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慧冲
(江苏省无锡市北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物理学习从体验开始
——“磁现象和磁场”调研课评析
牛慧冲
(江苏省无锡市北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创设真实的物理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文以“磁现象和磁场”调研课为例,浅谈体验式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磁现象和磁场;体验;自主探究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言下之意,学习者的直观体验有助于其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学生的体验。下面结合笔者听的一节“磁现象和磁场”调研课,谈谈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新知。
片段一:自制趣味电路,激发探究热情
教师展示自制电路(图1、图2),断开开关,小灯泡却亮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思考、讨论。
评析:自制教具挑战学生“开关闭合,小灯泡亮”的常规认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热情;同时,引入“电流的磁效应”这一主题。
片段二:回顾旧知,获取新知
师:关于“磁”,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磁体、磁极,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
师(演示):磁极间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怎样发生的?
生:在磁体靠近、不接触时即会发生作用。这种作用类似于电荷间相互作用,是通过场来实现的。
师: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磁体间相互作用通过磁场完成。怎样检验磁场的存在呢?
生:用小磁针。
教师指导学生将多个小磁针放在磁铁附近,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
师:请大家将磁铁移开,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小磁针稳定后,均基本指向同一方向(南北方向),原因是小磁针处在地磁场中。
教师介绍地磁场相关知识。
评析: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教学法,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动手,切身体会“场”的存在,印象深刻,同时为下面探究电流与磁体相互作用的本质作铺垫。
片段三:学生体验,感受电、磁相互作用
环节1:教师指导学生再现“奥斯特实验”(如图3),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图3 奥斯特实验
生:现象是磁针偏转,原因是小磁针受到力的作用。
师:这种作用是怎样发生的?说明什么?
生:这种力是通过场作用的,说明电流产生了磁场。
评析:虽然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奥斯特实验”,但作为物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创性实验,它仍然应该得到重视。在该环节教师并没有大讲其历史背景、强调奥斯特发现“小磁针动了”的曲折,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实验本身,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法,更加自然且令人印象深刻。
环节2:转换视角,探究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
师:“奥斯特”实验中,通电导线受到磁场力作用了吗?为什么?
生: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通电导线应该也受到了小磁针施加的力。
师:你观察到了吗?
生:在实验中未观察到。
师:为什么没有观察到?
生:可能是这个力比较小,而导线质量较大,力的影响未表现出来。
师:怎样才能观察到这个力的存在呢?
生:增大电流、增强小磁针的磁场、减轻导线的质量、让导线的悬挂端更自由……
学生利用U形磁铁替换小磁针进行实验(如图4),观察现象。
图4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
生:现象是通电导线动了。
师生总结:电流的磁效应本质是电流产生了磁场。电流和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通过各自产生的磁场实现的。
评析: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转换视角,研究通电导线的受力,从而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设计非常巧妙。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链”的形式不断追问学生,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特性,同时带领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有助于提升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片段四:课堂小结,促成学生知识建构;揭开谜底,激发学生创造力
师生总结:磁场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磁体周围、电流周围均存在磁场。
(1) 磁体之间、电流与磁体间、电流与电流间均存在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场来实现的。
(2) 利用电、磁相互作用,人类制造出很多有用的器件,例如电话、喇叭、电动机等等。
师生利用本节所学,交流讨论本节课开始时展示的“有趣的电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小发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将开关替换成热敏材料,做一个简易的温度报警器等。
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帮助学生梳理、强化本节知识要点,促进其知识框架搭建;最后回到本节的引入实验上,学生能利用所学揭开谜底,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同时自己动手做东西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
(1) 本节课选择从“电流的磁效应”引入,把磁效应作为电流的一个特性来介绍,很好地承接了第二章“恒定电流”的学习,便于学生接受。引入形式采用自制教具,既直观又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埋下伏笔,课堂结尾时由学生利用本节所学揭开谜底,设计完整且富有趣味性。同时激发了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创造热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STS”思想。
(2) 教学设计新颖,探究前置,教材知识后置。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度挖掘、开发,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顺序调整;强化学生探究,把呈现知识转变成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将学习活动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其获得成就感。
(3)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不拘一格,体现了课堂的自由性、开放性。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亲身体验,对探究结果不急于求成,不强制灌输,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把握课堂教学走向和节奏。
(4) 教师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安排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之后,有感而发,自然流畅,更容易让学生产生认同感。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设置多个学生实验,通过为学生创设鲜明、具体的场景,让学生自主体验,引起学生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热情。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又通过体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从形象感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另外,学生的亲身体验也为其提供了很好的暗示和启发,这将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