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发现已知里的未知

2017-08-14 18:56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28期
关键词:魔盒片面潘多拉

导语:

演讲、作文当是有人更有己,关注社会,反思自己;否则的话,不免陷于不痛不痒、缺乏温度的泥淖。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杨杰,很高兴在这里给大家演讲。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题是“理性思考,发现已知里的未知”。【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观点新颖】我所说的“已知”即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知识、常识、观念等,但“未知”,我想分为三部分:片面的知,错误的知和模糊的知。【解释概念,使文章中心明确】

首先是完善片面的知。上个世纪90年代,余光中同流沙河夫妇游览诸葛武侯祠,当他们经过张飞塑像前的解说木牌时,看见上面写着:“张飞字益德”,这个“益”是多多益善之益。而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应该知道,张飞出场总是自称“燕人张翼德”,而这个“翼”则是比翼鸟之翼。这让他们大为惊讶,以为是错的。事后流沙河查阅史书《三国志》发现原文记载确为前者之“益”。当然,我们并不能说哪个字、对哪个字不对,只是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罢了——已知不足,片面的知。【举余光中同流沙河夫妇考究张飞字“益德”与“翼德”之辨来阐释我们“片面的知”。选例典型,叙事简洁,议例精当】

事实上,我们经常遇到这种事。拿我自己来举例,【由人及己】上个学期,有次我说黄盼是衣冠禽兽,是什么原因我忘了。但我记得黄盼反驳我说,“衣冠禽兽”在古代是个褒义词,因为古代官员的官服上都要绣上飞禽走兽以示身份,所以当时是对官员的尊敬之词,只是后来才逐渐演变为贬义词的。之后,我也查了资料,确如黄盼所言,只是我自己不知道全部罢了。【联系自身学生生活中对“衣冠禽兽”一词的不同理解阐述论点】

尽管对于某些东西一知半解的,也是常有的,但我觉得这时候是不适合玩“不求甚解”的游戏的,该知道的还是要知道的。

接着是纠正错误的知。很多时候,我们的“已知”不乏错误,只是我们时常本着“今朝能错接着错”的态度置之不理,不愿去剔选出已知的错误。“错了就错了哟,反正不要紧!”但我们是应该理性思考的,让那些已知的错误得以更改,这样才能求证结果。【画线的两句话较为形象地点出了不以“错误的知”为意的现象】

大部分同学应该对希腊神话中潘多拉魔盒的故事都耳熟能详。潘多拉打开魔盒,灾祸降临人间,唯剩希望未曾飞出。但我想说的是,其实潘多拉打开的根本不是个盒子,而是一个陶罐。它是装油、酒或谷物用的。16世纪,荷兰人文主义思想家伊拉谟斯,将希腊文的“陶罐”翻译成拉丁文的“盒子”,【描述“错误的知”的现象并说明产生的原因】才造成今天错误的认识。

尽管潘多拉离我们很遥远,但我只是想说明,我们的“已知”是存在许多像“潘多拉魔盒”这样的不起眼、影响小的错误的,可这不是理由,错了还是要改的。

然后是明确模糊的知。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的已知是模棱两可的——重叠、矛盾、公婆都有理,脑子里一片模糊。【解释得较为清楚】这是不利于我们发展的,而应该理性思考,明确模糊已知。

我们学校发的《每周文萃》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和他的徒弟彼得在郊外捡马蹄铁换樱桃。但那之前我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过同样的故事,不过主角换成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举例论证需要“理性思考,明确模糊认知”】之后我也查找了相关资料,但两个版本都有。可孔子明明比耶稣早几百年,于是我就百思不得其解了。

对于这种不确定的模糊已知,是有待去明确的。因为有些“已知”是经不起去模糊的,这会让你的未来变得一片模糊。所以我们需要理性思考,消除模糊“已知”。

最后我想说,我们的已知来源于学习,我们的未知也是如此,但未知往往更隐蔽、更顽固,它隐身于已知中,难以被发现,令人松懈。我们唯有理性思考,发现已知里的未知,才能证明好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命题,【总结上文,点出“理性思考,发现已知里的未知”的意义所在】在因为和所以之间需要我们思考和努力,而最后,我们定会迎来我们想要的结果:命题得证。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作者系江西省崇仁县第一中学高二20班学生】

师评:TED掌门人克里斯·安德森说过:“演讲的唯一目的是分享有价值的思想,而且要用你独特的方式真诚地分享。”作为自由选择主题的演讲,和听众有意义的思想尤为重要。此篇演讲稿以“理性思考,理性思考,发现已知里的未知”为主题,针对中学生在求学中满足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模糊认知等现象有感而发,可以称得上是有价值的思想。无论是作为演讲,还是作为文章,都要讲究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这点,此演讲稿也做得不错。

自评:本文的最后一段虽为结文之处,却暗含了一个新的思考内容:人生的命题如何求解?知识必定重要,但面对人的一生,也是冰山一角罢了,无疑是人生这个难以论证的巨大命题的一个小分支。所以,以知识命题去试探人生命题,是一个由小及大的、很好的途径。我认为,知识是足以撼动人生的,而未知又是足以撼动知识的。可以说,文末处既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也是思考方向的新开辟,更是我对自己和对同窗们的寄望。

他评:我认为最精彩的是最后一段,杨杰同学总结了以上三种“未知”,提出我们要理性思考的观点,最后的“人生命题”和“命题得证”的比方打得很好,将主题升华,是很棒的演讲结尾。

拔高

★作为演讲,一开头就把这次演讲的主要观点告诉了听众,听众一开头就明白了演讲的主要见解。可是演讲的开头关键是要吸引听众,要解决听众“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演讲”这个问题。是不是要重新设计一下?或以问题导入,或以现象导入,或以事例导入。总之,尽可能地从贴近听众的现状导入,或抓住他们忽略的现象剖析,或抓住他们缺乏思考的问题引入,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是不是更能吸引听众?

★本文第六段,举实例——潘多拉打开的“魔盒”实为“陶罐”,阐述“纠正错误的知”。然而,并没有剖析其危害,因而不能很有说服力地阐述要“纠正错误的知”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既然是“像‘潘多拉魔盒这样的不起眼、影响小的错误”,那又有何必要去纠正呢?

★本文第九段,举例论证需要“理性思考,明确模糊认知”,可是如何理性思考或者说何为理性思考并未阐述,模糊认知的危害也未阐述,因而“理性思考,明确模糊已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不得而知了。

★总体上,本文分析说理还可再深入些,所选实例可摆脱文史领域的局限,从而增强论证的力度。

猜你喜欢
魔盒片面潘多拉
盼望
在线支付平台贝宝(PayPal)与潘多拉媒体就字母“P”纠纷达成和解
都是美丽惹的祸
科技的“潘多拉”
另类玩具玩不得
潘多拉手袋
盒子里的古怪
关于初中历史教材因“减负”删减教材内容的思考
论片面实行犯
短信狂人潘多拉的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