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误读插上生成的翅膀

2017-08-12 08:34吴俭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8期
关键词:误读语文教学

吴俭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给误读插上生成的翅膀,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与感悟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误读中加深理解,在误读中深刻感悟,在误读中升华情感,在误读中拓展延伸,让学生充分地融入课堂学习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误读;放飞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54-01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误读的情况。教师不应该就此批评学生,而是要将误读作为一种契机,引导学生认真地去思考“误”在哪,放飞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化“误”为“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误读中加深理解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背诵,而是理解。很多时候学生摇头晃脑背了半天课文,却并不知其含义,这是语文教学的失败。面对学生误读的情况,教师正好可以给出进一步解释,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生需背诵了解的几则《论语》中有这样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刚接触的时候,很多学生喜欢把“乐”字读成“yue”。的确,这是个多音字。教师不要立刻指出学生的错误,可以先讲一讲这句话的含义。为什么读“le”不读“yue”呢?因为这句话是表达对远方来的朋友的欢迎,这个“乐”表示快乐、高兴的意思。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了,记忆也会更深刻。

二、在误读中深刻感悟

很多时候,学生看似读书十分用心,声音洪亮好听,其实只是流于表面的读书,他们并没有主动去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误读的句子,那么学生不仅不会再出错,而且学习也能更加深入。

以苏教版语文《春雨》这首诗为例。里面有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学生容易将“发”字读成第四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感悟。

师:刚刚我听到一个同学读这句诗,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对不对。

(读错的学生又读了一遍)

师:大家发现问题了吗?

生1:那个“发”字应该读第一声。

师:正确。但是为什么呢?大家结合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这句诗的意思。

生2:这句诗描写的是春雨下了,植物开始生长了。

师:理解得很对,下面请大家感受一下我说的画面。雨好像知道下雨的节气,正好在植物生长的时候,它便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想象到这个画面了吗?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发”字第一声和第四声的区别。第四声一般指头发,可是画面里有头发吗?所以读第四声肯定是不对的。这里读第一声有开始的意思,植物在这个春雨的季节刚好开始了生长。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整句诗了。

三、在误读中升华情感

语文学习中,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十分关键,有“感”才有“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生误读的情况,引导学生与原句进行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误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描写: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

这里,学生很容易把“一句一句”读成“一句句”。此时,教师可以趁此机会引导学生对课文情感进行深入剖析。教师这样引导:“刚刚有同学将原文中的‘一句一句读成了‘一句句。看起来似乎都是那个意思,但是其中的差别很大,细细斟酌就能发现。大家都知道,周总理是多么优秀,多么可敬的人,他对于工作是那么认真负责。这里描写他批文件是‘一句一句审阅,多出来的这个‘一不仅不是多余的,反而表明了其速度并不快,说明其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同学们以后读这一句话不要再读错了,不然就表达不出原文的情感了。”

四、在误读中拓展延伸

误读并不可怕,很多时候,“误读”反映出来的都是学生潜意识里的习惯与观点。但是这种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从“误”中学习更多正确的新知识,并举一反三,就能够反过来推动学生的进步。

在我国古典名著中有很多人名,小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十分容易误读。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刘禅,学生往往一开口就读成了刘“chɑn”。教师如果能给学生讲解其名字的由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刘禅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封禅”是那时候十分重要的祭祀活动,其“禅”字有“禅让”的意思,因此读音就应该是“shɑn”。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使得学生对于发音的记忆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更多知識。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误读现象不可避免。教师要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应对,而不能直接批评指正学生的错误。通过上面四个方法的运用,误读不仅不再会阻碍学生学习,反而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翅膀,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飞翔。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误读语文教学
还原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