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康
刘禹锡笔下的诗意瑶山及民族学价值
黄世康
唐元和十年(81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成为连州主政官。连州作为刘禹锡人生中的重要“驿站”,为他以后成为文学大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当年,刘禹锡从京城长安来蛮荒化外之地的连州已感惊惶,到连州后,对于连州城西方向的瑶山瑶族,心里更是充满了神秘感。为广泛接触瑶族民众,刘禹锡在认真治理政事的同时,注意观察了解民情民风,对居住在这里的瑶族同胞给予极大关注,深入到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山水奇美的瑶山以及异域风情般的瑶族人民使刘禹锡诗兴大发,文采飞扬。他写的《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莫徭歌》、《蛮子歌》等三首瑶族题材的诗歌是较早描写瑶族在粤北的文字,展示了一千年前粤北瑶山风情画卷,使人们能感受神秘瑶山的独特诗意,更是其为融民族稳定团结和社会繁荣作出的特别贡献。
1.《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
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
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
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
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
猜鹰屡奋迅,惊麏时跼跳。
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销。
箭头馀鹄血,鞍傍见雉翘。
日暮还城邑,金笳发丽谯。
“莫徭”,即今天的瑶族古称。《隋书·地理志》:“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其男子但著白布裈衫,更无巾裤;其女子青布衫、班布裙,通无鞋屩。婚嫁用铁钴莽为聘财。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皆同焉。”隋代连州称熙平,因此,连州瑶族不迟于隋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体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友爱,称“徭族”为瑶族。
刘禹锡把镜头对准岭南特有的少数民族——莫徭族,将他们与众不同、此前也鲜为人知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再现在字里行间。从诗题可看出,《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记录了当地瑶族冬日集体狩猎的盛况,勇猛爪牙的猎者,惊慌失措的禽兽,写得栩栩如生,而气氛之热烈,情状之紧张,扣人心弦。
大旗飘展,猎犬飞奔,烟雾滚滚,笳钲声声,鹰惊麏跳,瑶族人不仅经验丰富,而且猎技娴熟,配合默契。当合围完成,他们不再鸣金击鼓,改以摇动旌旗的方式来调度部伍,显示出桴鼓相应的协同能力。而他们使用的狩猎工具,除罗网、弓箭外,还有训练有素的猎犬、猎鹰。所以,矫捷的飞禽走兽一一喋血猎场,成为瑶人的囊中之物。整个狩猎过程,策划周密,步伐协调,井然有序,诗人不能不由衷地为之赞叹,高歌。
2.《莫徭歌》
莫徭自生长,名字无符籍。
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
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
与汉族相比,莫徭民众的生活环境相对比较闭塞,生活条件也相对艰苦。长期以来,“不占名籍”的唐代瑶民被认为化外之人,不入户籍,而他们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过着自生自长、自给自足的半农耕、半渔猎生活。闭塞却不失自由,艰苦却未绝欢乐。诗人用近距离的特写画面,用粗线条的笔法勾勒,为勤劳、朴素、勇敢的瑶民作生活实录,落笔于他们的生活习俗,包括起居、婚姻等。每一笔画,都渗透着他对瑶民兄弟姐妹的关切之情。
3.《蛮子歌》
蛮语钩辀音,蛮衣斑斓布。
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
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麏顾。
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
刘禹锡的《蛮子歌》作于何地,研究者多有异议,有朗州(今湖南常德)、连州两说。陈听环、谭力行《刘禹锡连州诗文笺注》认为:“祠盘瓠是瑶族传统习俗,《蛮子歌》是吟瑶之作《莫徭歌》之姐妹篇,作于同一时期”,故均系诸连州。连州本地学者黄山长专门撰《〈蛮子歌〉作连州辨》认为,《蛮子歌》描述的“蛮语钩辀音(外人难懂的瑶语)、蛮衣斑斓布(镶花边的瑶族服饰)、熏狸掘沙鼠(以猎野兽为生计)、时节祠盘瓠(十月十六祭盘王)、腰斧上高山(上山时腰系竹篓,携刀斧)”等习俗,与今本地瑶人之习俗,似乎没有什么区别。“蛮衣斑斓布”与隋书谓莫徭“其女子青布衫,斑布裙”高度耦合。《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言“蛮军部伍嚣”、“惊麏时跼跳”,《蛮子歌》则言“蛮语钩辀音,蛮衣斑斓布”、“恍若惊麏顾”,两诗均用了“蛮”、“惊麏”等词,应可作为两诗同时所作的佐证之一。
高志忠《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谓,刘禹锡诗记亲眼所见事与史合,将《蛮子歌》系诸朗州。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以诗中有“时节祠盘瓠”句,引《后汉书》载“盘瓠之后居长沙、武陵”为据,《新唐书》又言“朗州,武陵郡”,得“蛮子指朗州附近居住的少数民族”之结论,判《蛮子歌》为朗州作。翟蜕园《刘禹锡集笺证》说此诗暗讽州县官员暴戾,为写实之作,附会《诗话总龟》引前人黄常明所说,将《蛮子歌》断为朗州所作。卞孝萱《刘禹锡年谱》列《蛮子歌》属朗州作。
《蛮子歌》不但写了瑶民风习,还反映出瑶民的社会地位。“熏狸掘沙鼠”、“腰斧上高山”等句,看似白描,却将瑶族人民真实的生产生活跃然纸上,这也正好反映了古连阳排瑶“刀耕火种、椎髻跣足”的习俗。“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麏顾”,写出了瑶人对汉官的恐惧。末句“意行无旧路”,既写出瑶族人民做事率性而为的一面,又含蓄地反映出他们的“拓荒”精神。
1.瑶族习俗的珍贵文献
刘禹锡《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莫徭歌》、《蛮子歌》等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民俗学价值,在诗文中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关于连州风物、习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文献材料。尤为珍贵的是其中对瑶族的真实记载,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可信的民族史研究资料,具有很高的民族学价值。这是刘禹锡留给后人的一笔民族学遗产。
瑶家十月十六节庆(黄世康摄)
瑶家沙腰妹(黄世康摄)
刘禹锡深入瑶民生活,把他们的日常生活各个侧面的细节描写得生动逼真,展示了一千多年前居住在粤北山区的瑶族人民的居住、耕作、语言、祭祀、衣饰、婚姻、市易等带有浓厚原始色彩的生活习俗。由于封建社会中大汉族主义的偏见,历史上能注意描写少数民族生活的大诗人寥若晨星,像刘禹锡这样描述具体、视野开阔的诗作就更于珍稀。然而,说到写瑶族的诗歌,在唐代,刘禹锡不是最早的。唐代诗人杜甫(712-770)早有描写瑶族生活习俗的诗作,其《岁晏行》云:
瑶族长鼓舞展演(黄世康摄)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年终时候遍地飒飒北风,潇湘洞庭在白皑皑的飞雪中。天寒冻结了渔父的鱼网,瑶人射雁拉响桑弓。去年米贵军粮缺乏,今年米贱却严重地伤农。骑着大马的达官贵人吃厌酒肉,百姓穷得织机、茅屋都扫空。楚人喜欢鱼虾不愿吃鸟肉,你们不要白白杀害南飞的孤鸿。何况听说处处卖儿卖女,来偿还租庸。过去用钱严禁私人熔铸,今天竟允许铅锡中掺和青铜。刻泥的钱模最容易取得,但不应让好钱坏钱长时欺蒙!各地城头都在吹起号角,这样哀怨的曲调几时才能告终?
唐诗人常建(698-756)在《空灵山应田叟》也有记载:
湖南无村落,山舍多黄茆。
淳朴如太古,其人居鸟巢。
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献嘲。
泊舟问溪口,言语皆哑咬。
土俗不尚农,岂暇论肥硗。
莫徭射禽兽,浮客烹鱼鲛。
余亦罘罝人,获麋今尚苞。
敬君中国来,愿以充其庖。
日入闻虎斗,空山满咆哮。
怀人虽共安,异域终难交。
白水可洗心,采薇可为肴。
曳策背落日,江风鸣梢梢。
杜甫、常建在诗中展现的是分布在湖南的瑶族,生活在湘南地区的瑶族人民以搭棚建巢居住,狩猎为生。而顾况《酬漳州张九使君》描写的是分布在福建漳州的瑶族,以穴居为主,捕鱼为生:
故人穷越徼,狂生起悲愁。
山海万里别,草木十年秋。
鞭马广陵桥,出祖张漳州。
促膝堕簪珥,辟幌戛琳球。
短题自兹简,华篇讵能酬。
无阶承明庭,高步相追游。
南方荣桂枝,凌冬舍温裘。
猿吟郡斋中,龙静檀栾流。
薜鹿莫徭洞,网鱼卢亭洲。
心安处处安,处处思遐陬。
《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莫徭歌》、《蛮子歌》等诗既没有刘禹锡的咏史诗那般深沉含蓄,也没有他的民歌体诗的那种清新活泼,没有太多的意象,没有太深的喻意,而是显得朴素、自然和明朗,可谓“通俗易懂”。在中唐,瑶族还是个有神秘色彩的民族,不为汉族所了解。单就这点而言,刘禹锡功不可没。同时期的王建(约767-约830)《送流人》也表达了瑶族的民风淳朴,他们性情温和,热情好客,与中原族群和睦相处:
见说长沙去,无亲亦共愁。
阴云鬼门夜,寒雨瘴江秋。
水国山魈引,蛮乡洞主留。
渐看归处远,垂白住炎州。
2.瑶汉一家的和睦“代言”
中唐时期,由于国力衰弱,国库空虚,朝廷诛求无度,各级地方官员更是竭泽而渔,乃至民不聊生,纷思揭竿而起,岭南少数民族亦多次群起反抗。据史书记载,广德年间(763-764),“溪洞夷”及“西南夷”曾攻陷与连州毗邻的道州。贞元年间(785-804),“黄洞蛮”的叛乱不仅延续多年,而且波及多州。元和三年(808),“溪洞夷”再度因不堪重压而哨聚山林,对抗官府。黔州观察使窦群镇压不力,遭到朝廷贬黜。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成为刘禹锡治州的重要鉴戒,促使他拟定了对瑶族关爱有加的治郡方略,而他也受到了瑶人的真诚拥戴。
《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莫徭歌》、《蛮子歌》等诗歌的咏唱,刘禹锡亲自为瑶族和汉族应是和睦的一家人“代言”:以赞赏的笔调对瑶民的追踪与摄录,一片赞美声。虽然诗中也以“蛮军”来称呼瑶人的狩猎队伍,却不带有任何轻蔑与歧视的意味,只是采用当时的习惯称谓,透出几分亲切感。也正是有刘禹锡这样的地方主政者以及有一批为民族和平、团结和友爱付出努力的诗人的歌咏,对于瑶族文学而言,这三首诗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罕有的。
3.诗意体验的“被政治化”
南宋严羽曾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因为迁谪是人生处在最低潮的时期,诗人对现实人生,对痛苦的遭遇体验得最切最深,无须矫饰作态,刘禹锡的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刘禹锡被贬连州,他唱响的《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莫徭歌》、《蛮子歌》等诗不但为中国文学之林增添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也使后人看到了一幅千年之远的真实、生动和清新的瑶山画卷。
有研究者指出,“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价值趋向是不尽一样的。从本民族的宗教、历史和文化出发,关注的是灵魂的苦难和它的意义。它追求的是对草原、高山、寨子、河流、星星等自然现象的生命本体的阐发……在某种程度上,诗歌的‘社会主义特征’压倒了与这些诗人有着血缘关系的‘少数民族特征’”。刘禹锡的三首瑶族诗歌,融入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繁荣的时代主题,不但是此情此景的情感表现,而且也是民族国家的想象情感。在这一过程中,风景体验被政治化。唐时瑶族享受中央朝廷施行的免征赋税瑶役的特殊政策,同时瑶族族群分散,人口相对稀少,力量薄弱,性情温驯,瑶族所居住的地域相对比较安定祥和,基本上没有与唐王朝发生过战争冲突,使得当时连州井然有序的发展,连州人民过着祥和安定的生活。这是刘禹锡风景体验的期盼,也是连州汉族人民和瑶族人民的祈愿。
注释:
[1]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刘禹锡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
[3]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5]翁方纲:《石洲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
[8]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
[9]《刘禹锡诗文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
[10]周显才:《檀山诗豪刘禹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1]卞敏:《刘禹锡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2]黄山长:《刘禹锡岭南文脉探源》。
[13]陈听环、谭力行:《刘禹锡连州诗文笺注》。
[14]谭力行主编《连州历代诗选》。
(作者单位:清远连州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