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李亚川
追逐“幸运52”
——高考政治主观题抢分技巧
四川 李亚川
在满分100分的高考政治试卷中,客观题占48分,主观题占52分。主观题的52分,大部分学生仅能得到20多分,少部分学生能得30多分,极少部分优秀学生能得到35分及以上,特别优秀的学生能得到40分及以上,基本上没有人能得到45分及以上。主观题的52分几乎成了制约参加高考的考生高考政治分数能否突破80分的“瓶颈”。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其功能就是选拔,它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主观题的52分,最能体现这一考试原则和功能,这就注定了52分的得分不容易。高考题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它涉及的时政材料是千变万化的,唯有教材讲解的理论知识是相对不变的,学生做高考题时,要用不变的教材理论知识去解读万变的时政材料。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一种解题思维,而不是去背答题模板,才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分数,变成极少部分优秀学生,甚至特别优秀的学生,突破“80分瓶颈”。为此,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了“四步解题法”——分层、找关键词、推理、作答的解题思维,以便能引导学生较为精准地追逐“幸运52”。
第一步:分层
根据材料,把材料叙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分为一个层级。一般情况,是每一个分号为一层级;特殊情况,不同段落、不同分号的材料表达了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也应归纳为一个层级。
第二步:找关键词(中心词)
从对应的第一步所分的层级材料中的每一个层级中找出关键词、句来,或把该层级中表达的中心思想概括归纳出来。显性的关键词直接找出来,隐性的关键词要归纳概括出来。
第三步:推理
所谓“推理”,就是根据每一个层级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推出相对应层级的材料中所隐藏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推理时,一是切忌无本逐木,一定要坚持有据性原则,就是紧密依据“关键词(中心词)”;二是切忌剑走偏锋、一定要坚持指向性原则,就是直指“设问”。这是最核心的部分,既检阅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熟练把握,也检阅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检阅学生对设问所限定知识(模块知识与原理范围)的敏锐调控。
第四步:作答——推出的理论与关键词(中心词)结合起来
如果说“材料—分层—找关键词—推理—解答”是顺向的,那么“解答”就是“逆向”的,即把从每一层级材料中推出的理论知识,回头与该层级中的“关键词”(中心词)衔接上。达到这一步,就完成了每一个答点的知识和材料的结合,再稍加整合就达到了高考考查“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和目的。
例谈两题。
材料一 中国消费引领中国制造。近年来,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往“你有、我有、人人有”的跟风式消费现象逐渐转变,国外的高品质产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话语权的愈益凸显,既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挑战,也引领中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根据材料,分析其中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
解题思路如下。
第一步:分层
①中国消费引领中国制造。
②近年来,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③以往“你有、我有、人人有”的跟风式消费现象逐渐转变,国外的高品质产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④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话语权的愈益凸显,既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挑战,也引领中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第二步:从第一步所分的层级材料中找关键词(中心词)
①消费引领制造。
②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③“跟风式”消费现象逐渐转变,高品质产品受青睐。
④消费水平提高,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挑战,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三步:推理(依据:关键词或中心词;指向:设问)
第四步:作答——推出的理论与关键词(中心词)结合起来
①消费引领制造,体现了消费对生产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②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体现了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③“跟风式”消费现象逐渐转变,高品质产品受青睐。说明消费者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体现了消费者观念转变。
④消费水平提高,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挑战,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体现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附:命题人给出的“参考答案”
①收入水平的提高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体现了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②以往跟风式的消费现象逐渐转变体现了消费者转变观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消费对中国制造业提出挑战,也引领其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体现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对生产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以上两个答案相比较,笔者所答完全可以得满分。
材料二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民主、自由、人权”是西方国家普遍奉行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肯定,是对西方价值观的否定”。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提出的认识。
解题思路如下。
第一步:分层
①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体现。
②“民主、自由、人权”是西方国家普遍奉行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西方价值观的否定”。
③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传统价值观的肯定。
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提出。
第二步:从第一步所分的层级材料中找关键词(中心词)
①“价值观”是“文化的体现”。
②“……对西方价值观的否定”。
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对传统价值观的肯定”。
⑤“……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出”。
第三步:推理(依据:关键词或中心词;指向:设问)
①“价值观”是“文化的体现”→“价值观”是“文化”范畴
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为什么(或目的)→社会主义核心“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对社会的反作用。
⑤“……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出”→“……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形成和提出”→“‘文化’形成”的背景(原因)→一定的经济、政治条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第四步:作答——推出的理论与关键词(中心词)结合起来
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对西方价值观全面否定,要学习、吸收西方价值观中优秀的文化成果,克服、摒弃其消极、腐朽的成分。
②文化对社会具有反作用。大力倡导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文化,它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③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对我国传统价值观完全肯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发扬;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④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经济、政治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条件下产生的,并由其决定。
附:命题人给出的“参考答案”
①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反映,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举措。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摒弃了传统文化的糟粕。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反映着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积淀、思想结晶。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吸收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符合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追求,同时又是对西方价值观为资产阶级服务本质的否定。
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以上两个答案相比较,命题人给出的答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笔者所答中没有,不能得分。但笔者所答的“文化对社会具有反作用。大力倡导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文化,它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命题人给出的答案中没有。高考阅卷规定,在不超出本题总分的情况下,符合答题要求的可酌情给分。可见,笔者所答而命题人没有给出的答案,弥补了命题人给出的答案而笔者未答的部分。由此可见,本题基本不失分。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