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错解原因,提高解题能力
——例谈几道力学易错题

2017-08-08 09:21重庆张学勇杨天才特级教师
教学考试(高考物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最高点空气阻力陶罐

重庆 张学勇 杨天才(特级教师)

分析错解原因,提高解题能力
——例谈几道力学易错题

重庆 张学勇 杨天才(特级教师)

孔子曰“不二过”,意思是有了错误就改,不会犯两次同样的错误。如何才能做到呢?首先是建立错题本,然后反复看错题本上的题目,彻底掌握。这样既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又能提高自己看问题的洞察力和思维判断力。以力学部分试题为例分析。

一、选择题在记忆、受力分析、图象处理等方面出错

【例1】如图1所示,某人静躺在椅子上,椅子的靠背与水平面之间有固定倾斜角θ。若此人所受重力为G,则椅子各部分对他的作用力的合力大小为 ( )

图1

A.GB.Gsinθ

C.GcosθD.Gtanθ

【典型错误】由于没有认清椅子各部分对他的作用力的合力,从而误认为是椅子对他的支持力,误选C。

【解析】对人,由整体法,据二力平衡知合力大小为G,A项正确。

【答案】A

【例2】某车以相同功率在两种不同的水平路面上行驶,受到的阻力分别为车重的k1和k2倍,最大速率分别为v1和v2,则 ( )

【典型错误】本题属于“机车启动类”问题的匀速运动情况,没有记住P=Fvm。

【解析】以相同功率在两种不同的水平路面上行驶达最大速度时,有F=Ff=kmg。由P=Fv可知最大速度vm=,B项正确。

【答案】B

【例3】以不同初速度将两个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抛出并开始计时,一个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忽略,另一个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与物体速率成正比。下列用虚线和实线描述两物体运动的v-t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 )

【典型错误】本题是对竖直上抛运动以及v-t图象的综合考查,需要熟练掌握v-t图象的点、线、面的含义,并能清楚地分析竖直上抛运动上升、在顶点处和下降各阶段的受力情况。“空气阻力大小与速率大小成正比”这一条件在平时练习中比较常见,没考虑到“顶点处加速度相等”这一点,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养成“有困难找特殊点”的分析习惯。

【解析】竖直上抛运动不受空气阻力,做向上匀减速直线运动至最高点再向下自由落体运动,v-t图象是倾斜向下的直线,四个选项(虚线)均正确表示;有阻力Ff=kv的上抛运动,上升时,随着v减小,加速度减小,对应的v-t图线的斜率减小,A项错误;下落时,随着v增大,加速度减小,故在最高点时v=0,a=g,对应的v-t图线与轴的交点,其斜率应该等于g,即过交点的切线应该与竖直上抛运动的直线(虚线)平行,D项正确。

【答案】D

【例4】一弹丸在飞行到距离地面5 m高时仅有水平速度v=2 m/s,爆炸成为甲、乙两块水平飞出,甲、乙的质量比为3∶1。不计质量损失,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则下列图中两块弹片飞行的轨迹可能正确的是 ( )

【典型错误】本题考查动量守恒定律以及平抛运动的基本计算。在动量守恒的式子中,错误就是忘记速度的矢量性,即忘记考虑速度的正负号,导致最终结果出错。

【解析】弹丸水平飞行爆炸时,在水平方向系统动量守恒,设m乙=m,则m甲=3m,故爆炸前水平方向总动量P=(3m+m)v=8m。而爆炸后两弹片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规律:,x甲=v甲t,x乙=v乙t。选 项 A 中:v甲=

2.5 m/s,v乙=0.5 m/s(向左),P′=3m×2.5+m×(-0.5)=7m,不满足动量守恒,A项错误;选项B中:v甲=2.5 m/s,v乙=0.5 m/s,P′=3m×2.5+m×0.5=8m,满足动量守恒,B项正确;选项C中:v甲=2 m/s,v乙=1 m/s,P′=3m×2+m×1=7m,不满足动量守恒,C项错误;选项D中:v甲=2 m/s,v乙=1 m/s(向左),P′=3m×2+m×(-1)=5m,不满足动量守恒,D项错误。

二、计算题的错误较复杂,在物理学科素养方面都要提升

【例5】如图2所示,半径为R的半球形陶罐,固定在可以绕竖直轴旋转的水平转台上,转台转轴与过陶罐球心O的对称轴OO′重合。转台以一定角速度ω匀速转动,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落入陶罐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物块随陶罐一起转动且相对罐壁静止,它和O点的连线与OO′之间的夹角θ为60°。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图2

(1)若ω=ω0,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恰好为零,求ω0;

(2)ω=(1±k)ω0,且0<k<1,求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典型错误】

第(1)问

错误点 原因1F向=mgcosθ=mω20R解出ω0=2g槡R,答案看似正确模型错误,圆陶罐与圆周运动混淆,误把圆心认为在O点2mgR(1-cosθ)=12mv2,ω0=vR解出ω0= g槡R误认为竖直面内圆周运动3mgcosθ=mω20R解出ω0= g2槡R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4mgtanθ=mω0r或mgtanθ=ω20r量纲不对,概念公式没有对比理解5 不分R与r,几何关系r=Rsinθ没画情景图6答案中将g=10 m/s2代入ω0= 2g槡R=2 5槡R先入为主,经验判断7 ω0= G槡mR初中习惯G=mg,知识未升级8 sin30°或sin60°,tan60°的数值弄错 数学基础

第(2)问

Ⅰ.静摩擦力的方向描述

ⅰ.不正确;

常见错误 原因1 与(相对)速度方向相反 死背结论2 水平向左 模型错误,认为水平面;概念错误,摩擦力方向与接触面相切3 顺时针或逆时针 模型错误,误认为加速或减速圆周运动

ⅱ.不规范:右上方、左下方;

ⅲ.不简洁:与竖直方向夹角150°;

Ⅱ.静摩擦力大小

ⅰ.直接套公式Ff=μFN,静摩擦和动摩擦不分;

ⅱ.背公式FN=mgtanθ,没有注意到弹力的被动、隐蔽、可变;

ⅲ.正交分解列方程不准确;

矢量分解的符号;动力学方程的正方向选取;分量的三角函数;

ⅳ.数学计算能力不高;

ⅴ.最终答案未用已知字母表示;

ⅵ.摩擦力的大小为负值;

ⅶ.书写不规范,没有思路的表达、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正方向选取等。

问题归纳:

1.圆周运动瞬时加速度大小及方向的理解存在问题;

2.物理模型的构建,画草图,区分实物圆轨道与圆运动轨迹(圆心、半径)做分析有误;

3.静摩擦力和弹力的状态突变理解不清;

4.正交分解的基本能力和技巧有待提高;

5.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包括:(1)平面几何及几何关系,(2)三角关系,(3)方程组求解等。

(2)当ω=(1-k)ω0时,物块有向内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沿切线向外

同理当ω=(1+k)ω0时,静摩擦力沿切线向内,

【例6】在一种新的“子母球”表演中,让同一竖直线上的小球A和小球B,从距水平地面高度为ph(p>1)和h的地方同时由静止释放,如图3所示。球A的质量为m,球B的质量为3m。设所有碰撞都是弹性碰撞,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忽略球的直径、空气阻力及碰撞时间。

图3

(1)求球B第一次落地时球A的速度大小;

(2)若球B在第一次上升过程中就能与球A相碰,求p的取值范围;

(3)在(2)情形下,要使球A第一次碰后能到达比其释放点更高的位置,求p应满足的条件。

【典型错误】(1)审题错误:题目要求、条件没有看清楚;如第一问求的是B着地时A的速度,但考生求出B的速度后就没有下文了;质量弄错或弄混,如写成3mg=ma、mg=、或认为两球质量一样,即列式得mvA+mvB=mv′A+mv′B;位移弄错:如认为B着地时A下降的位移是ph或(p-1)h。

(2)知识错误:两个小球的运动关系不明确,不能正确地找到满足题意的不等式。第(2)问求解的是使A在B上升过程中与之相碰p满足的条件。不少考生不能正确地写出这句话的方程。有的考生知道从位移角度去列方程,但位移关系弄错了,如当B上升到最高点时,能正确地得出A下降的位移是4h,忽略了两球在最高点的事实,错误地认为条件是ph<4h,即p<4;不知道什么是弹性碰撞,有的只列出动量守恒方程,而不能列出动能守恒方程,说明没理解弹性碰撞的含义。

(3)方法错误:用运动学规律应用出错,当A球着地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忘记A球此时已经具有初速度,而用公式计算出A球的此过程的位移是h,从而得出p<3;在第(2)问中用恰好在最高点相碰这一临界条件正确求解,却错误地用在了在第(3)问中;考生误认为两小球碰后粘在一起,写出的方程自然错误;有的则是认为碰前其中一个小球是静止的(当然这种也可以理解成考生把在最高点相碰作为其临界条件)。

【形成原因】(1)考生对于两个物体运动过程分析不清楚,抓不住追及相遇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的关系——时间关系。

(2)考生对有不等式的方程也不太习惯,平时教学中要多加练习。一是直接解不等式方程;二是先求等式(临界),再从物理角度找出范围(不等式)。

(4)书写不规范。不写与题目相结合的方程,而写一般的通式,如第(1)问中求速度时,有的考生写成v=v0+gt等。

【解析】(1)由机械能守恒

A、B同时静止释放,B球落地时与此时A球速度相等,

由题意t<t′<2t④

解得1<p<4 ⑤

(3)设A碰前的速度为v1,B碰前的速度为v2,由动量守恒定律3mv2+m(-v1)=3mv4+mv3⑥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

猜你喜欢
最高点空气阻力陶罐
陶罐会呀会跳舞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杨鹤鸣
故乡是你心中的那只陶罐
不怕摔的蚂蚁
巧析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常见的水果陶罐类静物组合
降落伞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