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英+王亚青
摘 要: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而行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承担教育、推广、普及计算机应用任务的计算机基础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重庆某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34-2
0 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90%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其目标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推广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而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一项平凡而意义重大的工作。
“计算机基础普及教育”于1984年提出,至今已三十年。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并改变着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同时,行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承担教育、推广、普及任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突破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基本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立足对重庆某一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情况”的调查,以期找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1 现状调查
为了保证抽样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提高调查的可信度,我们抽取了高职院校七个非计算机专业的500名学生(以下简称学生),按照专业人数比例进行调查。
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目的及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评价等情况;通过访谈,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建议。问卷即发即收,最大限度地减少费卷。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80份,其中有效问卷465份,有效率为93%。
1.1 绝大多数学生网龄时间较长,且使用计算机时间越长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越低
从表1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以前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而仅在大学才接触计算机的学生还不到10%。这反映了计算机早已走进了学生生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也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进一步调查显示,不同时期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对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的兴趣情况也不同。中学以前、中学时期、大学时期接触计算机的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分别占30.7%、48.5%、76.2%,这表明对计算机使用时间越长的学生对当前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越低。
1.2 大部分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应用性强的计算机知识,并且还想学习更高水平的实用性知识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选择“office办公软件”(54.7%)、“网络基础”(54.1%)和“操作系统应用”(45.8%)的比例较大,而选择“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28.3%)、“数据库基本知识”(19.8%)的比例较小,这表明学生对实用性较强的模块掌握的比较好,而对理论性模块掌握的比较差。当问及“您还想学哪类计算机知识”这一问题时,偏向想学实用的知识的学生较多,如选择 “Flash制作”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学生分别超过了半数,选择“网站制作”的学生也占到近一半。这也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对实用性强、复杂有难度的计算机知识技能更感兴趣。
1.3 大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目的定位较高
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目标集中在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掌握更多的软件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以及达到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程度,仅有10.7%的学生学习目标是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6.6%的学生为了通过计算机扫盲。由此可见,很多学生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为了考证或者对计算机应用的初级了解,这也就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的实用性不强
从表4可以看出,不到45%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用性很强或强,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实用性的评价较低,这一方面反映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定位较低,不能满足学生对本课程的期待和要求;同时也反映了计算机基础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真正充分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
2 问题探究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2.1 教学目标定位较低,不能满足学生、社会的实际需求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还主要以能否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为教学目标和出发点。但从2008年以后明显发现,进入大学前已经有部分学生持有计算机一级证书,这说明他们已经学过并掌握了大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对于这部分同学而言,计算机基础课重复的教学内容陈旧、乏味、没有吸引力。当前的课程目标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多的学生希望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获取更广泛的计算机技能,而不仅局限于拿到计算机一级证书。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行业人员的计算机基本水平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能仅停留在计算机操作的初级阶段。如现代建筑企业要求作为合格的建筑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状况,能够综合使用这一技术提高现场施工效率,并且能够在使用的过程提出指导性、操作性强的建议。因此,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和当前社会的要求,重新设定课程目标。
2.2 教学内容设置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重难点集中在一些计算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简单的office、excel等操作技能训练,多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实践证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一直存在着“断链”的现象,这种孤立于各专业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没有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融合进去,不能有效地实现用计算机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提高专业技能,从而使学生形成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达到较高的应用水平,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学而不会”、“会而不通”、“通而不精”。
2.3 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多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现状。而去机房进行实际操作,往往是让学生完成理论课布置的上机任务,教师不再系统讲解操作步骤。这种理论和操作相脱节的教学形式,造成学生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能听懂,但在机房进行实操时却无从下手,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不能灵活地处理变化的问题。
3 解决方案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着手对计算机基础课进行改革。
3.1 适度拓展、提高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
“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质上是应用教育”,这个定位毋庸置疑。然而,很多高职学校对其的理解过于狭隘,把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与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混为一谈,导致其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指挥棒,将课程作为取得一级证书的“敲门砖”、“考题库”,这显然扭曲了应用教育的实质和价值所在。笔者认为必须适度拓宽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市场调查与学情分析,以社会需求和学生期望为依据,将使学生能涉猎、掌握更多的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纳入到教学目标体系中,突破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局限。
3.2 构建彰显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体系
调查表明,学生已不满足于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操作系统应用、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的学习,这就从侧面要求将社会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期望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统筹编排应用广泛的计算机知识,如网络安全技术以及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等,形成以能力为中心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系。这就要求在知识的选择上,第一,要贴近实际,制定工作任务单,将真实的工作项目带入课堂,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使他们实地感受、亲历工作情景,增强学习兴趣;第二,要关注专业。事实表明,多数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与各专业是脱节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上同样内容的计算机基础课,无疑会塑造一批具有相同知识块“模子”。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建议以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为基点,不同专业知识为切入点,实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各专业知识技能的融会与掌握,达到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形成更为完善的、彰显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系。
3.3 直接从应用入手组织教学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在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得很好,也期待学到更多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这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要始终贯彻“应用”这一主导思想,在教学组织上,立足“应用”,提出能力目标,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运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建立“导入——揭示——延伸——检测——回归”几环节构成的“视点结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①(教、学为主)案例引导(引入、揭示环节):授课前,教师筛选设计相对完整、真实的教学案例,指向教学目标;揭示、操作教学案例,提炼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清楚而明确地构建知识结构。②(做为主)任务驱动(延伸、检测、回归):教师详细总结案例操作中的知识点和操作技巧,着重指出实际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布置类似案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任务,经过这一步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师生分别对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在以上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3.4 扩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度
在各科教学中,基本上都是采用单向的推送的方式,课程有什么知识,学生就学什么知识。本研究调查已发现,在进入大学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参差不齐。如果能依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水平自行选择学习内容,扩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度,相信能够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学校可在开课前设计计算机基础测试方案,对新生进行测试,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开发计算机基础知识在线考试系统,让新生在正式上课前利用本系统进行测试。考试合格的,根据兴趣可以选择继续学习计算机基础课模块,也可以选择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模块进行学习,有效形成学生主动接受有意义的学习的氛围。
参 考 文 献
[1] 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2008[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赵英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3] 李志超,崔聪聪.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0).
[4] 杨雪涛.结合专业特色改革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
[5] 包空军,沈高峰.“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26).
[6] 赵伶俐.视点结构教学操作技术[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