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芝
摘 要:当今时代,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感到传统文化在逐渐退化,以至于出现失传和断层现象。我将运用美术教育这一文化载体,寻找视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吻合点,从民间美术与传统节日,从动手中体验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到以课堂拓展接触传统文化的策略。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体验。拓展对传统文化接触面、挖掘传统文化学习资源中让传统文化真正植根于生活土壤,重放光彩。
关键词:传统文化;美术教育;视觉体验
当今世界,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多种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处于不断碰撞,而又相互包容并存。在这样一个尊重人性,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时代,我们确实体会到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在繁华的现象背后,我们感觉传统民族文化在逐渐退化,以至于出现失传和断层。这是值得国人思考的、也是摆在教育者面前值得深思的问题。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有许多不合时宜了,但我们不能以单纯的实用性来衡量,传统文化除了其实用性外,还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民族价值等性质内容。因而作为国人,首先要了解历史,读懂过去。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运用美术教育这一文化载体,寻找视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吻合点,利用多种教学的实践对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
一、寻找视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吻合点
传统文化就其存在的方式看可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较为直观具体,有明显的可观性,如传统建筑、雕塑、生活用品、家具、交通工具、自然文化遗产等。而非物质文化主要是以非物质形式存在,一般为精神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如传统中国画、民间工艺品、年画、戏曲、变脸、皮影戏、剪纸等等,但这些非物质文化往往借用一定的物质形式来进行文化的传播,如:戏曲、服饰、脸谱、道具、曲谱等构成可视化戏曲文化整体。同时非物质与物质文化没有很明确的界限,有的时候是可以互相换位的。随着媒体的演变,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可视化的文化信息传播已成为当今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我们把“可视化的文化”称之视觉文化,视觉文化以其简练的图形图象取代原来抽象含蓄的文字,使人们接受文化本体的过程时间缩短,速度加快,同时存在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有平面的、立体的、静态的、动态的、具象的、抽象的等等,可以说文化层面的内容皆可以视觉的形式而存在。那么,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一种人与人、物与人在视觉认知基础上进行交流和感受的过程,因而视觉认知和视觉表现构成文化传播和文化形成的整体过程,而这一过程跟美术所具有的功能即观察、分析、判断、感受、情感、审美、想象、表现等因素完全吻合。因而,美术教育过程是一种文化传承过程,是一种很好的传承载体。
二、借助民间美术和传统节日加强美术文化情景的创设
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王国维也认为,美育“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美育“即情育”也。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美育的过程,一方面是教育者用美的对象来教育人,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美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处于美感的激情状态。
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景,实际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单讲技法,更重要的是将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如中国的花灯。我利用今年寒假过后还没过正月十五就开学之日的契机,给学生讲了一节《走进元宵节、感受花灯之美》的课,并结合图片欣赏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和艺术魅力。
课上我问学生:“老话都说过了正月十五才算是过完春节,那么正月十五是什么节呢?”同学们都能说出是元宵节来。但是就是不知道元宵节的由来和文化内涵更不知道为什么要点灯闹花灯。尤其是花灯的形式、风格等就更是知道的少而甚少。所以借助民间美术创设学习的文化情景,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很有必要的。并借助民间节日文化完成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更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我在讲授《走进元宵节、感受花灯之美》课时,着重以介绍我国传统花灯艺术之美为主,并渗透了传统元宵节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这种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文化根源。课前我准备了自制的一个小花灯,上面还有民间剪纸的图案、并在花灯的下方装饰红穗,很喜庆。当我突然拿出来时,引来学生的惊讶、兴奋。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我将相关的花灯知识问题抛给了他们,引发他们的思考,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进入知识的探究和学习状态中。并在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高潮时,顺势讲解花灯的制作知识。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陡增,大家的情绪也激动起来了,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又拿出来一个小蜡烛,请学生帮助点上,并把窗帘拉上,立刻那种幽暗神秘美妙的感觉显象出来。同学们更是高兴,特别想亲自动手来做个小花灯。这样的引发和启发式教學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回归传统,挖掘和保护民间传统艺术与民间习俗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对传统节日的日益重视。在美术教学中,本人也一直尝试着利用传统节日与美术文化情景的联系。并借此加深对相关美术知识的学习。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这些传统节日中,蕴涵着大量的美术元素和艺术创作,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展开美术教学活动。针对讲解民间美术花灯的设计与制作,给学生讲了有关的花灯的知识。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因元宵是节日食品而得名,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所以又称灯节。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宋代后遍及民间。由于花灯象征喜庆、吉祥,故它总与节日联系在一起。是民间综合性的装饰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花灯的制作也十分讲究,品种繁多。通常分为挂灯、座灯、壁灯、提灯几大类,它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经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装饰制作而成的综合工艺品,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
三、从动手活动中体验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
民间美术一直被认为是“农民美术”,缺乏高雅的审美和文化素养,而不被教学所重视。民间美术就其本质看,是指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抒发思想情感,寄托希望和理想,表达祝愿和庆贺,或出于实用与审美的需要所创造的美术。他是民族大文化的根基,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虽没有纯美术的高贵,甚至有粗糙和幼稚之感,但其“清水芙蓉,天然雕饰”的单纯,质朴的艺术风格,及为自由的表现力而被人们承认和接受。
在花灯制作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把学生已学过的民间剪纸的知识与本節制作花灯课相结合。让学生用麦秆作花灯骨架,在骨架四面糊上彩棉纸,再在彩棉纸上粘上自己设计的剪纸,最后系上灯穗加以装饰。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色彩的强对比装饰,赋予花灯民俗文化内涵,体现其浓厚的民族性。因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了解花灯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人文风情、历史背景等文化内容及艺术风格。同时,让学生加强动手能力及耐心和发挥创造力,特别是科学与艺术与工艺的紧密结合。从实际的动手实践中感悟民间美术创作的选材、工序、审美、功能等因素及体验传统民风、民俗、文化、道德等对作品的影响。
学生制作的花灯形状多样、风格奇特、剪纸样式内容丰富,都发挥了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发挥了小组的合作能力,相互交流和学习,感受民间美术带来的快乐及享受完成作品之后的成就感。我又让学生在花灯里放上课前搜集来的灯谜放进花灯里,组织学生猜灯谜活动,学生们不仅学习了民俗文化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我国传统节日的祥和、趣味、浪漫等情趣。感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在实践中、在快乐中、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知识。
四、以课堂拓展接触传统文化的策略
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可以有多种形式,但不论如何,学校教育教学始终是学生信息获得的主要来源,传统文化内容也不例外。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合理延伸,以拓展学生对文化接触面,提高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美术教师须思考的。我认为,课堂进行合理的延伸,能充分地将文化的一些要素贯连在一起,使知识内容有个因果关系。同时能提高学生对文化层面更深层次的了解和体验,充分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给我们生活、工作的影响和作用。在延伸拓展中要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的背景,以及学生固有的文化观念,用多种形式展开文化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对文化层面的内容能真正得到一次认识和提升。如系列民间美术课,还可以开设有关端午节手工“包粽子”课,和我已尝试上过的重阳节“放风筝”等课。集美术课、语文课、手工课、历史课、地理课集一体形成多元化的综合课。挖掘民间文化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进行合理的延伸教学,将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延伸的另一个深层含义是,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生活是文化的土壤,是文化存在的最具体的方式,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正直体会和感悟出文化的实质。因而,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整合、运用,使传统文化转变成美术教育的资源。
总之,美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是紧密结合生活,了解地方文化,积极创意设计教育形式,使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文化的传承的作用,让传统文化植根于新的土壤,焕发出新的文化魅力。让民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如同一枝枝别样红的荷花,在艳阳下摇曳出绚丽的生命色彩;让学生的每一个体验,都能感受民间美术的稚拙美、乡土气息和浓浓的灵动。体验是亲历,体验是沟通,体验是认可,体验还是创造。体验寓美育于无痕,在传统文化与民间美术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两者之间产生生命的共鸣与默契。让孩子的生命因融入民间美术而更美丽,让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教育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参考文献
[1]蒋君兰:浅谈民间美术的变化趋势[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4期.
[2]周贺: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J].东方艺术;2005年19期;108.
[3]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J].美术研究;2003年03期.
[5]方湘侠:《民间美术》[M].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
[6]罗江峰:美术教育——发展民族民间美术的通道 [J];艺术教育;2005年06期.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场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