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清
【内容摘要】文言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是向学生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文字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因此,文言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给予相应的重视。但在现在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岳阳楼记》,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以便能更好地进行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岳阳楼记
对初中生来说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缺乏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因此文言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难学的模块。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就会产生畏难心理,甚至对文言文产生厌学心里,一遇到文言文课文,就会从心底想要放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避免学生这种心理的产生,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自发的进行学习。在教学时,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只有学生愿意去学习,才能真正的学习到知识,而不是应试式的学习,学到最后,也无法自己看懂一篇文言文。
一、重视预习
预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岳阳楼记》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各种工具书,熟悉《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以及对岳阳楼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要自己阅读文章,找出其中的生僻字,标记出其中的重要词语,对以往在其他文言文中学过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要写出其含义,然后要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学生通过预习之后,能找出这篇文章中存在的难点,如:谪守、岸芷汀兰等,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重点听讲这部分,从而能够在课堂上解决疑难点。在预习中,学生可以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能从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并能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进而会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一定的兴趣。
二、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这种方法会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导致很多学生只是记在了书上,而没有记在脑子里,所以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文言文阅读而束手无策。所以,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转变教学方法,将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一人一句的进行翻译和讲解,在学生讲完后,教师在进行补充说明,将学生没有讲到的、或者讲的不够完整的知识点补充完整。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含义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课文中叙事的内容有哪些,写景的内容有哪些,抒情和议论的内容有哪些?
作者是怎样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合在一起的?
《岳阳楼记》的句式错落有致,又富有韵律,请学生找出其中的一处或几处来分析品味。
学生通过对这些問题的讨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讲解,就可以对文章的整体结构以及作者在其中的情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学会自己分析这些问题后,就可以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这样在考试时,面对文言文阅读中对文章的分析就不会茫然无措,而是能得心应手。
文言文的教学不应该是一篇的简单教学,而是可以在学习一篇文言文的同时,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文言文的学习不是学会这一篇的翻译,而应该在翻译一篇文言文的同时,掌握其中的一些常见词语、通假字,能灵活的应用到其他文章的翻译学习中,这也应该是教师在教学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三、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学完一篇文章后,就将之丢之脑后,教师也不能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课后巩固的监督与管理,因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记住了,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所学的内容也忘了十之七八。因此,教师在教完一篇文章后,也要记得监督学生的自我复习,不要让学生学一篇忘一篇。
例如在教完《岳阳楼记》后,教师要给学生布置背诵全文的任务,并要记得隔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抽查。除了背诵以外,学生还应该能默写全文。背诵和默写是巩固课文的一个好方法,但却不是唯一的方法。这种复习方法其实主要还是应对考试,要想要学生真正的掌握《岳阳楼记》,除了背诵和默写之外,还要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教师除了监督学生的复习外,还可以给学生推荐同种类的游记,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外,也可以开拓视野,增加知识的储备,从而进一步的对《岳阳楼记》进行巩固。
结语
本文以《岳阳楼记》为例,浅谈了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岳阳楼记》的教学,对其他任何的文言文教学都是适用的。文言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将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巩固相结合,使学生能达到自我学习的境界,并逐渐积累起文言文知识库,以提高文化素养,将中华民族文化发扬传承下去,这也是教师教学文言文的一大目的。
【参考文献】
[1] 过炜宇. 兴趣——化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J]. 州师专学报,2002(20).
[2] 罗红.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 中教研究,2006(5).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