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要]为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注意以学生为本,紧扣教材,合理安排教学环节,重视朗读训练、学习方法指导及作文的训练。教师要能够分析学情,把好课堂起始关;优化设计,把好文本取舍关;准确定位,把好问题设计关;关注素养,把好能力发展关;科学指导,把好方法渗透关。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课堂;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7000202
近年来,许多教育先行者都在倡导回归“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即追求平实、平常、真实的语文课堂,以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教学”。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就要从多方面入手,扎实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
一、分析学情,把好课堂起始关
準确地分析学情,把握知识生长的基点,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起始。学生因受年龄特点、知识结构、认知习惯、智力因素、性格特点、家庭熏染、地域文化、成长背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因而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构成、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预习情况等,准确地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更要仔细研读新课标中的年段目标要求,充分了解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知识起点,知道“从什么程度开始教”,从而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凡卡》一课时,发现学生对于凡卡所遭受的痛苦并不太能感同身受。课后询问发现,原来课文中的故事背景距离现在学生的生活太过遥远,单纯的学生不能充分感受到文中特定社会背景下的黑暗,以及老板、老板娘的恶意,也无法体会凡卡的绝望。因为对学情把握的不到位,第一课时中的情感目标就没有有效达成。第二课时中,笔者又做了补充调整。通过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结合课上播放相关视频资料的形式,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氛围,使学生们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充分感受到了凡卡逃无可逃的绝望,最终达成了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做到“教学预设由学情开始,教学过程依学情展开,教学反思从学情切入”,才能设计出效果极佳的教学流程,实现高效课堂。
二、优化设计,把好文本取舍关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紧扣教材,吃透教材,抓准教材的重难点,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语文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充分考虑文本、利用文本、挖掘文本,根据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合理地进行取舍,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同时,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还要注重课堂的实效性,合理安排教学环节,避免过分解读文本。有人说,教育的艺术就是等待的艺术。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常常等不及学生把知识在头脑中完成自我转化,就已经把文本分析得支离破碎,侵占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空间。当然,对文章局部的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中叙写精美之处,将其“凸化”,进行重点分析,有助于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过细地将文章进行肢解,学生会看得头晕目眩,不能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这样是弊大于利的。
三、准确定位,把好问题设计关
杨振宁曾说:“问题提得好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教学设计中,每个问题都要设计精准,指向清晰,要求具体,能对学生产生点拨的作用。在文本的解读上,直击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式提问,更胜过一句句地解读重点语句、分析情感。在教学中,经常有教师只顾着分析文本,却连让学生朗读都很少,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过度解读文本,就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填鸭”,而且灌输进去的怎么也比不上自己读出来的、悟出来的透彻。只有等待学生在头脑中进行自我转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
四、关注素养,把好能力发展关
学生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1.思考着读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朗读是为体会情感服务的,而不是流于形式、为读而读。课堂上,教师对于朗读训练的指导都非常重视,采取了多种方法。然而,过多的方法干预学生朗读,不如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慢慢地,他们就能读出味儿来。
笔者在执教《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课时,一半时间都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当学生真的沉浸在长大后不能再回到童年的思绪中时,自然而然就读出了伤感和怀念之情。结尾处的朗读,笔者只用了两句话引导,学生就读到位了。可见,朗读的关键还是在于让学生理解。
2.拓展着说
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创设情境、留白想象、填空补充等方法,设计各种形式的口语表达训练,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3.渗透着写
在文本分析体悟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写什么”,又要关注“怎么写”。学生以文本为范例,通过研读,习得方法,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迁移,以我手写我心。只有心中有了满满的感受时,他们才能文思如泉涌。此刻,笔尖下流淌出来的,就是平时的阅读积累,观察和感受就是催化剂。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我们就不能轻易打击,而要让学生想写、爱写,先找到写的感觉,再提高写的质量。有时瞬间产生的火花,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五、科学指导,把好方法渗透关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方法的运用,让学生习得解决类似问题的技巧。
怎样让学生学会运用呢?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语文能力的训练。如在《武松打虎》这节课上,笔者强调并训练了“快速默读”的方法,学生们都做得很好,并且还拓展到日常生活中,运用这种方法去阅读大部头的书。对文本的解读,笔者采取了抓重点段落、找重点动作进行对比,学生朗读体味和动作模拟表演相结合的方法。笔者把文中“打虎”的段落作为重点,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武松和老虎的句子,圈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并把提炼出的动词以“老虎vs武松”的形式板书出来,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了打虎的经过,而且也突出了本段的写作手法——动作描写为主。学生通过扮演老虎和武松进行朗读,并按板书提示来表演,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这样多种方式结合,不仅分析了文本,更传授和练习了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这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扎实有效地推进语文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