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水发炎”事件审视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2017-08-10 19:34陈佳雨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事件利与弊

陈佳雨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摘 要 从记者以隐性采访的方式,体验式报道用茶水冒充尿液在不同醫院进行尿检,并得出不同检测结果,其中部分医院诊断病人有发炎症状入手,批评医疗机构的所谓内幕,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结合隐性采访的特征、优缺点等进行分析和思考,认为隐性采访虽然能够更加真实反映社会热点事件的真相,推动社会改革,但必须遵循新闻报道的法律约束和道德遵循,客观公正引导公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切,维护社会良序。

关键词 “茶水发炎”事件;隐性采访;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3-0001-02

1 案例介绍

2007年3月20日,中国新闻网报道《记者用茶水冒充尿液送检,医院化验结论称发炎》,新闻报道一出,舆论沸腾。针对“茶水发炎”事件,医生群体并没有在舆论中坐以待毙。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利用茶水进行尿常规化验的检测,检测报告显示,化验结果各项指标都出现异常。卫生主管部门邀请了一些知名专家进行研讨,确认医院方面在这件事情上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为此,卫生部门的发言人称,利用茶水去做尿检,破坏了现有的医疗运行环境。即便该新闻策划是以改善医疗环境为出发点,但是由于医疗知识的缺乏,也产生了一些误解。同时“茶水发炎”事件的报道,违背了媒体的基本操守,对公众产生了错误的引导,也对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简而言之,在“茶水发炎”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最终在舆论阵地上败下阵来。

2 案例中隐性采访的界定

隐性采访的作用,主要是对社会舆论内容进行实践性的监督,和显性的公开采访相比较,是一种更具针对性的采访方式。由于其具有隐匿性的特点,所以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会将受访者的真实身份、以及接受采访的真实意图暴露在公众视线中,而利用隐藏或伪装的方法,对采访者的真实意图和真实身份进行掩饰,也是获取独家新闻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以上属性,对案例中隐形采访做如下分析。

第一,隐去了采访者的职业身份。记者以患者身份出现在新闻事件现场。在本案例中记者假扮患者就医用茶水冒充尿液是一种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而且营造了“我在现场”的体验式报道的环境,提升了报道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且从技术手段上使用隐性拍摄设备对新闻素材进行收集。

第二,隐去了采访对象的知情权。在“茶水发炎”事件中如果医师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在新闻记者的关注之下,他们就会采取一些规避自己失误言行的措施,有可能记者的小把戏分分钟就会被拆穿,记者也就无法获知所需要的素材资料。

第三,隐去了采访活动的主观意图。在一般的情况下,隐性采访多是选择在不方便接受公开采访,或者是在公开采访遭到拒绝之后而进行的,事前未对被采访者的意见进行征询。甚至,有些采访报道,被采访者已经明确表达,并不希望媒体介入或探究此事,而记者的采访明显违背了采访对象的意愿,以其他手段强行突破进行的新闻资料收集。这一点则更加注重考察媒体工作者对新闻道德和法律责任的认知。从“茶水发炎”事件看,采访活动是既没告知被采访人,又没有征得采访同意,更是用一种非正常试验方式,有意设计圈套的钓鱼采访。

综合分析上述三个条件,“茶水发炎”事件完全可以界定为隐性采访活动。

3 隐性采访的优缺点分析

隐性采访在采访实践中会经常用到,特别是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一方面,隐性采访方式隐蔽,易于接近真相,报道效果非常明显。另一方面,隐性采访与法律、道德等方面的约束会发生冲突,存在不足,甚至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

就其优点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手段隐蔽,往往出奇制胜。利用隐性采访的方法,往往可以获得具有独家性的新闻内容,这无形中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价值。新闻内容是彰显新闻价值的关键,同时采访的难度也是影响新闻价值的另一个关键点。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记者就“茶水发炎”事件进行显性的公开采访,提出试验方案,医院的选择可能是两个,一是同意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另一种是不同意试验,并告知试验不符合检验条件且没有科学价值,无论哪种方式,都会毫无新闻价值可言。

二是题材重大,舆论影响深远。隐性采访的内容,多是社会上具有较大争议,或者是带来的社会影响较为深远的事件和内容,能够正确引导舆论,甚至推动某个行业的改革。例如令国人震惊的“毒疫苗”事件、问题医疗气体大量流入广东事件等医疗安全问题是民众心中绝对不可以僭越的雷区。正确的深度报道,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三是体验式采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在隐性采访中,记者具有多重性的身份,这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有更为直观的体验。视频、录音、图片、文字的综合运用,可以全方位地对事件真相进行原生态的展现,而且能够将新闻内容中所蕴含的社会问题,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来。

当然其并不是毫无缺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容易踩到法律红线。记者群体的差异性,导致某些记者在知识技能,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有所欠缺,往往会由于不懂法律、不守法律等问题,对新闻中受访者的权利进行侵犯。“茶水发炎”事件的报道被医院联合声讨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记者科学素养的缺失和对医疗界的主观成见。

二是容易违背新闻伦理。有些新闻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可能会盲目追求新闻效果,而忽略了本应遵循的职业操守,滥用隐性采访,违背隐性采访的初衷。而且有些记者甚至会只顾形式,为了隐性采访而采访,人为的策划影响社会正常秩序,本案例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是容易带来负面影响。某些媒体以隐性采访为名,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在采访中屡屡越权,获取利益,引导舆论甚至代替行政司法作用,以隐性采访之名过度介入,诱导犯罪或者记者自身违法,更恶劣的是那些违背隐性采访初衷,传播低俗文化,助长公众窥视欲的行为。隐性采访在揭露事件真相的同时,既把罪恶真相原生态地呈现在公众眼前,但同时也有可能培养出扭曲失德的受众和刻意迎奉大众心理的无良媒体,造成社会道德的沦丧。

从“茶水发炎”事件来看,虽然策划初衷没有问题,但方式方法不妥。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由于自身对尿检机器原理调查不充分,无知地选取了茶水代替尿液做试验品,并使用隐性记录方式及不计后果公开报道,侵犯了医院的隐私权和名誉权,且引起社会的不良关注。这体现了媒体人员知识、道德素养的双重缺失。

4 关于隐性采访的思考

“茶水发炎”事件的科学道理被澄清后,社会舆论也发生了逆转: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1+1》的栏目中,就“到底是绿茶发炎,还是记者良知发炎”的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点评,并得出了“这则新闻不是绿茶发炎,而是记者的良知发炎”的结论。通过这件事情,运用隐性采访应该遵循哪些原则,避免负面效应,值得深思。

(1)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原则。无论是公开采访还是隐性采访都应该坚持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尤其是隐性采访,更需要着眼于那些和公共利益有着紧密关系的题材,以维护公共利益和良好社会秩序为目的。

(2)坚持客观真实性原则。调查中,应该尊重客观事实,采访者要站在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以客观的身份,对现实事件进行真实的反应。要把这种客观真实性体现在记者个人的报道思路上,要避免出现偏颇倾向和有失公允的问题,更不能为了博取眼球,对新闻内容进行随意的夸大。同时,不能带有个人目的,更不能为了新闻效果,而恶意地设定一些圈套。

(3)坚持消息来源权威性原则。记者在增强自身素养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权威性的信息,在权威部门之间进行借力,对新闻报道增添一些公信力和说服力。在实践中,就有不少的新闻媒体,都是和权威部门合作来完成隐性采访工作的,效果非常明显。

(4)加强新闻媒体的自律和监督。媒体除了执行社会监督职能以外,自身也有自律的义务。要建立完善的媒体自律体系,制定针对隐性采访的行业规则。第一是要在法律层面上,对隐性采访的内容进行约束。第二,当前的大众传媒,需要在企业内部强化制度上的管理方法,让媒体人自律,增强其从业意识,这样才能保证其媒介行为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进行。第三,大众传播从业者也要对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职业修养进行提升,恪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做好社会舆论监督、维护新闻真实性、保障受众知情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热点新闻的报道中,隐性采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这种采访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舆论的诟病,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往后的公共安全事件报道中,这种采访方法,可能还會出现更多的问题。但是即便如此,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力度不断加强的大环境下,对社会舆论,公众都有着知情权和监督权,隐性采访的内容,必会随着我国新闻法制的建设进行不断的完善,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瑾昭.如何使隐性采访具有合法性[J].传播实务,2011(3):50-53.

猜你喜欢
事件利与弊
议小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利与弊
Contiki系统进程与事件剖析
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网络舆情反转现象中的“参照点效应”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热点事件中的“舆论搭车”现象探析
小议两种赛课形式的利与弊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倾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