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思考而灵动的数学课堂

2017-08-09 08:35陈春娇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对接对话成长

陈春娇

【摘要】《标准(2011年版)》对教學活动的定义让我们看到,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活动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是一种对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追求,更是一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强调了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皆是围绕学生而进行,学生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从而不断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1]而真正实现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习又是本人教学心路的不懈追求.我的课堂因我的思考而灵动.

【关键词】对立;对接;对话;思考;创新;成长

一、从对立走向对接

回想过去的几年,战战兢兢、半信半疑地扣响了教改之门,跌跌撞撞,摸爬滚打了这么几年,实实在在地置身其中,渐渐地,我有释枷的感觉,几欲跳起狂喊:轻松了.

(一)话少了

“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原先唾沫横飞的讲解,如今轻轻松松地交给学优生.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单元时,事实的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学得很轻松,师:“数学小能手们,谁来介绍介绍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技巧呢?”

学生们的表现令人满意:

“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而且首位跟除数的首位相同,则商不是8,就是9.”

“除数的个位是4,6,则把除数当成个位为5进行试商.”

“除数的个位是1,2,3,7,8,9,则采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而且是除数的一半,则商‘5.”

一箭双雕啊,这50名学生组成的集体,人才是参差不齐的.有优必有差,接受能力强的在教师的导语下,总会很快领悟过来,呈现出不吐不快的情势.这时,咱为师的轻松地一句:“谁来解释?”“谁来帮帮她?”串戏般地穿针引线.霎时各种灵思妙想,便有如喷泉,有时甚至是解释得头头是道,天衣无缝.

(二)闲多了

作业尽量当堂更正.

最近一直在研究怎么进行两位数除法的教学,教得还挺有心得,觉得准确率95%应得益于当堂通过白板展示的学生作业:

马上有学生发现:竖式除得的结果余数应该比除数小,如,第一题余数与除数一样大,那么,所试的商就比准确商少1.

其实,除法运算包含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第2,3题出现计算余数只顾个位而不管十位的情况.

最后一题更典型,试商偏大,却用乘得的数减被除数.

接着学生建议:轮流出题,内容就是“对比余数与除数大小的习题”.

实在是个明智之举呵,扎扎实实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这不仅及时满足彼此各需,又使批改作业时省却了许多麻烦.何乐而不为?闲下的时间真的留给了教研及理论学习、充电.

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2]

(三)相爱了

老实说,过去上课有点像连环战,今天不行,明天补,明天不行,后天补——总之,捉襟见肘的事常有,究其实,责任心在作怪,实在放不下,那些木脑袋瓜总是让人又气又恨,弄不好又成为割不掉的尾巴,可恨.犯上烦躁的时候,难免惊堂木一拍,全场震惊,让在场师生彼此尴尬不已.

如今,我倒很想多出几个木脑袋,只要动口就行.好帮我提问题,让大家都有话说,不然整节课都练习成功了,表扬一下,实在没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意思.你看,教室里的教鞭都没有了,还用得着它充当惊堂木吗?

教学是相互的,俗话说:没有两枚铜钱,拍不响.彼此不爱就不能共鸣.不需任何誓言,自加入教师队伍,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交给了学生,何况已为人母,我更是视生如子.可总有难于跨越的隔阂.

现如今,民主和谐的气氛的营造让我成为学生们最敬重的教师!

二、思考的课堂是知识生成的花园

(一)课堂是对话的舞台

有意为之一试的弄潮儿,牛刀一现,锋芒毕露……

课堂上,教者适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把他们心中的疑惑调动出来,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学生在学了“比”后有的提出:“为什么赛球时双方比分可以用3比0表示,而书上却要求比的后项不能是0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对呀,为什么不能呢?请大家共同讨论一下.集思广益之后,学生们得出了我们研究的比与赛场的比的区别,更明确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的质疑,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使每名学生都学得生动、有趣.

“数的整除”这一单元的概念比较多.如果复习课上采用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方式,只能是片面地复习,没有起到知识整理的效果.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明确今天的上课内容是数的整除复习课.接着给出21和7这两个数,请学生根据这两个数,联想所学过的数的整除的知识,对这两个数进行叙述.

话匣子一开,学生们便忙活起来:

“因为21能被7整除,所以21是7的倍数,7是21的因数.”

“21不能被2整除,21是奇数.”

“21能被7整除,21是合数.”

“21的因数除了7以外,还有1,3,21.”

“21可以分解质因数,结果是21=3×7.”

“21是21和7的最小公倍数.”

“7是21和7的最大公因数.”

“……”

看似叽叽喳喳,形散神却不散,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在他们的叙述中其实已经构建了一个知识网络.我则在他们叙述的同时板书整个知识体系.

再请学生对黑板上的这些知识点进行质疑,也就是针对每名学生本身的知识掌握情况补缺补漏.又趁势将知识整理法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他们还尝试着自己进行其他单元的知识整理.

尽管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又何尝不是在无数次的碰撞中得到升华的呢?给你、给我、给他小试牛刀的机会,锋芒岂能不露.

(二)课堂是创新的起点

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持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当他们以主人的状态,主动参与学习的时候,才有我们的成功教育可言.而我们却决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旁观者、研墨铺纸的“仆人”.

古希腊的普鲁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要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教师无疑就是火种.[3]

在教学“鸽巢问题”(原称抽屉原理)时,发现多数学生会停留于依样画葫芦,机械地模仿“至少数=商+1”——有余数的情况下,而对“至少数”不求甚解.

因此,在备课的环节,我就不断地思索:怎么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至少”这个词呢?鸽巢问题抽象啊,最终锁定“枚举法”来做文章.

巧设问题情境,功不可没.新课开始——研究4根小棒放入3个杯子中的现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得出(4,0,0)(3,1,0)(2,2,0)(2,1,1).

问:这四种摆法中杯子里最多的是几根?

找出4,3,2,2之后,

再想:这四个最大数中最小的是几?随着学生的回答(2),我说,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根小棒.

“为什么呢?同学们再讨论讨论.”

“老师,我明白了,至少数研究的恰好指的是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这精彩的结论出自学生之口,学生们不再理解成是每一种情况中的最小数.这不正是执教者所期待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结果吗?近半节课时间的讨论,我没有催促,也不作无谓的等待.“相信学生”,没有尝试,怎能轻易成功?学生之间热烈的讨论已经形成,每名学生已经成了学习的主人.假如不给学生以尝试的机会,不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一笔抹过,简化教学过程,学生中或许就不会出现不吐不快的热情.

“为什么会最小呢?”乘胜追击,让学生看出最不利的原则起作用了.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思想,导出“假设法”推理鸽巢原理的解题方法就水到渠成.

(三)课堂是激励的演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宽容态度是很重要的.没有宽容心,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心,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内驱力,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如果见到了差异就发火,创新就没有萌芽的机会.

有一回在辅导学困生的自修课上,当讲到退位减法的时候,我还是利用法则“本位上的数不够减时,从前一位上借‘1到本位作‘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试图让学生接受.没想到黄虹却嘀咕起来:“我不是这样算的.”难道使用几十年的教法有问题?“请你说说你的做法,好吗?”我诚恳地鼓励她站了起来:“实际上,我做的是先减后加,比如,17-9,个位上的‘7不够‘9减,借十位上的‘1到个位作‘10,先用这个‘10减去‘9得‘1,‘1加上个位上的‘7得‘8.”我真庆幸没有放过学生一个疑惑的表情,即使是面对学困生,我们都会有奇异的收获.“谢谢,黄虹同学的发现让我们可以直接利用‘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退位减法.”我激动的神情引起周围掌声一片.我清楚地看到她眉眼闪烁着智者的光芒,教师的“让贤”使她找到了自信.

三、思考的课堂必定走向成长

自从“题海战术”被追认为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公敌后,我们数学科的“熟能生巧”被“熟能生笨”代替而几乎被打入冷宫,想从学生那丰富多彩的课余时间插上一脚,可谓难上加难,若是作业不讨学生“欢心”,明天准给你折扣驳回.因此,布置家庭作业是最需动脑筋的,我们得像高明的魔术师,一天一个样,想着法儿让学生拥有少女初恋般的心情,一天一个感觉地去巩固看似机械的知识.

而事实恰恰相反,当我让学生自编一张单元卷时,交上来的试卷虽50个样,但皆围绕单元的中心,内容取材富有代表性,试题灵活多变,这绝不是教师一时半会儿能想出来的.事后开聊时,他们有的说:“当老师真辛苦,出一张卷子不容易,我参阅了很多的辅导书.”有的说:“我首先复习一遍,拟出提纲,再模仿以前的单元试卷出卷.”有的说:“以前我觉得做数学作业很乏味,一来二去总是教材的那几道题,实际上,课后习题蕴含了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后我会认真完成的.”

没想到让学生们当一回出卷老师能使他们得到这么多体会,这可比任何的说教训斥管用多了.我索性直接进行了单元考,结果全班50名学生100%及格,有40名得了95分以上的好成绩.

是的,新鲜总与兴趣相伴随,为了保持数学课堂教学活跃盎然的气氛,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数学能力,花点心思去设计他们愿意接受的家庭作业——值.

“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不要抱怨,不要讓我们的学生无法读透自己.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做一个生活工作的有心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陈老师,你吃脑白金了,好久不见,年轻了许多.”别班的学生途中遇见了,也赶来套近乎.“谢谢!”我微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其位,谋其职.要想使教学真如探囊取物,那就只有用脑子想办法.暂时想不出来的,不妨谦虚地拜用一下前人研究的成果.因为好的方法一经流传,就有了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川,主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0.

[2]周仕荣.数学课堂规范的讨论和分析[J].数学教学报,2012,21(1):81.

[3]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258.

猜你喜欢
对接对话成长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幼儿美术教学对接的几点思考
G20在和一些国际组织“对接”;杭州峰会不会“跑题”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