖像也不完全一样,这里有增加的 成分。

师:大家说的有道理。其实,已经有专家给我们做了系统研究和权威归纳。吴士余先生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人物虚构的传统手段有三种——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改造原型。現在我们来一一对应一下。

2.教师检查课前准备作业的第二大题,讨论确定小说主人公形象。(屏显)

阅读提示与要求:

(1)三组人物的事迹能够表现一个什么共同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请整理三组人物同类的感人故事,然后用小标题写出。

三组人物事迹的共同主题:

三组人物同类的感人故事:

(2)如果将上述三组人物“合成”一个,你怎样虚构这样的人物? 请填写下表。

生:三组人物事迹的共同主题可以是歌颂大爱情怀、追求社会和谐等,也可以有其他解读。

生:三组人物同类的感人故事很多,如舍小家为大家,不顾病魔折磨顽强工作,无私捐助教育器材,设法改造办学设备等等。

师:说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谈谈他是怎样改造利用所提供的三组支教素材的。

(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填充表格,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小小说填表)

师:学写小小说,怎样对素材进行“合成”?(板书)

程序:定人物→定主题→改素材→定题材

策略:

以人物为中心——所有的选材都能为塑造人物服务

以主题为统帅——所有确定的题材只为一个主题服务

以灵活为特征——所有的素材根据主题表现、人物塑造的需要进行改造、虚构、移花接木

三、过好结构关

1.教师检查课前准备作业的第三大题,讨论确定三篇小小说的结构特点。

生:《人与路》写了几人几事;《鞋》用一件事主要写一个人(大个子军人);《丈夫的账单》是用几个片段写一人。

生:我有一点不同意,《人与路》用几件事主要写两个人,小诚与市长。

2.教师进行小结。

师:宋代评论家罗烨认为,写小说,要巧构思,善谋篇,精剪裁。法国启蒙作家狄德罗对“布局”做过这样的解释——“布局就是按照戏剧体裁的规则而分布在剧中的一段惊奇的历史。”这里的“历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国古典小说,常以人物为纲布局谋篇。

这里,也有专家为我们总结推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结构传统。(板书)

古典小说的结构传统

(1)“制首以通尾”(《文心雕龙·附会》),完整叙一事,塑造若干人物。(如《鞋》)

(2)“尺接以寸附”(《文心雕龙·附会》),用蒙太奇手法,围绕一个人物叙写几个片段。(如《丈夫的账单》)

(3)运用“冰糖葫芦”结构,由不同的人物引出不同的故事。(如《人与路》)

(学生修改提纲,然后写作。教师当堂解答)

【学生作品】

山间明灯

倪 薇

一盏明灯就像一丝闪烁的星光,尽管微弱,却在漆黑的夜里为人们指引方向;一盏明灯就像一缕暗淡的烛光,尽管渺小,却在寂寞的冬天为人们送来温暖;一盏明灯就像一朵开在雪山之巅的鲜花,尽管脆弱,却在雪地上留下艰难的成长痕迹。

平平淡淡的日子连缀起心中的守望,风风雨雨的心思编织成唯一的梦想。她如同这山区里的一盏明灯,尽管形单影只,尽管光芒微弱,却照亮了整个山路。

之一:背上行囊去远方

朱娜看着熟睡中的母亲和熟睡在母亲身旁的女儿,鼻头一阵酸楚。她把女儿托付给自己的母亲,准备只身踏上前往西藏的道路。为了能在天亮前到达山区学校,她决定今晚就动身上路。她走到房间蹑手蹑脚地收拾自己的衣物,生怕惊醒熟睡中的母亲和女儿。不知是来不及告别还是不敢告别,她把自己早已准备好的一封信放在母亲床头,轻轻亲吻女儿的额头后就立即转身离开。走出家门后,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两行热泪终于流了下来,但她内心的信仰比任何东西都具有力量,不断推着她前行,直到一个善良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 海中。

此时,躺在床上的母亲伸手打开床边的台灯,拿起女儿的信在心中默念。许久之后,她抬起头望向天花板时,已经泪眼婆娑。她责怪女儿的狠心,又埋怨自己的无能。她劝不住女儿更留不住女儿,只能默默地为她祈祷,就像当年为自己的丈夫祈祷一样,尽管并不一定有用。

之二:在最美的地方驻足

经过一夜的颠簸,朱娜来到了她所支教的山区学校。从车站到学校还要翻越一个山头,朱娜下了车之后根据校长寄给她的手工地图开始在半亮的凌晨的山路上摸索。她把湿润的土地想象成柔软的毛毯,把冷风想象成母亲的抚摸,把一切艰苦想象成幸福。伴着日出,她的山路也快要走到了尽头,迎着霞光,她感受到如画一般的美景。流水倾诉着历史的清韵,风雨黯淡了昨日的辛酸,她要在这最美的地方驻足。

山路的尽头,校长早早地在等待她,一见她便激动地握住了她的手,说:“我们这里环境苦,师源少,您能来这真是学校的莫大荣幸。我代表孩子们感谢您。”朱娜无言,只是紧紧地握住了校长的手点了点头。来到孩子们上课的地方,朱娜看到孩子们专注的表情,不禁泪流满面。这里没有校墙,没有瓦房,这里的孩子没有完好的课桌,没有鲜艳的衣服,但这里有淳朴的民风和最可爱的人。朱娜暗暗地在心里发誓:自己一定要让山里的娃和城里的娃一样。

她在教室隔壁的草屋里住下,那是校长特意为她准备的房间,尽管破旧,却是这个学校能拿得出手的最好的礼物了。朱娜放下包裹,躺在坚硬冰冷的木板上静静地闭上了眼睛,感受这片土地带给她的温暖。

之三:用一点灯光照亮整个山路

尽管早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朱娜还是被艰苦的条件当头一棒打晕了。朱娜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她添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娜干脆硬扛着,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衣服破了舍不得扔,缝缝补补继续穿,就连口渴都不敢多喝一口水,生怕自己的“贪杯”苦了别人。

她支教不拿一分报酬,反而不断地为学校出资出力。通过朋友寄来的教材,朱娜一人分饰多角,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四处募集善款,为学校修建了食堂,接通了水管。

偏远的山区因为她的出现而充满了希望,她也因为孩子们焕然一新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满足。整个村子都飘荡着孩子们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她散发出的微弱的光,在不知不觉中照亮了整个山路。

之四:变星星之火为燎原之势

她把母亲的来信仔细地装进了信封,这是她感知亲人的唯一途径。她已经有一年多没回家了,母亲的来信已经堆成了厚厚的一沓。她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了,她知道自己坚持不了多久,于是她现身说法,鼓励更多人来到这里。

朱娜还是倒下了,学校凑钱把她送回亲人身边。母亲瘫在朱娜的遗体旁歇斯底里地哭喊着:“我就知道祈祷没用,你和你爸好狠的心,丢下我们一老一小孤苦无依。”原来朱娜的父亲也是在山区支教时在一场意外中死亡的。

朱娜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大家纷纷给山区孩子提供帮助。或亲自去山区,或捐款捐物。朱娜做到了,她把零散的星星之火汇聚在一起发展成燎原之势。

之五:那盏最亮的山间明灯

在茫茫人海中,我与那个最善良的背影重逢,那是朱娜的女儿。我看着她,直到背影消失在僻静的山区。

你是山間最亮的明灯。

猜你喜欢
鞋匠明灯军人
百年党史(一)风雨飘摇待明灯
一个“平凡人”,不努力会怎样?
怎样的鞋匠算是一个好鞋匠
阅读是行万里路的明灯
四颗补鞋钉
军人就该这个样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平安夜的擦鞋匠
军人“四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