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彦�オ�
[摘要]数学阅读,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一定的经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数学阅读;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7003101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学习数学需要准确理解每一个数学术语和符号的意思,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数学教材进行阅读,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对所学知识有初步的感知,这样课上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通过数学阅读,能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阅读教材,发散思维
教材是由理论知识和实践论证相结合编写而成的,可以说是学科学习最前沿且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体现。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思考和分析所学内容中的问题,使自己课上易于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另外,教师对数学教材要做到系统的研读和全面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课时,教材这样定义“千米”:日常测量路程或者铁路、公路运输及江河等较长的距离时,可用千米作为量度单位。学生若以固有的阅读模式来对教材进行阅读,往往容易忽略这里的内容补充,这便是学生学习此内容时容易出错之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并将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课上注意听讲,这样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二、阅读题目,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不按常规,一心谋求变异,对所提供的材料以及信息,根据不同的角度与层次,运用不同的方法或途径去分析,最后达到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模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工程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天,剩下的让乙修。乙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都能按照常规思路解答,于是教师要求用别的方法解答,学生一时想不出,这时教师就可激发学生的求异意识。如果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解决思路,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求异思维所带来的益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在求异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点拨、引导,给予帮助,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享受到发散思维所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
三、阅读术语,发散思维
探究阶段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阶段。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通过图像观察、亲自体验等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术语。例如,教学“集合”这个概念时,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平时看到的、听到的、用到的与集合有关的名词、术语(或情境)有哪些。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一个关于湖泊信息(包括湖泊的名称、所在地、水面面积、湖面海拔、蓄水量、湖水性质等)的图表,让学生观看后进行分类,这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集合与分类有关。最后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总结归纳出集合的概念。这样不仅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阅读语句,发散思维
数学语言是极其严密及精炼的,所以学习数学时必须对其进行逐一仔细的推敲,从而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其表述的意思。许多学生容易忽略数学公式中的限制条件,而概念和公式是不可分割的。例如,课本是这样定义“相反数”的概念的: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也就是说,数值相反的两个数,我们就说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相反数。像1和-1,学生就会觉得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相反数。如果不把概念中每个字的意思都弄清楚,学生的理解就容易出现偏差。同时,还有一些非本质因素的干扰,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导学生尽量排除,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公式。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数学阅读时应认真细致、勤思多想,因为数学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所以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有助于激活思维,就如肌肉是可以通过训练达成的一样。
总之,数学阅读,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一定的经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积累是为了运用,在积累的過程中,学生还需要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组织文字进行表达,这也是阅读的最终目的。
(特约编辑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