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薇,李 锐,彭 静,梁小玲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
穴位按摩结合辨证施膳护理对心脏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观察
陈静薇,李 锐,彭 静,梁小玲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
目的 观察穴位按摩结合辨证施膳护理对心脏外科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8例心脏外科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各9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及辨证施膳护理。观察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中医疗效。结果 治疗6 d后,观察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中医症状积分、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按摩结合辨证施膳护理能一定程度改善心脏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心脏外科手术;胃肠功能紊乱;穴位按摩;辨证施膳
胃肠功能紊乱是心脏外科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是以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表现为纳差、恶心、便秘、腹胀等症状,经检查排除炎症、感染、肿瘤及其他结构异常器质性病变的一组胃肠综合征。目前,胃肠功能障碍在危重症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始发因素之一[1]。有报道,心胸外科术后胃轻瘫发病率为44%[2]。因此,采用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心脏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对患者的手术疗效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包括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等,但疗效并不满意。中医中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霍磊等[3]报道吴茱萸敷脐有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胡庆华等[4]报道术前12 h四磨汤保留灌肠对拟行腹部手术患者能促进术后肠蠕动的恢复。2012年10月至2014年5月,本院心胸外科对94例心脏术后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结合辨证施膳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本院心胸外科住院患者,心脏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符合中、西医证候诊断标准[5-6];年龄10~80岁;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术前消化道钡餐或胃肠镜检查有消化道炎症、感染、肿瘤及其他结构异常等器质性病变,既往和术后有明确消化道出血或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近2周内应用大量激素或非类固醇抗炎制剂,手术前后应用其他胃肠道药物者,术前出凝血时间及肝功能不正常,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的患者,不能坚持治疗全过程患者,孕妇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188例,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产生随机种子数及分组数,使用患者单盲对照的原则,按已制定的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4例。对照组:男52例,女42例;年龄(38.2±21.7)岁;手术类型,冠状动脉搭桥术36例,瓣膜置换术26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32例;手术时间(208.3±50.4)min。观察组:男56例,女38例;年龄(39.7±20.8)岁;手术类型,冠状动脉搭桥术38例,瓣膜置换术28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28例;手术时间(202.7±53.1)min。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及手术时间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胃肠功能紊乱的干预方法 两组术后均进行常规治疗,术后第1天即开始使用奥美拉唑40 mg静脉注射,2次/d,连续使用3 d,第4天改为每天1次,共6 d。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询问患者主诉,按医嘱使用上述药物,加强病情观察,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1.2.2 观察组 同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辨证施膳护理,术后第1天开始执行,连续干预6 d为1个疗程。
1.2.2.1 穴位按摩 选穴:足三里、中脘。操作方法:拇指按揉足三里,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起支撑作用,以协同用力,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2 min;捶打足三里,手握空拳,拳眼向下,垂直捶打足三里穴位,捶打之时,也会产生一定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反复操作2 min;揉中脘,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 min;摩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 min。每日按上述方法对两穴进行操作3次。
1.2.2.2 辨证施膳护理 根据患者中医症型,实施辨证施膳护理。气阴两虚证:饮食宜益气养阴之品,如莲子百合煲猪瘦肉、五味子麦冬炖猪心等。气虚血瘀证:饮食宜益气活血化瘀之品,如党参薏仁丹参煲瘦肉、田七薤白鸡肉汤等。气虚痰湿证:饮食宜健脾益气化痰之品,如山药黄芪党参瘦肉粥、黄芪茯苓瓜蒌仁煲瘦肉等。气血亏虚证:饮食宜补气养血之品,如淮山薏米煲鸡汤、枸杞红枣炖乌鸡汤等。
1.3 评价方法 术后每天观察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包括纳差、乏力、腹胀、便秘、恶心呕吐、肠鸣音减弱,并将每项临床症状按其轻重程度分为4级,无症状记为0分,症状轻为1分,症状中等记为2分,症状严重记为3分,所有症状分相加为证候积分。术后6 d根据中医证候按疗效判定标准[5]进行疗效评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69%;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证候积分-治疗后证候积分) /治疗前证候积分×10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疗效比较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各症状(除便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各症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疗效比较
注:1)x2=25.90,P<0.01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属于中医“肠痹”“肠结”等疾病范畴。中医学认为手术和麻醉可使人体气血亏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胃肠气机紊乱,从而出现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以至胃肠推动无力,肠气不通,胃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为传化之腑,泻而不藏,通降下行为顺,故在治疗上以调理胃肠气机为主。穴位按摩则是用手指、掌或辅助按摩器械对人体的经络、腧穴、关节等处,施以按、点、揉、搓、推、拿、抓、打、压等手法,以舒筋活血,和调表里。足三里穴为足阳明经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为临床最为常用的保健穴。临床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对胃肠运动有明显的良性双向调理作用[7]。中脘穴是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有实验报道,电针中脘可显著升高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明显增强大鼠胃运动能力[8]。同时,辨证选食配膳是中医的精髓之一,自古属于养生学的范畴。心脏手术的患者,术中开胸动心,体外循环心脏停搏,必致心胸阳气外泄,元气大伤;手术金刃损伤,失血伤阴,津液受损,津能化气,阴阳互根,阴津不足则加重气虚、阳虚。故术后患者出现“本虚”多因术中开胸动心、失血伤阴而加重;再由于手术损伤,心阳受挫,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成痰,以及术中麻醉和气管插管等对气道的刺激,致肺之气机不畅,津液输部失常,而致水饮内停或痰湿内阻。因此,“痰浊”是术后的主要致病之原之一。根据以上机制和长期的临床实践,制定心脏术后中医辩证四种分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湿证、气血亏虚证。辩证施膳能改善心脏术后患者内坏境,通过以补气为主配合活血养阴、化痰、利水等标本兼治法则,不但能改善消化道症状,同时能促进心肺等脏器的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6 d后,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显著,在中医疗效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按摩结合辨证施膳护理能一定程度改善心脏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1] 焦增绵,于全俊.中西医临床心血管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669.
[2] Berkowitz N,Schulman LL,McGregor C,et a1.Gastroparesis after lung transplantation[J].Potential Role in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1995,108(6):1602-1607.
[3] 霍磊,崔乃强,赵二鹏.吴茱萸敷脐法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12,32(11):473-1474.
[4] 胡庆华,王韬.术前四磨汤保留灌肠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J].陕西中医,2012,33(5):525-526.
[5]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0):598.
[6] 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2-363.
[7] 任彬彬,余芝,徐斌.针刺对胃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概述[J].中国针灸,2012,32(8):765-768.
[8] 王浩,申国明,汪克明.电针中脘、胃俞对大鼠胃运动及血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4):37-39.
陈静薇(1981-),女,本科,主管护师.
2017-03-18
R248.2
A
1671-9875(2017)07-0759-03
10.3969/j.issn.1671-9875.2017.07.020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强省项目,编号:2012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