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丽
摘要:现代高校教学极为重视思维教学,并开始在各科教学中运用学科思维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培养,期望学生能够以科学专业思维,对知识点进行思考与理解,从而不断对自身科学综合素养进行强化。正因如此,各高校也开始将网络思维运用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之中。本文将以网络思维介绍为切入点,通过对网络思维作用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的分析,探索出网络思维在该课程教学中的正确运用方式。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基础课程 创新意识 网络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110-02
近些年计算机网络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状态中,整体思维体系已经形成,问题解决方案也更加成熟,而这种独特的问题解决方式,是通过资源与信息交流共享所得到的,是一种网络思维式的通信、资源问题解决模式,解决效果往往较为理想。为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模式的正确使用方式,使他们能够形成网络思维,高校开始加大了网络思维的培养力度,也对网络思维教学模式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
一、网络思维
(一)定义
网络思维由众多点相互连接所组成,属于无边缘且无中心的立体化网络结构,其与大脑神经网络与血管组织较为相似,属于计算机思维的延伸。[1]
经过多年调整与优化,现代网络思维观念相对较为成熟,能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问题进行解决,并可以用于体系整理与社会行为研究等领域之中,应用范围相对较广,其核心目标就是希望使用者能够通过计算机思维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2]而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与课程教学之中,势必会掀起基础课程教学的一股改革浪潮。
(二)特点
网络思维存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内容多元化。在网络之中,全球最高以及一般接触形式都能够在其中得到呈现,所包含内容相对较多,社会意识以及客观事物的内容都涵盖在其中。[3]通过网络思维,这些不同时间以及不同空间的事物內容,能够有效完美融合在一起,不再受各种客观条件的约束。
第二,创新性加强。就本质而言,网络思维主体并不固定,主体之间有着不同的特点,却能够随时随意进行创造与创新。同时依靠网络工具强大功能,思维变化也变得更加多样,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而相关内容也会在这种特性的带动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思维共享性。网络环境相对较为开放,很多信息都能够进行共享,而网络思维也拥有着这种共享特性,强调团体分工合作,提倡运用团体智慧对各种问题进行解决。[4]
二、网络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处理方式
运用网络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时,一般会将较为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为各个小任务,并通过逐一击破的方式对整体任务进行解决,这种问题解决方式相对较为科学,且解决效果较为理想。因此运用这种思维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式的问题解决方法,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计算机网络一直处于不断更新与创新的状态中,而正如上文所述,网络思维也有着较强的创新性,因此,在网络思维的带动下,能够不断激发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探究意愿,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基础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对知识点进行思考与创新,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状态。
(三)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培养
由于团队力量是网络建立的基础,所以网络活动往往具有较强的群体性特点,网络思维也强调应对集体智慧进行合理运用,所以这种思维能够对学生的群体意识进行有效培养,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对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进行锻炼,确实提升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可以为其日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一)对课程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现代高校虽然都加大了对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力度,但部分学校认为,现代计算机普及程度相对较高,基础课程中的大部分知识都已被学生所熟知,使得该课程具有的价值容易被各高校所忽略,导致该课程教学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受到了直接影响。因此,各高校应端正自身态度,要对该课程存在价值进行客观分析,保证课程教学课时与投入。
(二)课程内容创新有待提高
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多以教材为主,教材编制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计算机各项技术的发展速度却极快,信息数据与操作技术等内容的更新速度极快,要远远快于教材编制速度。这就会造成课程教学内容与现实计算机操作有所出入的尴尬局面,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该课程教学存在着偏向应试的倾向,课程教学内容多会按照课程教学大纲与最终考核内容进行制定,理论培养到能力培养过渡目前遇到的阻碍较多,还需要不断改进。
(三)学生计算机能力不均衡
大学生源综合情况具有一定差距,由于自身原因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基础计算机的机会与操作能力并不相同,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有所差异。但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以统一教学为主,这就会造成部分学生觉得知识太浅,可能会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上课积极性较低等问题,而部分学生会觉得知识学习难度较大,容易对学习、对自身失去信心,使得学生计算机能力失衡更加严重,课程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四、网络思维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教学
在对网络思维进行运用过程中,教师应对这种思维进行深度研究,并提取出精华部分为自己所用,而发散思维教学就是教师常用的一种网络思维运用方式。老师应明确目前基础课程素养教育开展所遇到的阻碍,要打破以往老师独揽教学重任的教学模式,创造出更多机会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日常教学之中,例如在对一项教学重点问题进行讲解时,老师可以改变传统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按照发散思维培养理念,让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点,以网络思维解决相应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锻炼,同时还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教学之中,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
(二)注重课程实践教学
由于计算机课程实践性相对较强,所以老师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时,还应对实践教学部分予以足够关注,应将网络思维理念加入到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之中。这就要求老师运用网络思维进行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按照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同时要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基础技术,解决课程专业问题,以便其突破对其他科目难点。
(三)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老师应按照现代教学理念,通过对学生探究习惯进行培养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网络思维模式。为实现这一点,老师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并结合网络搜寻资料,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设置多种程度问题,让学生能够就问题引发思考,并能够与其他同学一起对自身观点进行探讨与研究,成功带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应按照学生计算机技术综合能力,对其进行科学分组,可以通过问题启发或直接规定研究课题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运用网络思维计算机剖析问题,不断研究问题本质,从而逐步养成探究的习惯。
(四)实施分层次教学
老师不仅要对基础课程教学予以足够重视,同时还应响应素质教育号召,要按照以人文本原则,以分层次教学的方式对网络思维进行运用。老师首先应对每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进行摸底测试,并按照测试结果以及学生综合情况,对学生层次进行划分;其次,要按照学生层次为其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内容,例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提问问题,都应以基础性类别为主,进而逐步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思维进行学习与思考;再次,要实施“导员制”教学輔导模式,建立导员、学生联系渠道,使学生能够在遇到困难时及时获得老师的指导与帮助,确保学生网络思维的养成;最后,要实施分层次考核,要合理设计训练习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有效将网络思维意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
(五)科学进行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是对课程教学的回顾,能够带领学生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复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消化与掌握,同时还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薄弱点,不断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完善。例如,当学生对多址接入协议进行系统学习后,老师便可以按照系统中的理念,设置相应的学习问题,让学生通过对问题解答与总结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这种科学化的课程总结方式,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完整复习与巩固,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探究思维等能力,切实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在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点的同时,对其网络思维能力进行高效锻炼。
(六)运用群体思维进行实验教学
由于网络思维教学主要分为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两部分内容,而实践教学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的重点。所以老师不仅要如上文所述高度关注实践教学课程,同时还要按照网络思维内涵,运用群体思维展开相应的实践教学。
高校应利用自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在校内建立计算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能够进行计算机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不断实践掌握知识点,真正融会贯通,能够有机会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老师可以尝试运用论证模式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一起展开分析实验,使他们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明确网络工作原理以及具体操作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一方面,老师可以尝试实施设计式教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对网络仿真器的运用,能够真实模拟网络使用环境,以达到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能力进行强化的目的;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尝试实施应用式教学实验,使学生能够明确网络应用与操作执行命令,应建立互联网网络实验平台,使学生能够直观学习到计算机网络的正确搭建方式,真正强化其网络程序应用能力。
五、结语
各高校应认识网络思维的意义与重要性,要加大对该思维的研究力度,掌握思维内涵与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特征,将网络思维教学理念合理应用于课程教学之中,以便通过培养学生创新习惯以及注重课程实践等手段,切实将网络思维具有的教学优势完全发挥出来,为学生创建出更加高质的计算机基础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真正提高自身计算机运用能力以及运用思维,以增加学生自身就业筹码,确保他们在高校毕业之后能够迅速融入到社会之中。
参考文献:
[1]徐善针.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4(33):79+85.
[2]陈鹏.网络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信息通信,2015(5):289-290.
[3]赵立双,刘艳春.基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5(6):95-97.
[4]徐杏芳.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软件导刊,2015(11):189-190.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