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探析

2017-08-09 04:04谢娇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英译译者译文

谢娇

【摘要】翻译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实践活动,有五点特性: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文化负载词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结晶,其翻译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汉语文化负载词负载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其英译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和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本文从翻译特性的角度出发,探析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揭示汉语文化负载词是如何承载中华文化的对外推广和中西文化交流这一重任的。

【关键词】翻译特性 文化负载词

一、引言

在翻译过程中,要结合译语的社会环境、文化特征和生活习俗等因素进行翻译,使原语文本背后的精神实质得以准确传达,使译文最大程度的为读者所接受。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体现着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汉语词汇中,我们把能够反应特定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独特的活动方式词汇称之为文化负载词。本文选取一些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比较巧妙的范例进行分析,揭示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应对汉英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深刻认识,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从而达到信息完整正确传递。

二、翻译的特性

1.社会性。译者进行翻译,并不是与外界隔离开的。因为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具有社会性。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例如,豆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之一,其特点之一就是很脆弱。“豆腐渣工程”一词引申其义,指代那些经不住考验的事物。如果将“豆腐渣工程”译为“tofu project”,对于大多数没有接触过豆腐的西方人而言是无法理解的。但是“果冻”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一种很常见的食品,其易碎的特点和“豆腐”相似。将“豆腐渣工程”译成“jelly-built project”切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2.文化性。弗尔美曾总结,“总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汉语文化负载词在英译过程中很难找到与其一一对应的英语词汇,译者除了需具备丰富的词汇量之外,还需精通汉英的文化习俗。

比如,现在的人见面打招呼大多会来一句“你吃了吗?”。这跟中国的古语“民以食为天”有关。自古以来,“食”这个字一直被赋予很高的地位,因为只有填饱了肚子才有精力去做其他事情。所以,现在“你吃了吗”这句话变成了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如果不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将其翻译成“Did you have your meal?”,西方读者会觉得很莫名其妙。正确的译法应是“Hello”“How are you doing?”。

3.符号转换性。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如果我们能够在各门科学中第一次为语言学指定一个地位,那是因为我们已把它归属于符号学。”由此可见,翻译活动有符号学意义。在符号转换的过程中,有关语言符号的理论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符号实际转换中的困难。

例如,“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是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上引用过的一句古语,语出战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一腔热血和爱国情结。当时译员张璐的译文是:“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对于“九死”一词,译者没有死译为“nine thousand times...”,而是將其译为“thousand times”,很符合英文表达。

4.创造性。翻译界流行的“翻译是艺术”之说,强调的是翻译的创造性。

基于“民以食为天”这古语,也衍生出了“饭碗”“铁饭碗”这类表面上只是指吃饭的工具“饭碗”,实际上有时却有表示生存手段或稳定工作的意思。例如:“这可是一个铁饭碗!”。在翻译这句话时,不能取其字面意思,翻译为“This a an iron bowl.”。正确翻译应是“This is a secure job!”。

5.历史性。译者在进行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时,会遇到不同的历史事件,因此译者须熟悉中国的历史文化。

比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句话与一个历史典故有关。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人,他很聪明,但西方读者不知他和“臭皮匠”有什么关系,所以在翻译时要加解释说明。因此,该句应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 of mind”。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非“仅囿于字面形式的(转换)”,应“逐步拓展为对文化内涵的翻译(形式上的转换和内容上的动能性阐释)”。对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时,可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有多种的。

1.去字梏。即要求译者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结合翻译特性和具体语境,按照目的语表达习惯和规则进行再创造。

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翻译时如果只考虑词的外在形式,则会译为:

Seek,seek; search,search;

Cold,cold; bare,bare;

Grief,grief; cruel,cruel grief.

如果这样翻译,诗中最基本的意义都没有表现出来,更别提作者想展现的内心之苦楚和悲凉了。因此,倒不如将其译为:

I seek but seek in vain;

I search but search again;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

许渊冲先生打破字的桎梏,取其义而不拘泥与其形,展现了原作的叠韵美。这样的翻译既不失原意,又将作者那种悲惨凄凉的孤寂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2.重组句。杨绛认为:“翻译包括三件事:(1)选字;(2)造句;(3)成章。选字需要经过不断的改换,得造得了句子,才能确定选用的文字。成章当然得先有句子,才能连缀成章。所以造句是关键,牵涉到选字和成章。”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是汉英之间的符号传递过程。

原文:“这贾菌亦是荣国府近亲的重孙,其母亦少寡,度守着贾菌。”

译文:Jia Jun, was a great-great-grandson of the Duke of Rongguo, and the only son of his mother who had been widowed early.

漢语的句子之间常常靠内部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而英语是靠句与句之间连接的关系词来实现。若将原文按照汉语习惯用散句形式译出,西方读者很难理解其含义,译者须用连词代词等连接词将其合并成一个整句,凸显其内在联系。

3.建空间。余光中认为:真正有灵感的译文,象投胎重生的灵魂一般,令人觉得是一种“再创造”。而建空间,就是“再创造”的一种体现。

原文: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闻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译文:Youve lost your Willow and Ive lost my Poplar proud,

Their souls ascend the highest heaven,Light as cloud.

The Woodman,asked what he has for wine,

Brings out a nectar of laurels of divine.

许渊冲先生对《蝶恋花》中“杨”“柳”的翻译真可谓独具匠心。“杨”“柳”分别指代“丈夫”“妻子”,但是译者并未直接将其译为“husband”“wife”,因为直译的话难免会丧失些许原文所传达的美感。译者选择直译“杨”“柳”二字,但是采用了首字母大写的方式,将其拟人化,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四、结论

通过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例子研究发现,从翻译的特性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将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能更好的理解这两种语言的特点。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过程中,译者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因此,译者需要在考虑原作者、原文意义的基础上,遵循去字梏、重组句和建空间的原则,才能较好地传递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语言意义和人文意义。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许均.翻译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金圣华,黄国彬.困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

[4]李晓红.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中的意义再生[J].山东教育科学,2001.

[5]陈文慧,朵云峰.诗歌英译中隐喻的文化解读-以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例[J].昆明学院学报,2013.

猜你喜欢
英译译者译文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