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颠覆
——女性主义翻译观思辨

2017-08-07 22:30
长江丛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译作解构女性主义

曹 阳

解构与颠覆
——女性主义翻译观思辨

曹 阳

作为翻译文化派研究的一个分支,女性主义翻译观以性别问题为视角,力图揭示和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本文通过对女性翻译观的系统考察,认为女性主义虽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思想,拓宽了译学研究视野,但其思想颠覆了翻译本体论,忽视了翻译的基本规律。因此,女性主义的实践本质上不属于翻译研究活动,而是以翻译为阵地,旨在反对性别歧视和争取妇女地位的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 性别歧视 翻译研究

一、前言

兴起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女性主义翻译派以其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论述在翻译研究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从2000年到2006年,先后有近100位翻译研究者对女性主义视角的翻译理论产生了兴趣。”其中,部分学者注重对该学派理论的译介。还有些学者对女性主义翻译实践作品进行探索性研究。然而,上述研究往往突出女性主义思想对翻译研究的贡献,对其局限性则是一笔带过,未能深入剖析其思想实质,对其译学主张缺乏辩证性认识。本文旨在对女性主义翻译观进行深入考察和反思。

二、女性主义翻译观产生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欧美掀起了女性主义运动,其目标由最初的在政治、宗教、艺术领域谋求性别平等逐渐转向语言领域,并在力图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从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译学界许多传统的观念在这一大潮中遭到解构,曾经习以为常的权威思想受到质疑和挑战。女性派研究者从性别问题出发,试图揭示翻译领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她们把翻译看作具有文化建构意义的社会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文化介入,以重塑妇女形象。

三、女性主义翻译观思辨

女性翻译观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译作与译者的地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对译语语言系统的操纵。

(一)译作与译者地位论:对二元对立哲学的解构

传统的翻译界信奉二元对立哲学,认为原作在先,权威不容挑战,译作必须从属于原作。女性主义学者“将妇女地位的问题视为女权派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致力于找出并评论将妇女与翻译置于社会、文学阶梯底部的种种纠缠不清的概念。”早在1654年,法国修辞学家梅纳日将翻译比喻为“不忠的美人”。英国翻译家约翰.弗洛里欧认为“所有的翻译,因为必然有缺陷,所以一般被认为是女性。”这些隐喻引起了女性主义者的不满。为了扭转和改变原作、译作地位不等这一译学偏见进而实现妇女地位的提升,女性主义认为“翻译不是一次简单的转换,而是意义创造过程的继续,”延展了原文的后续生命,为原文创造了一个更加开阔的生存空间,有着独立的存在价值。可见,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突破了传统译论的二元对立思维,质疑原文的权威地位,认为“译作扩大了原作的影响,原作对译作的依赖丝毫不亚于译作对原作的依赖。”

女性主义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但其关于译作和译者地位的观点存在偏颇:其一,女人与译作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此类比有主观臆断之嫌,不适用于科学研究。其二,强调译作与原作平等是对译学二元对立哲学的解构,有悖于翻译的客观规律。“译作是不能解放的,如果硬要解放,硬要它颠覆原作,那就违反了客观规律,其结果必然妨碍我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二)语言性别歧视论:对语言本质的曲解

在女性主义者看来,翻译研究中充斥着性别歧视语言,如译文被认为“不忠的美人”“女仆”等,这些字眼饱含对女性和译作的歧视。女性主义认为,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忽视差异性,实质上掩盖了语言的性别歧视问题。进而指出,语言是造成女性被歧视的根本原因。因此,“她们呼吁用女性主义话语来言说女性的特殊性,让这个话语构建的世界拥有女性自己的声音并努力获得与男人精神上的平等。”

女性派将隐喻误认为歧视,这是对语言本质的曲解。“不忠的美人”等表述是对词文优美但内容走样的译文很形象的比喻,没有歧视妇女的动机。因此,女性派认为翻译存在性别歧视语言,是将其与正常的工作隐喻混为一谈,曲解了语言本质。其次,女性派极力提倡以女性的立场为基础对语言改造,如将chairman改为chairperson,headmaster改称head teacher。然而,语言的表达和语法结构是约定俗成的,拒斥人为的改变。女性主义者的做法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性别歧视问题,而且还会搞乱现有的语言系统,造成表达的混乱。

(三)译语操纵论:对翻译本体的颠覆

女性主义翻译家们否定传统的“忠实”标准,认为忠实既不是针对作者,也不是针对读者,而是针对写作计划——一项作者和译者都参与的计划。女性派“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主观意图对原文中不符合女性主义观点的内容进行带有女性倾向的操纵和挪用,对原文中不符合女性主义的词句进行重写。”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弗洛图总结了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当中的三种主要翻译策略,即增补、劫持以及添加前言和脚注。“增补”是为了弥补语言间的差异。她列举了女性主义翻译家戈达尔德翻译的小说L’Am r。其中L’为la(the(;Am r代表三个词:mere(mother 母亲),mer(sea海),amer(bitter辛酸)。原文标题即是文字游戏。戈达尔德的翻译将the放在左边,将e,our,mothers放在右边竖排,左右之间置大写S表示海,该标题成为:

组合成These our mothers(这些我们的母亲)或者These sour smothers(这些辛酸的溺爱者),将以上三个词的意思全部包含进去,在原女性主义表述的标题上再创新意。“劫持”是指女性主义译者对并不一定具有女性主义意图的文本进行剥夺或挪用。如,哈伍德翻译高雯《她人的信》,God一词原文用了He代替,把他译成“她”。“加写前言和脚注”是女性主义翻译的常规,目的是让译本读者充分了解译者的翻译过程,并借此发挥女性主义翻译的教育作用。哈伍德则指出:“我的翻译实践,是一种旨在使语言为女人说话的政治运动。我做的任何一项翻译的特点是,该译文用尽了所有的翻译技巧,目的是要在语言中突显女性。”

女性派学者公然打出操纵语篇的旗号,声称要粗暴地“妇占”(womanhandle(所翻译的语篇,以突出女性译者的创造性地位,这种翻译主张带有明显的性别化、和主观化倾向,原文必然遭到无情篡改和肢解,“形成的译文很难找到和原文的联系,让人难以信服是翻译。”“对于坚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译者来说,忠实的对象不再是作者或读者,而是作者和译者都参与的写作方案。这样的翻译标准如果运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可能助长滥译之风,甚至会威胁到整个翻译行业的生存。”翻译的本体研究重在探求双语间的转换规律,用译语表达和原语内容或意图相同的信息,以使得操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然而,女性主义翻译家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肆意对原文进行改写,这有悖于翻译的根本要求,扭曲了原作者的精神。

四、结语

女性主义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观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然而,本质上,它并不是从翻译本位出发对翻译机制或语言转换规律进行探索,而是以翻译为阵地,争取性别平等和妇女解放的政治运动。

[1]Simon,S.Gender in transla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M].London:Routledge,1996.

[2]陈琳.近十年加拿大翻译理论研究评介[J].中国翻译,2004,25(2(:68~71.

[3]葛校琴.女性主义翻译之本质[J].外语研究,2003(6(:35~38.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刘亚儒.语言的“重新性化”——谈女权主义的翻译观[J].海南大学学报,2001,19(4(:69~75.

[6]孟翔珍.女权主义在翻译文学中的创造性叛逆[J].郑州大学学报,2002,35(5(:31~35.

[7]王素娟.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4(:72~75.

[8]王晓元.性别、女性主义与文学翻译[A].杨自检.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9]杨朝燕,刘延秀.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启示与反思[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20(2(:61~65.

[10]项红梅.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贡献和局限[J].赤峰学院学报,2009,30(4(:99~100.

[11]杨柳.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60~63.

[12]张景华.女性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J].中国翻译,2004,25(4(:20~25.

[13]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曹阳(1988-),男,回族,河南商丘人,硕士,河南工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研究、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译作解构女性主义
浅析服装解构设计的方法
还原
what用法大搜索
解构“剧本杀”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