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诗词名句赢得数点亮色

2017-08-14 18:42杨红兵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28期
关键词:老腔名句节选自

杨红兵

如果说成语是古代语言的活化石,那么诗词名句亦可称之为文人墨客思想情感的基因密码。在作文中我们能够精准、巧妙地运用诗词名句,那么一定会为我们的文章增分添彩。

有些诗词名句本身的哲理味颇浓,意境非常优美,意蕴十分丰厚,如果这些诗词名言恰好切中作文题的核心内涵,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胆拿来,或为作文标题,或为观点句,或做开篇句,或做结语句。如:

盛唐之时,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挥毫写下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诗不就让人们见识了“折柳曲”在将士内心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了吗?如今的“老腔”想必也会让每一个熟悉它的人闻之而动容吧。

时代变迁,推陈出新,但“老腔”却依然富含魅力,它就像崔颢笔下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它们都用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激荡出美丽的浪花。

(节选自2016年北京卷优秀作文《“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两段文字分别为作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开头段援引诗人李白挥毫写下的在将士内心产生过巨大作用的《春夜洛城闻笛》,继而联想到老腔对闻者心灵震撼的效用。结尾段引用崔颢的《黄鹤楼》收束全篇,道出“老腔”这一民间艺术深厚的文化魅力。

中国的古典诗词篇目难以计数,面对同样的季节、风景所抒发的情感有的悲壮,有的豪放。如果在说理之时我们能够将两类不同意蕴的诗句进行分类列举,那么议论就有了意境的延伸和拓宽,空洞的说理就有了形象而具体的支撑。如: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

(节选自2016年江苏卷优秀作文《我言秋日胜春朝》)

该段将刘禹锡的乐观、通达与那些悲秋伤怀的意境进行对比,突出刘禹锡诗歌的积极昂扬和与众不同,这充分说明了刘禹锡的诗风独特以及真知灼见,也恰恰指出无话则长的本质属性独出手眼。

有的诗句与自己要表达内容的意思恰好相反,这时我们不妨反其意而用之;在引用之后,一定要从诗句的反面进行阐述。也就是说,这个诗句相当于一个反面事例,可以为自己表情达意起到铺垫作用。如:

《礼记》有言:“父之爱子,乃生而行之乎。”父母的爱本是无条件,而现今因分数一点点退步或增加均可改变父母的爱,则此爱易流于表面而不触其心。孩子退步了两分即挨了巴掌,或许便是错罚了试题变难仍是班级第一的他。孩子学习如同苦行僧在路上踱步前进,这一路上,父母的关爱与理解是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让前路阳光明媚。而若父母的爱变得“有偿”,须用分数进步来赢得,只会让孩子战战棘棘,时刻背负“优生的包袱”或者“差生的重担”。

(节选自2016年全国卷Ⅰ卷高考优秀作文《勿以点点沉浮论英雄》)

先贤说,父母爱子应该从孩子生下来就不计功利去爱,应该无条件、无偿。而事实上,当下父母对孩子的爱虽说也是一种爱,但仅是分数之爱,一切都以分数考试为评价标尺,这就与先贤之智语背道而驰。两者比较,发人深省。

有的诗句的词语不仅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还有深远含蓄的哲思味。这时,我们不妨对其进行摘用,摘取后营造一个美妙的意境,或给人一些深刻的启迪。如:

我们唯有亮剑无声处,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推崇赞赏。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的走出大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唯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且看鲁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

(節选自2016年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亮剑无声处》)

该段将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中“前人之述备矣”“春和景明”“一碧万顷”“微斯人,吾谁与归”四句进行了重新组合,巧妙植入语境,与文义水乳交融,读来理趣横生,诗意盎然。

还有的诗句,个别地方与文章核心立意不能吻合,如果能把诗句个别词语替换成核心立意词,那么就会产生“点一晴而活全篇”的效果,既能增添文句情韵,又能展示作者灵动的语言表现智慧。如:

或许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体味到了选择个性“追求自我的生命之轻所带来的愉悦”但在当今这个只有“人们”的时代里,他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如此,唯有拒绝成为“人们”中的“们”,我们才能体悟到不一样的生命之美。

(节选自2016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于无声处“响”惊雷》)

该段化用鲁迅《无题》中的诗句“于无声处听惊雷”,一个“听”改为“响”,化被动为主动,揭示了“无话则长”发人深省的妙趣;活用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阐述了选择个性、拒绝盲从所体悟到的生命之美。

“别裁伪体亲风雅”意思是说要对前人诗歌里的内容加以裁剪、鉴别,加以取舍。通过对诗句进行内容的裁剪或意境的增补,确保诗词意思与嵌入语境二者内容、风格、意蕴高度吻合,使观点阐发得更充分,情韵抒发得更丰满。如:

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张若虚的“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苏轼的“起舞弄清影”的缥缈烂漫。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一片芳华。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

愿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挚真,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呤一生,幸福一生。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节选自2016年山东卷高考优秀作文《享文化之繁华》)

作者摘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苏轼《水调歌头》名句,将其融入文化之美的语境,让抽象的文化有了鲜活的意象支撑,不仅增加了文章诗情画意的意境美,而且赋予其厚重隽永的文化味。

猜你喜欢
老腔名句节选自
老腔新韵绕梁来
封底:·英诗名句·花儿
《中庸》名句节选
上学啦
似水流年
老腔的颜色
十月
名家写夏天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华阴老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中华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