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7-08-11 12:29杨雪群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命力课程资源

杨雪群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要使该课程中的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焕发人性的光辉:首先,要求教师在品德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核心,帮助学生学会做人,使之积极地参与社会;其次,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应该源于学生的生活;最后,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的有效性和基础性,回归教育的追求。只有这样,才与新课程的要求相符合,才能使品德课充满生命力。

【关键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兒童生活;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8-0004-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在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地开发和利用,通过灵活地利用教材,使品德课程充满生命力。那么,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办法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品德课程中焕发人性的光辉呢?

一、帮助学生学会做人,体现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使他们的主体人格及内心世界得到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出来,使每位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都得到培养,成为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良好品质的人。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社会阅历浅,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较少。对此,教师就应该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尝试,从而积累经验。例如,在教学“友爱残疾人”一课时,在教学之前,笔者先将教学的重点归纳为学生对残疾人的体验和了解,接着再组织学生体验他们的生活:“蒙眼走路”——体验盲人的困难;“单手穿衣服”“用嘴咬笔写字”——体会肢残人在生活中的困难;“你画我猜”——感受聋哑人士在生活中的不便……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通过亲身实践,深刻感受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从而下定决心要友爱、帮助残疾人士。接着,笔者再带领学生了解一些关于残疾人自强自立的典型事件,使学生更加尊重残疾人,使其友爱残疾人之情得到进一步深化。

由此,通过将身边的现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将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自身情况相结合,从而营造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故事演说、现场访谈等活动,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对残疾人生活和心声的了解,使学生对残疾人产生尊重、友爱之情,懂得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对残疾人更加宽容和友善,并学会用自己的行动帮助残疾人。

二、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的基础

学生的社会性和品德是他们在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中得到的,这对他们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品德的形成有着较为特殊的价值。因此,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要反映出学生的需要。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引导,从而体现课程教育的意义,并对学生进行教育。课程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如果要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活动之中,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就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创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将自己的经验充分利用起来,并深刻体会到活动的内涵,从而对自身以及生活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提倡将生活引进品德课堂中,让课堂走向生活,但在组织和开展活动时,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

例如,在教学“诚实的孩子人人夸”一课时,笔者先向学生提问:“如何做一个诚实的人?”然后让学生相互进行交流,再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案例并要求讨论:“有一次,学校的督促队员谢某在检查卫生时发现本班的卫生不合格,但是因为是自己的班级,她就没有做扣分处理。她这样做对不对?”问题一提出,学生就相互争论起来,谁也不让谁,一些同学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以权谋私,是错误的,且只有通过扣分,班上同学才能吸取教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但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她的做法是正确的,赞同不扣分,因为一旦扣分,本月的文明班级就没有了……通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学生形成了统一的观点:“她的做法不正确,分数要扣,并且她还应该带领全班学生把教室打扫干净。”在争论的过程中,全班学生通过对生活经验的运用,对自己进行了教育。同时,学生在批判不诚信行为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因此,将课堂教学融入生活,学生的情绪就能够受到较好的感染,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使学生的体验得到引发。

学生的体验、感受和领悟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得到的,并且由此促进了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之中,通过亲身实践,使之获得对课题的感悟和感受。

三、回归教育的追求,体现课程的有效性和基础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和品德形成的启蒙阶段,要对其进行教育,就必须从学生发展的可能和现实出发。同时,教学方式必须采用适合学生和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他们以后的人格发展和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即所有对学生有利的成长活动,以及可开发、利用的材料和素材,这其中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生活世界接触得最多,所以教学不应该仅限于课堂生活,还应该将其延伸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之中,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立体地、最大化地整合。由此,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参与活动,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如果教学仅限于课堂和教材上的内容,那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教师必须将教学延伸到社会中,使学生和社会进行正面接触,从而使其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刻。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融入社会之中,体验生活,使自我教育在现实生活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一课时,在上课之前,笔者就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对水的用途进行调查,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做的调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生活用水调查表》,从而使他們深刻地了解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接着,再组织学生观看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的图片。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水为我们人类做了那么多有益的事情,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话呢?”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说:“谢谢你,让我们有水喝。”还有的学生说:“谢谢你,我以后不再浪费水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道德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以及观看图片,使心灵受到触动,从而在生活中学会重视水资源,并学会节约用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真实情感和体验来自于生活,生活还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了解真正的生活是什么,它的教育意义以及效果远远大于课堂教育。

例如,在教学“诚实的孩子人人夸”一课后,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并告诉学生我希望他们能够用自己的一生去完成这项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教材中关于生活的素材进行了充分挖掘,有意识、有目的地把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生活,认真观察、研究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也使学生的情操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陶冶,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同时,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生活,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品德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遵循了学生的生活逻辑,通过开展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主题的活动或游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品德和生活相融合,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李平.回归生活 融入生活——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教育(小教版),2009,(25).

[2] 赵松涛.课堂涌动着生命——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中华少年,2015,(12).

[3] 赵亚夫.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品德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任莉寅.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亚太教育,2015,(15):28.

[5] 孙海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浅谈[J].学周刊,2015,(2):173.

[6] 郑芝玲.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学周刊,2014,(35):166-167.

(编辑:朱泽玲)

猜你喜欢
生命力课程资源
直到世界尽头
绿野仙踪
如梦似幻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