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剑,董 筠
(1.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在职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3;
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临床观察
陶 剑1,董 筠2
(1.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在职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3;
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给予西药及益胃活血方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及叶酸片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8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病理组织学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积分降低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程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疗效较好。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肠型上皮细胞取代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病理过程,是萎缩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分为小肠型肠化(I型) 和结肠型肠化(II型和III型)[1]。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共40例,均为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入院及门诊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50~71岁,平均(59.07±6.44)岁;病程1~3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诊断标准,年龄18~7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恶性肿瘤,患有严重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及造血系统疾病,有生化、肝功及心电图等异常,年龄小于18岁及大于75岁者,过敏体质、对本药过敏,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或不能配合检查患者,依从性差,不能按规定用药。
两组Hp阳性者均予雷贝拉唑肠溶片20mg、阿莫西林胶囊1000mg、克拉霉素胶囊500mg、胶体果胶铋胶囊200mg,1日2次口服。青霉素过敏者予雷贝拉唑肠溶片20mg、呋喃唑酮100mg、克拉霉素胶囊500mg、胶体果胶铋胶囊200mg,1日2次口服。
治疗组加用益胃活血方。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制半夏10g,广陈皮10g,炙黄芪15g,白花蛇舌草15g,莪术6g,三七粉6g,炙甘草5g。水煎服。
对照组加用叶酸片10mg,每日3次口服。
观察期间忌烟酒、浓茶、喝咖啡及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病理组织学积分观察:(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根据CAG病理组织学特点,将不同变量分为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主要变量包括萎缩、肠上皮化生 、不典型增生 ,次要变量包括慢性炎症、活动性和Hp。参考我国标准与悉尼系统的直观模拟评分法对各变量予以分级赋分,各变量均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 ,主要变量赋予较高分值,如肠上皮化生 、不典型增生、萎缩4级分别记 0、3 、6、9分;而慢性炎症、活动性和Hp感染分别记0、1 、2 、3分。对各变量积分及病理总积分进行治疗前后比较,作为病理组织学评价评估疗效。
症状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大于等于95%。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94%。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疗效指数30%~69%。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小于30%。
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两个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差值符合正态分布用配对t检验,差值不符合正态分布用两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病理组织学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理组织学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病理组织学积分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2013.10±4.049.40±3.06△对照组2013.00±4.3811.2±3.49
两组胃黏膜肠化程度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胃黏膜肠化程度比较 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病位在胃,与肝、脾之间关系密切[4]。脾胃气滞,阻滞不通,日久及血,血运失常,聚而成瘀。
脾胃虚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基础,胃络瘀阻贯穿CAG 病变的全过程。
益胃活血方中黄芪补中健脾,党参补脾肺之气,白术补气健脾,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半夏消痞散结、降逆止呕,陈皮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三七活血定痛,茯苓淡渗健脾。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益胃活血方可以改善症状,控制和延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进一步发展。
[1] RUGGE M,CORREA P, DIXON M F,et al. Gastric;dysplasia:the padova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J]. Am J Surg Pathol,2000,24(2):167-76.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13,18(1):24.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25,29.
[4]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0,51(8): 749-753.
R573.32
B
1004-2814(2017)06-0666-02
2017-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