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守望者
——写在《陈初生书法集》出版之际

2017-08-08 01:52王少明
岭南文史 2017年2期
关键词:古琴书法艺术书法家

王少明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守望者
——写在《陈初生书法集》出版之际

王少明

当德国哲学家尼采高呼“上帝死了”后,人们开始从彼岸世界向此岸世界回眸,力求在此岸世界重建安身立命之根基,重拾精神家园之信仰。而真正能置于这一根基、托举这一信仰者当属艺术。因为相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而言,正像美学家宗白华所说:唯有艺术才能“回归内在性,维护一切生存意趣的此岸性,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诗意化)”。尤其是中国艺术,可以将宇宙的和谐、生命的律动和心灵的节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中国所有传统艺术中,音乐具有先在性的早熟,且在上古执一切艺术之牛耳,后因诸多因素走向衰落且被书法代之。作为中国文化本质的礼乐精神均在书法中得到最高标举。三代以降,每一朝代都有它的“书体”,表现那个朝代的精神状貌和思想风神。而之于书法家个体而言,他的每个字已不是一种概念性的表达或符码,而是一个生命呈现的单位,或许就是一段生命的故事。

清代学者龚自珍曾依据不同文化底蕴和人生境界,把书法家分为三等:上等者,通人之书,即把自己生活的意趣、生命的爱愿、灵魂的古拙倾注在书法中,即让学问之光、书卷之味郁于胸中,跃然纸上;中等者,为书家之书,即备有古今书法之法度者;下等者,为当世馆阁之书,即只献媚于官场与世俗之书。

陈初生教授无疑当属上等。如果说当代美学家如宗白华、李泽厚、刘刚纪等是从哲学本体论高度和整个中国古代思想结构出发去探寻书法文化的特质,那么,陈教授则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去体证和探索书法之于人生的意义与意味。书法之于陈教授,只是他的一个雅好,是他获得生命自由的一种游戏形式。有人鉴于他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评价他的书法“诸体皆能,尤擅篆隶,书风典雅淳厚,饶有金石气、书卷气,是一位学者型书法家”。这种评价固然不错,但远不囿于此。笔者以为,他的书法“本之性情,稽以度数”,一是体现了中国一种大美精神,尽管无色,却具有绘画的灿烂,尽管无声,却有音乐节奏与旋律的谐和;一是藉以书法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活出他生命的洒脱、意趣与空灵。

在古代,对书法艺术均有不同品级的划分。如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把书法艺术分为三品即:神品、妙品、能品。按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的解读:“杰立特出,可谓之神;运用精美,可谓之妙;离俗不谬,可谓之能。”按古人之言,书品反映人品和人格。在我的心目中,陈教授是一位“末法时代”传统优秀书法艺术的守望者,其书品、人品在书界有口皆碑。他独善其身,不为名利所谋。依他在书法艺术上的知名度,完全可以以尺论价或待价而沽地出售自己的作品,以获取不菲的财富。但他以出离之心,淡然于这一切外在的索取。

我与陈教授是在十多年前一次古琴雅集上认识并成为朋友的,对他在音乐上的修为亦有所了解。晚年的他视琴如命,经常参加古琴的一些雅集或演出活动。如果说音乐历史上不乏圣贤、文人墨客拜师的经典故事,陈教授拜师故事亦不失为当代经典。他作为著名教授和古文字学家兼书法家,还以花甲之年去拜仅仅长他几岁的国家级岭南古琴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古琴家谢导秀先生为师,并行传统的跪拜礼。这段轶闻在岭南古琴界被传为佳话。

陈先生小时候习过二胡,并能很熟练地演奏一些曲子。他尽管认为二胡作为古老的乐器代表着一种阴阳五行的文化含蕴,但相对来说,他对古琴更是情有独钟。因为琴乐作为文人音乐,历来所演绎的是中华元典精神和传统文人人格。他痴琴逾半生,抚琴过十载。与一般琴人不同,他能站在文化的高度,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把飞翔的琴乐和格律的诗歌与跳动的书法相映成趣的结合起来,让书法、诗歌音乐化,让音乐、书法、诗歌一体化。他作为收藏家,古琴早已超越了乐器及收藏的范畴,用他的话说:“古琴是诗书篆刻的文化载体,是一个人文学者最彻底的心志。”抱着这种心志,他不仅收藏古琴50多张、整理古琴文献多部,更为重要的是他把诗、书、篆刻熔铸在古琴乐器中,制作琴铭,让古琴更加彰显出它古老而弥新的魅力。这种魅力尽显于2016年9月在广州举办的《文心雕琴——陈初生琴铭艺术展》中。本次展览既介绍了岭南历史上的名琴和琴人,尤其展示陈教授典藏的50多张古琴。与一般收藏家所收藏的古琴不同,陈教授每一把古琴背后都有他所制作的琴铭。像这种颇具特色的艺术展在全国尚为少见,在广东更是鲜有其匹。他以文心雕琴,素心作文,使文辞致以雅赡,书体卓立特行,文质沉思翰藻。在展期的45天内,观众云集,文人为甚,成为广州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哲学家海德格尔喜欢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认为人要“诗意地栖居”。他是针对当时人们普遍的栖居是为住房短缺所困挠,因劳作而备受折磨,因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因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茫等所主张的。陈教授作为具有诗人气质的书法家,他身上充满了诗意,既朗映在每一种“书体”甚至“字的个体”之中,又对象化地在格律诗体中呈现出来。他把古人隐藏在古文字、古书法、古音乐和古诗词等古艺术中高古的智慧,看作是自己诗意栖居的家园,然后又在这一家园中撒播新的种子。他属于这一时代真正的诗意栖居者!

陈教授首先作为学者,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和书法学等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他很早出版的《金文常用字典》、《商周古文字读本》(合作),至今仍影响着古文字学界和书法界。作为书法家,他初以篆隶为主,若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及秦隶皆有所涉。先后出版有《陈初生书法选》、《陈初生作品集》、《陈初生临石鼓文》、《三余斋诗词联语》、《三余斋琴铭》及《中山王器铭文集联》(合著)和《梦里家山——陈初生书法艺术回乡展》作品集等。1992年他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复在2002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会员”称号。最值得骄傲者当属2012年他受命为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人民万岁鼎”书写鼎铭,并创作《国鼎歌》以作纪念,这让他更是名声大振。但他从不以此自居,而是低调地保持一颗平常心。

收入广东省文史馆馆员艺库丛书的《陈初生书法集》,是继他2014年出版的《梦里家山——陈初生书法艺术回乡展作品集》后的又一艺术精品。在这一精品中,不同的书体,即甲骨文、金文、小篆、行书等,精彩纷呈,相互映现,融为一体。所书内容大都为陈教授自己所创作的诗词及楹联等。每一副作品都充满着一种象征意味,象征着生命进退流动、生成衍变,也象征着对自如、自由、完形、完美、无待和无限的追求。

我不善书法,却认为书法家是人类光明的燃起者,是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引导者。因为按美学家的说法,书法是一种“静照”的艺术。“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俗暂时绝缘。人们从陈教授的书法中感受到这种“静照”的魅力:它不再是“物形”的机械模拟,而是“人文”的生命律动;不再是自然物体的外在形态,而是天道天命的内在精神;不再是形而下“形质”的塑形,而是形而上“神韵”的捕猎;不再是字形结构的精致构造,而是情感意志的自由宣泄。

《陈初生书法集》的出版,是陈教授即将点燃的又一道艺术薪火,这道薪火将以“静照”之光,在烛照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能把每一位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心灵照亮!

(作者单位:星海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古琴书法艺术书法家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书法家周如璧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家·谢 锐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小小书法家
所谓书法艺术
书法家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