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 韩黎源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同课异构中物理课堂教学行为的量化分析
王 涛 韩黎源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被广泛采用,在优化教学设计、改善教学方面取得了成效。本文基于S-T分析法对同课异构中物理课堂教学行为进行量化分析,以帮助教师在优化教学设计的同时,注重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与改进,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物理课堂教学行为;同课异构;S-T分析法
近年来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被广泛采用,作为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交流分享彼此的教学经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除了对于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的优化与改善外,也要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笔者以“电容器的电容”的教学为例,对同课异构中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量化分析。
课堂教学分析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价值上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为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常见的课堂评价方法有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量化评价更多地运用了信息技术,S-T分析法是常用的量化评价方法。
1.1 S-T分析法简介
S-T分析法即Student-Teacher分析法,主要用于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定量分析,是将课堂教学行为以图形的方式表示出来,使教师可以采用可视化的方法对课堂教学行为加以研讨,是一种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其中S表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行为,T表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1]。
1.2 S-T数据采集和分析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实际观察或观看录像资料,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观察内容进行采样,并根据样本点的行为类型(如表1),以相应的符号S或T计入,构成S-T时序列数据[2]。
表1 课堂教学行为类别
S-T数据分析基于信息的收集,可以用两种图像方式来分析教学模式。
(1) S-T图
以教学的起始时刻为坐标系原点,纵轴为S,横轴为T,分别表示S行为、T行为的时间。将测得的S、T数据按顺序在S轴和T轴上记录,就得到了完整的S-T图。
(2) Rt-Ch图
Rt是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的占有率,Ch是指师生行为的转化率,Rt=NT/N,其中NT表示一节课中T行为的次数,N表示一节课的采样总次数;Ch=(g-1)/N,其中g表示数据中的连数,例如:数据S S T T S S T S S S中具有5个连,即g=5、N=10,则有Ch=(5-1)/10=40%,计算出Rt和Ch数据后就可以绘制出Rt-Ch图。
案例采用2012年的一个校际“同课异构”活动的课堂教学实录为样本,授课内容是“电容器的电容”,由三位教师各自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三位授课教师来自江苏省三个不同地区,分别是南京的蒋老师、苏州的陈老师和南通的王老师。
根据三位教师的授课视频,可以进行简单的质性分析,会发现三位教师的教学性格存在一定的异同。三位老师的教学都主线突出、结构完整,在教学策略上蒋老师采用了“问题探究”模式,主要抛出四个问题,然后运用实验探究、共同探讨的方法完成教学;陈老师采用的是“情景探究”模式,通过预设和动态生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王老师采用了“导学案”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只在必要的环节给予适当的引导与讲解。
三位教师采取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其课堂教学行为也存在着差异,针对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采取S-T分析法进行量化分析,以探讨其课堂语言结构及教学模式。
2.1 S-T图
三位教师的授课时间分别为:蒋老师48min、陈老师53min、王老师47min。数据采集过程中以15s为间隔判断T行为和S行为,根据课堂教学视频采样如表2所示。
表2 教师课堂S-T行为记录
根据表2绘制S-T图,横轴为教师行为T,纵轴为学生行为S,长度为授课时间,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 蒋老师S-T图
图2 陈老师S-T图
图3 王老师S-T图
从S-T图中可发现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明显的差异:蒋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占有很大的比重,表明这节课是由教师主导,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与演示为主。从教学视频中发现,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提了许多问题并请学生回答,师生间交流看上去较多,但实际上大多是自问自答或是简单的是非问答,没有预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探讨,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陈老师的S-T图像中发现师生互动次数很多,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频繁交替,说明教学中师生互动良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陈老师适时了解学生对于新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吃透重难点内容,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王老师的S-T图像中会发现师生互动频率不是很高,但是却存在大片的学生主动学习时间,王老师在授课中给予了学生大量思考、阅读时间。这与王老师课程教学模式有一定关系,王老师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只在必要的环节给予适当的引导与讲解,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2 Rt-Ch图
根据表2中教师课堂S-T行为记录,得到三位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采样数N、T行为数NT、S行为数NS、连数g,并计算出三位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占有率Rt和师生行为转化率Ch,如表3所示。
表3 教师课堂Rt-Ch记录
在Rt-Ch图中,横轴Rt表示了教师的讲授和演示,纵轴Ch表示了教学中的对话性,当考察这两个轴间的关系后,可将教学分为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练习型、讲授型、对话型、混合型(如表4)[3]。
表4 教学模式及其标准条件
根据表3中统计的数据和表4中教学模式及其标准条件绘制如图4所示的Rt-Ch图。从表3中可见:三位教师都存在一定的拖堂的行为,特别是陈老师课堂教学时间为53min,尽管从S-T图像分析中肯定了陈老师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但不能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也一定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图4
图4展现了三位教师的教学模式,蒋老师和陈老师是“讲授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主要通过讲授及演示的方法来完成。虽然两位老师都是讲授型教学模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陈老师相对于蒋老师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行为更为频繁,蒋老师的课堂教学主导性较强。王老师的教学模式是“混合型”,在课堂教学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但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的频次偏少,应更加注重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笔者运用S-T分析法,定量分析了三位教师在“同课异构”课上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定性讨论,一线教师可利用该方法对自身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改进。笔者根据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 在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取多种策略与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讨论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2) 有效设计课堂提问,注重问题的有效性,减少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及时的反馈,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1] 单迎杰.以S-T分析法分析教育技术专业课课堂教学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
[2] 刘飞,刘雁,黄成云.基于S-T分析法的教学过程对比分析:以网易视频公开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
[3] 付德荣,章惠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