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海棠,沈沉
新业态下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发展问题探讨
■舒海棠,沈沉
在利率市场化、银行民营化、“互联网+”与“大数据”介入金融系统、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多元化发展等背景下,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传统经营规模正在逐渐缩小,“互联网+票据”业务迅速崛起。伴随着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向电子化发展,既拓展了票据自营业务,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票据业务内控不强、电票发展不足、存在虚假贸易背景等风险。因此,需要促进一体化票据市场的形成、增强票据市场的信用环境、扩大电票规模、完善《票据法》等措施,以促进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多元化创新发展。
商业银行;互联网;票据
舒海棠,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金融学硕导,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实务;沈沉,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13)
(一)金融新业态的特征
1.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运行从主要由政府管制转变为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过渡,因此也称为“金融市场化”,它是与“金融抑制”对立而称的。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金融深化改革,减少政府干预,放松对金融市场的限制,让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和汇率水平。
近年来,我国对深化金融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平缓渐进的方式由政府干预向以市场为导向过渡。在利率、汇率、资本账户等市场化和银行民营化的节奏上进行了有效的管理;给予银行特许权价值,为银行提供一些隐性或显性的保护和扶持,但同时对银行也采取相机性租金,即以经济绩效为发放标准的特殊补贴,促进银行良性竞争,共同进步;谨慎对待民间金融,鼓励民间金融阳光化、合规合法经营,对于违法违规的坚决予以取缔,同时也重视小微金融的发展。
2.金融脱媒化
金融脱媒是指“金融非中介化”,即跳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使资金供给方的资金直接传递到资金需求方手中。金融脱媒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银行利率和资本市场利率不同步,银行资金向其他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转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其次,网络信息的全面普及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全面建设为金融脱媒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信息获取便利,撮合能力大大提高,替代了传统金融媒介的作用。第三,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财富的大量积累给金融脱媒提供了经济支持。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个人和企业对于投资有了更多的诉求,传统渠道已经不能满足,金融非中介化迅速发展。此外,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于投资理财和金融产品的要求增强,这也加速了金融脱媒。
对投资者而言,金融脱媒使得交易成本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降低道德风险。对融资者而言,由于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融资渠道趋向多元化,银行间接融资业务明显下降,对商业银行信贷的依赖性降低。对银行而言,居民可选择的投资渠道和理财产品增多,大量存款分流导致资金体外循环。
3.金融网络化
金融网络化是指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开展的金融业务,其兴起不仅是因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是基于电子商务井喷式的扩张和客户对于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的追求。
目前比较典型的网络金融服务模式有: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移动金融和网络金融超市等。网络借贷是借助互联网使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匹配,绕开了传统的金融中介,例如阿里金融旗下蚂蚁金服的“花呗”,由电商平台直接对客户信用评级给予一定的信用额度;还有类似“拍拍贷”以小额信贷为主的网络借贷平台模式和陆金所这类金融机构开设的网络金融平台提供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是在资金收付双方之间设立一个中间账户,起到资金托管作用,防止双方交易失信,例如支付宝。移动金融则是通过移动终端实现金融行为,如移动银行、手机支付等。网络金融超市是将金融产品进行网络化管理和营销,最典型的就是商业银行与电商平台合作营销金融产品。
4.金融数据化
金融数据化是指金融行业与大数据的结合,通过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对客户消费和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了解客户的消费、交易习惯并且对其进行预测,为金融机构和金融交易平台的营销、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提供帮助。
目前,大数据广泛运用在定价、授信和风控等领域。例如在车险的定价上,除了投保人年龄、性别、职业等基本信息,用大数据对其他风险因素如出行偏好、违章记录等进行挖掘,可以对不同信用级别客户定价。再如阿里做小微金融,也正是由于其掌握了商家流水,大数据解决了其授信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受到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行业去杠杆、票据风险频发和票据市场管理趋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票据业务量持续下降。2016年,全国共开展票据业务2.93亿笔,金额187.79万亿元,分别同比下降29.64%和21.17%。其中,传统票据业务规模萎缩较大,商业汇票业务同比下降最少。
表12016 年我国票据业务运行总体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支付清算协会www.pcac.org.cn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业务量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末,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参与者共计426家,较上年末增加30家。2016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出票230.47万笔,金额8.3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89%和48.96%;承兑237.75万笔,金额8.5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89%和48.29%;贴现83.77万笔,金额5.7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09%和54.54%;转贴现325.08万笔,金额49.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77%和122.26%。可以看出,票据业务的电子化模式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逐渐完善,票据业务的电子化模式规模愈发庞大,并会吸收传统经营模式下一定比例的业务量。
在金融新业态下,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面临新的挑战:
其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使得居于传统行业的企业对于票据融资的需求减少,企业对于一般性票据融资的业务量也有所下降,商业银行的同质化票据业务竞争越发激烈,贴现率的价格竞争也使得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收益减少。
其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电子网络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介入银行票据业务,亟需商业银行加速票据市场的完善以及票据业务和票据产品的创新。
其三,金融市场脱媒与跨市场交易特性使得票据市场也呈现出票据融资脱媒、市场参与主体增多、票据跨界跨市场发展等状态,这些票据市场新常态使得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盈利和发展更加艰难,迫切需要跟随市场创新发展。
其四,票据交易模式创新,纸票业务的原生缺陷使得票据风险越发明显,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发展不畅通。
其五,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加大了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经营风险,银行的监控压力增大。
自2015年开始,我国票据案件接连爆发,且涉案金额巨大。纵观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过程,其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纸票电子化进程缓慢
近年来,纸质票据风险事件频发,可是作为在纸质商业汇票贴现和转贴现业务中有重要地位的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等主体,大多数并没有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其还是使用传统的纸票操作模式。纸票风险主要是缘于票据中介“一票多卖”。“一票多卖”是指中介机构与中小金融机构利用银行同业间的信任和信用,用票据清单(不出示纸票实物)以短期代持或短期回购的方式从银行套取资金用于票据周转或投资。而对于银行来说,是将原本的质押拆借变成信用拆借,将票据杠杆放大致使风险敞口剧增。
目前,我国在推行电子商业承兑汇票,因为在电子商业承兑汇票系统下,一票多卖的情况将不复存在,因为系统会按统一规则操作,这将大大降低票据风险。纸票和电票最大区别是信用环境,纸质商业票据付款人是否到期付款,只有持票人知道;而电子商业汇票到期未兑付,系统将会自动给出票人进行信用违约记载,并且系统中的信用状况各操作主体均可见且不可消除,这会影响该企业之后的融资,大大增加了其违约成本。
然而,我国开通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金融机构不多,且参与者大部分为大型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企业财务公司,广大的中小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不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业务流量、技术条件等原因并没有加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这使得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发展受限,票据周转、资金流通不顺畅。
(二)银行内控不足
近年爆发的农行39亿元票据,是由于农行某分行进行同业间的银行承兑汇票的转贴现业务,原本存放在保险柜里不得提前转出的汇票却在回购到期前被行内员工联合票据中介提前取出,在另一银行进行了贴现,且收回的资金并没有打入农行的账户上,而是流入了股市,随着股市行情的下跌,出现了巨大的资金缺口,这才随之曝光。
不仅是农业银行出现这种状况,中信银行、宁波银行、天津银行等商业银行也相继爆发了票据案件,并且大部分都是因为银行从同业买入票据没有拆封核对,查库不严格,导致票据被行内员工私自提取出库。
银行内部控制的不足与失效。主要体现在:银行在验票、核对、查库等环节没有审慎考核;对待实物票据没有建立监督有力、制约有效的票据保管制度,票据实物清点交接登记、出入库制度执行不严;异地同业账户管理和使用不规范,甚至存在出租、出借账户现象;部分银行员工缺乏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低、专业素质不强,增加了银行票据业务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三)贸易真实性难以核查,存在资金空转现象
开具无真实交易的票据问题由来已久,虽有相关法律条文明令禁止,但持续多年屡禁不止已演变成泛滥之势,其中融资企业、票据中介、银行三方均有责任。
具体分析,对于融资企业而言,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获取资金比普通贷款成本低。企业从降低融资成本的角度考虑,有可能伪造贸易背景,获取银行贴现资金。更有甚者,通过票据融资投机套利;对于票据中介而言,仅在票据市场上低买高卖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在利益驱动下,为无真实贸易背景的企业造假,从银行套取资金,将虚假票据引入银行领域;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票据业务不仅可以给银行带来现实收入,还能帮助银行调节信贷规模和资产规模。在当前银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有些银行为了留住客户,甚至为其开立融资性承兑汇票。
(四)票据交易行为不规范
除了前文提到的清单交易、一票多卖等票据违规交易行为之外,银行在票据业务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交易行为。例如在银行票据同业业务中,特别是银行承兑汇票买入返售业务管理不严格,授权、授信、审批程序不谨慎,前、中、后台分设的内控机制不严谨,在业务环节中容易出现纰漏。甚至有些小银行、农信社,在“票据卖断”和“票据回购”业务会计核算方面处理模糊,没有对买入返售业务单独列立会计科目,没有按照业务合同进行会计核算。在纸质票据背书程序上存在要求不规范的现象,拟买入返售银行必须确认交易对手是最后一手票据背书记载的被背书人。在资金划付方面,办理转贴现和买入返售业务时存在资金没有划付在规定账户内,导致资金体外循环。
(一)加强票据电子化建设,防范票据风险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不仅有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处理模块,它还包括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模块和商业汇票公开报价模块。纸质商业汇票登记查询模块为纸质商业汇票承兑、贴现、质押等行为提供查询登记服务,商业汇票公开报价模块可为银行、财务公司进行转贴现询价交易提供信息。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于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基础设施有一定要求,一些小型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没有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致使与这些机构和企业相关的票据业务无法用电子化系统进行开展,只能使用传统的纸质票据模式,这大大地限制了电子商业汇票的流通。
针对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缓慢,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在2016年9月下发了《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单张出票金额在300万以上的商业汇票必须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办理,于2017年1月1日正式执行;并希望在一年后将金额降低至100万,人民银行一直大力推行建设电票系统和提高电票占比,旨在提高效率和解决票据风险问题。除了依靠行政手段加强票据电子化建设,人民银行应完善电票系统,降低电票系统接入条件和减少接入成本,促使中小企业和小型金融机构加入电票系统,促进电票的流通和发展。
(二)建立公开透明的票据信息平台,提升票据市场信用环境
现阶段票据风险频发,这不仅仅是简单建立电子票据交易平台即可解决的问题,要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隐患,还需要建立一个公开、透明、高效的票据信息平台,提升票据市场信用环境,降低票据交易风险。
我国企业信用信息公告系统于2014年上线运行,市场主体的注册登记、许可审批、年度报告、行政处罚、抽查结果、经营异常状态等信息均可通过企业名称或企业注册号进行查询。该系统为票据业务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信用评估支撑作用,但是对于票据业务信用评估而言,还需要了解票据的签发、承兑、贴现、质押等信息。所以急需建立一个统一的票据信息平台,不仅包含企业信用信息,还需包括企业票据信息。建议由商务部或工信部牵头,将开立、承兑、贴现、质押等信息尤其是不良支付信息录入企业信用信息公告系统。不仅如此,信息平台还可以扩大信息采集范围,将违规开立使用银行结算账户、逃废债务、违约支付、欠缴税款等信息一并纳入平台。而统一的票据信息平台也有助于促进一体化票据市场的形成。一体化票据市场将票据投资主体和融资主体高效快速地连接起来,促进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也便于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进行公开操作。一体化票据市场既可以提高市场效率,促进票据市场发展,帮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为银行和企业提供全面的信用查询服务,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形成的票据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减少票据跨区域交易障碍。
(三)完善票据市场法律法规,适度开放融资性票据业务
我国票据法颁布于1995年,随后在2004年做了简单修改。票据法明确要求票据的签发、取得、转让等行为必须有真实的贸易背景支持,绝对禁止企业签发融资性票据。但是随着经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这一规定越来越不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信用良好的融资性票据可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形成双赢局面。对于银行而言,既可以向持票人、出票人分别收取一定的贴现利息和手续费,又可以从出票人处吸纳一定的存款(承兑保证金),还可以持票在同业间办理转贴现或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对于企业而言,票据融资的成本和难度均小于银行贷款,持票人通过贴现可以及时获得现金,加速资金周转。
适度放开融资性票据,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银行票据业务发展,优化社会信用环境。虽然票据法没有明确融资性票据的合法地位,但是目前市场上存在相当部分的融资性票据,它们处于一种灰色地带,没有法律的认可也没有行政的干预,其中不乏一些违规操作和票据诈骗的现象,这给票据市场的正常秩序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可在信用环境较好、票据业务规模较大的东部沿海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政策相对开发的自贸区进行试点,为全面放开积累相关经验;选择一些资信状况好、在银行无不良记录、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进行融资性票据试点,或者是大型集团长期贸易往来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进行试点,然后再向一些信誉较好、管理规范、效益佳的中小企业放开;还可配合国家政策,针对具有政策导向性的产业或者与国家提出的经济发展思路相关企业进行配套的票据融资。此外,还需建立专业的商业票据发行公司和统一的票据交易所,鼓励票据转贴现和票据转让行为,严格控制票据再贴现,帮助建立高效有序的融资性票据市场。
(四)加强票据多元化创新
随着票据市场的深化发展,加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金融向各领域的渗透,票据创新浪潮逐渐加速。
新兴的互联网票据理财将资金供应方和资金需求方直接联系起来,弥补了中小企业资金融通困难的局面。票据产品创新除了前文所述的票据理财产品之外,还有供应链票据产品、票据证券化产品、票据基金产品等。供应链票据产品是对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资金结算、资金管理和融通资金的服务。以行业龙头为中心,以供应链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为基础,可提高银行票据业务开展的效率。票据证券化和其他资产证券化类似,将银行持有的大量票据资源根据期限、承兑方的不同进行分类,建立票据池,形成一种标准化的票据交易工具在银行间市场或者票据理财平台进行销售。还可以通过银行或网络平台设立票据基金,投资者的收益来源于银行用票据进行的贴现和转贴现业务收益,银行则通过经营管理票据基金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也应向多元化发展,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渗透其中,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也逐渐成为票据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使原本融资难的中小企业因票据业务和票据产品的创新得到新的融资机会,随着这些参与主体的增加和深入发展,票据市场多元化发展的特性将更加明显并迅猛发展。
(五)规范票据交易行为
针对票据市场存在的不规范交易行为,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银行内部控制,严格规范授权、授信和审批程序。如资金划拨时,转入行应该将资金划入票据转出行在人民银行开立的存款准备金账户内或者是票据转出行在本银行开立的账户,若通过代理行完成业务,资金也应该划入代理行开立的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同业账户中。选择交易对手时也应注意其信用风险,定期对交易对手进行风险评估,并对其进行动态调整。选择票据中介、资金掮客时同样要注意其资质和信用,绝不可与非法中介进行业务合作,避免造成损失。
[1]肖小和,汪办兴.新常态下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前进展望[J].农村金融研究,2015,(07).
[2]高航.A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和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10.
[3]应俊惠,肖斐.上海建设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的路径选择[J].上海金融,2011,(05).
[4]徐新华.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6).
[5]汪武超,曾一村.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多元化发展与跨界创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6,(02).
[6]张胜平.融资性票据存在原因探析[J].金融时报,2004,(01).
[7]FurstK,LangW,Nolle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bankingandpayments:industrytrends andimplicationsforbanks.[J].OfficeoftheController ofthecurrency,vol17,No3,p28,1998.
[8]MarkGertler&CaraS.Lown.Theinformationin thehighyieldbondspreadforthebusinesscycle: evidenceandsomeimplications.NBERworkingpaper No.7549.
F830.9
A
1006-169X(2017)07-00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