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青
【摘 要】本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基于行动研究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内容和方法以及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依据等方面进行探讨;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学”促学、以“查”促学的方法,构建学习、教学、研究与训练四位一体的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B-0036-04
在自治区教育厅发布的《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校本教研指导意见(试行)》的指导下,针对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出现的教材内容宽泛难以抓住重点,教材更新速度慢使考学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生基础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使其难以实现同步教学等问题,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新理论,探寻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开发符合学校办学特色、体现学校文化发展内涵、紧跟时代步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当下重要的课题之一。
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基于行动研究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内容和方法以及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依据等方面进行探讨。在实践层面上,校本课程开发具体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本研究认为,要解决问题,一是以“研”促教,二是以“研”促学,三是以“学”促学,四是以“查”促学;着力构建学习、教学、研究与训练四位一体的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1.校园外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校园内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更新慢,知识陈旧,考学脱节,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信息课堂缺乏创新和激情。
2.新课标改革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能够实现学校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特色,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指发达国家,如英、美、澳、法等)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经历了全盛时期、回落时期和转型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因为校本课程开发都是为了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与相对缺乏个性的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更受欢迎。但是为什么在兴盛一段时间后会走向回落,又走回统一国家课程的老路?究其原因主要是无法在两种课程之间找到平衡点。2000 年以后,校本课程又重新焕发青春活动。因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在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共同努力之下,找到了校本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和生长点,两种课程开发策略之间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融合的态势。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我们国家对待校本课程的态度是非常积极又是很谨慎的,从试点开始向面逐步铺开,走过了十几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开发也有了一些研究,但是不多,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像南宁十四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高一已经学完,到高二年级统一上选修课。而且选修课程只安排 10 节课左右的时间,每个老师同一时间只能教授一门课程,一个班限学生 50 人左右。正如我们所见,因为授课时间、授课对象、授课内容都不一样,所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看起来像是平行的两条线,校本课程像是为了迎合新课改的需要而设置的,容易流于形式。
三、研究定位与目标
1.根据本地区实际,结合学校的特点,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开发适合本校特色的课程,完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2.拓展国家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在校本课程和国家必修课程之间建立联系并寻求平衡点,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1.新课标理念下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2.基于行动研究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3.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内容设计及评价标准制定;
4.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教学案例设计及实效分析。
(二)要解决三个问题
1.校本课程什么时候上的问题?
2.校本课程上什么内容的问题?
3.校本课程效果如何检验的问题?
在同一个时间范围内,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者之间建立哪些联系?为此我们采用“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网络课程”的开发模式,使校本课程可以解决国家课程中的难点问题,给国家课程的知识带来更有深度和广度的视角。校本课程可以以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融入国家课程的课堂中,以提升学生的能力、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符合新课改核心理念:为了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如图 1 所示)。
图1 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者之间的联系
(三)创新点
1.在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2.在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它们是通过什么来建立联系呢?一个是授课内容,二个是授课方式(研究性学习),三是给校本课程一个向全体同学展示的平台(如表 1 和图 2 所示)。
表1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比较
授课
时间 方式 技术支持 优势 受众面
国家
课程 课内 1.任务驱动
2.微课自主学习知识要点、操作技巧 微课、多媒体、互联网 1.为校本课程的学习提供展示平台
2.检验课题研究成果 面向全体学生
校本
课程 课外 1.微课自主学习
2.课题研究 云平台、学习资源包、网络投票系统 1.为学生带来新技术新手段,拓宽视野
2.行动研究解决难题 满足个别学生的个性需求
图2 教学过程
这个过程经过多次实践验证,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这样一种时间分配比较合理。
3.基于网络平台的课程学习。校本课程的学习时间在课外,因此,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得到课程指导,教师需要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中的微课学习来掌握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来进行比较深入的课题研究。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与教师进行交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4.“行动者合作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观察、反思和总结,并通过与研究合作者交流,不断修正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教师与学生不单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且是合作研究者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例如校本课程开发规划若干个研究课题,教师将每个研究课题划分为若干个研究专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索,反思评价。然后将研究成果反馈给其他研究者,帮助教师修正课程研究,使研究不断完善。
五、研究成果
(一)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流程
基于行动研究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流程如图 3 所示。
图3 校本课程开发流程
(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教学案例实效分析
笔者在这以案例的形式对两轮研究成果进行实效分析。第一轮研究成果,展示案例是《表格数据处理》;第二轮研究成果,展示案例是《信息的智能化加工》。
《表格数据处理》是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因为学生平时很少碰到数据处理问题,也较少用到数据的处理技术,所以很多同学感觉比较陌生,兴趣也不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大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还是很普遍的。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操作技术,课题组做了一些设计。
1.小微课题,研究驱动。本课在做教学设计时,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研究。表格数据处理这个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刚开始学习时感到比较困难。几经思考,本课打算用小微课题的展示方式来进行展示。即一节课研究一个主要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本节课题:每天吃多少食物才够健康?
学生在青春期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智力怎么老跟不上同龄人?怎么老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上课注意力总是不集中,脸上总是冒痘痘,近视越来越严重,只长胖不长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因為膳食不够合理。吃多了吃少了,吃得不科学都会导致上述问题。那么应该怎么吃才健康呢?让课题组的同学带着这个问题去进行研究,采集相关数据,然后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
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学生配合输入一些基本数据,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表格数据处理的操作方法。
2.情景设置,游戏激趣。在严肃的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游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从而轻松掌握课堂知识。
本课提出,让学生到模拟餐馆,在一份特别准备的菜单中点菜。接着聘请“营养师”对一日三餐膳食的分量和热量进行评估,并通报评估结果。心算或是用计算器计算都比较费时,课题组同学演示 Excel 强大的数据计算功能。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 Excel 处理数据的便利。课题组提出继续用Excel来帮助大家分析处理数据,帮助学生尽快得出研究数据,计算出自己每日的膳食是否合理这样一个结果。
3.微课制作,难点突破。课题组展示课件,展示研究成果:用数据展示怎么吃比较健康。同时归纳主要知识点、讲解操作方法。随着在线学习课程的推进,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微课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微课是对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教学片段的实录,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来控制学习的进度。课题组在实践中发现微课能够把一些难掌握的知识点讲解得比较清楚,不懂的还可以反复看,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填补了课堂的空白。
4.课堂交互,白板辅助。电子白板是一种多媒体教学设备,刚开始只是拿白板当普通投影使用,后来发现有电子白板助力的课堂,能够极大地增加师生互动课堂的趣味性,较好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例如本课聘请的“营养师”在计算食物重量和热量的时候,可以在白板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在成果评价环节,白板也是成果交流和展示的重要工具。
5.小组探究,重在参与。每个小组要想顺利完成对数据的分析,必须要得到每一位组员的配合,因为要采集到每个组员的数据。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因为涉及自己的数据和别人的数据进行比较的问题,所以每一位小组成员都会比较关注操作结果。平时我们经常强调小组合作,但是有些小组成员常常会偷懒,如果这样,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会较难提高,因此要特别注意。
6.交流评价,完善提高。课题组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以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交流评价的过程中,首先让课题组对小组内的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然后再让教师对课题组进行点评。目的是肯定优点,改进不足。
7.课堂总结,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回顾研究过程,验证研究成果。本节课的内容多,操作又比较复杂,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会跟不上节奏。在总结环节,将一些比较难掌握的操作再操作一遍,以便加深印象。
第二轮校本课程研究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
一是认识方面的调整:第一阶段的研究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校本课程和课程校本化的区别,在研究过程中偏向学科课程校本化。具体表现是只给学生布置课外课程研究的任务,但是没有在课程的学习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第二阶段的研究除了给学生布置课程研究的任务,还应该通过课程学习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
二是如何把握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平衡。第一阶段的研究,校本课程的展示放在了国家课程展示前 15 分钟。各小组不单要介绍研究成果,而且要介绍与国家课程有关的基本知识,不然其他同学就没法理解。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给他们制造了混乱。有很多研究小组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国家课程的介绍上面,弱化了校本课程成果的展示;有些研究小组都想展示两个内容,但却无法把握展示的重点,时间控制也不好。大多数同学都超过了原来设置的 15 分钟的展示时间,让后面三个阶段的课程学习任务无法按计划进行。第一轮行动研究成果展示课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如下(如图 4 所示):
图4 第一轮成果展示课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
第二阶段做出了调整,国家课程有关知识基础的学习还是应该由教师来主导,让学生以微课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接下来才是校本课程课题小组的研究成果展示。这样的调整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让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小组的主要精力能够集中在对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上,更好地实践以“研”促学,以“学”促学。第二轮行动研究成果展示课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如下(如图 5 所示):
图5 第二轮成果展示课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
三是相较于第一阶段的研究,第二阶段的校本课程设计充分渗透到了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各个方面,能够培养学生能力,达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总体目标。具体培养方法和学习效果如下(以《人工智能PK人类智能——信息的智能化加工》为例,如表 2 所示,转下页)。
该案例主要检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本校学术委员会组织的评价小组参加了此次听课和评课的活动,本课得到了充分肯定。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研究初期我们把信息课程校本化当成了校本课程。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纠正认识上的错误。今后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部分课题是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分给学生的,因为担心学生选题太集中。但是也出现学生对自己所抽到的课题不感兴趣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老师通常是让学生自行交换解决。
2.课题研究和成果报告的撰写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中学生学业压力比较大,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准备。他们研究课题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这也是一个大的问题。改进措施:一是教师尽可能在活动课时间开放计算机室给学生使用计算机,二是制定一个成果检验标准让学生核对。
3.课堂时间的把握也是一个大问题。学生展示课题的时间长短不一,效果也不一样,教师要组织学生评价并查缺补漏,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以及知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应对课堂的能力。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以提前以文本的方式让学生写出来上交,老师可以先看一看,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
4.从互评结果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各小组对课题组学习成果评价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絕大多数以正面评价为主,语言表述也清楚,对后面各组的研究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各小组给课题组提出了中肯的评价意见,例如:(1)思路还算清晰,语言表达流畅;(2)内容丰富,却没有自己的理解;(3)内容切题但文字较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4)图像说明不够清晰,部分图像未解释,总体上还行,等等。
鉴于以上评价意见,我们再次梳理研究课题的思路,以便课题组以及今后要做课题的同学能够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
(1)要明确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要清楚的以要点的方式归纳出来。
(2)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源于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但要注意如何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3)表达方面。一是语言表达: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最好准备讲稿。怎么样用学生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来描述。二是课件展示:底版要用浅色,不要喧宾夺主。重难点突出,要体现知识点。
(4)成果应用和转换。通过学习,能否让其他学生全面掌握本节内容的知识。
(5)分工合作。谁负责找资料?找什么方面的资料?谁负责做课件?请详细列表说明。课题展示不光使用PPT制作还可以使用其他工具软件。讲话稿另外制作,不应该把要讲的话全都放到课件中。
(6)其他小组在课题组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应该注意看和听,发现问题可以向课题组提问。
(7)老师在课题组展示后要进行成果检验,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用什么方式来检验也要好好研究一番。如果是纯理论的课,例如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课题,可以用学业水平考试的题目来测试学生学习的情况。如果是操作性比较强的课题,例如国庆家庭旅行计划,就要设计一些操作任务给学生做。
校本课程主要采用“课题研究(课外)+课堂展示+展示评价+课堂验证”的方式来进行。课程内容在新课程标准大纲要求的框架下进行设计,兼顾创新和实用性,紧跟时代步伐。虽然课题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基于行动研究的校本课程的研究还会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张 波.构建与新课标相契合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体系[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2]郑 茜.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个案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0(3)
[3]杨 春.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探究[J].发展,2011(8)
[4]胡 滨.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以“图片处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J].教研前沿,2012(12)
[5]冯莹莹,蔡敏.教师行动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科研,2008(2)
[6]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课程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8]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9]韩淑萍.行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N].中国教育报,2009-4-24
[10]张晓辉.教师如何开展行动研究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陈维维.技术生存视域中的学习力[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2]张天雪.教师身边的教育科研[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