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健
(包頭师范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
摘 要: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够提供一个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导入部分是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先行组织者策略,科学设计课前导语,可以协助教师选择合理的导入方式,对帮助学生学习新知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阅读教学;课程导入
一、先行组织者的内涵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在1960年提出的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在学生新学习的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起实质性联系,增强原有经验对新习得知识的有效促进。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运用了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如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但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却比较少。两者结合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极大的益处。该策略在阅读教学导入中的应用,不仅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技能的有效改变,同时也为教师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课堂导入指的是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前,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开展的一个简短的、顺利代入新课的环节。有个好的课堂导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现行的课堂导入方式有很多,如激趣式、提问式、抒情描绘式、故事式、多媒体导入式、新旧知识联系导入、名言警句式导入等等。以上多种导入手段,尽管能在某些方面帮助教师导入新课,但是在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习迁移方面,没有先行组织者指导下的课程导入所具备的种种优势。
二、先行组织者与新课导入设计
1.比较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是当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其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可以同化新知识的框架,则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比较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性组织者。例如,在学习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组织者《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曾经对鲁迅人物特点的总结:正直、爱国、坚强不屈、为人善良、爱憎分明、有同情心等。这个组织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知框架,使学生能将新知识同化进这个框架中,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当教学王冕的《墨梅》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回顾有关梅花的诗词。学生很快想到课本中《梅花》这首诗和《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接着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这两首诗词中梅花具有什么特点。他们很快又从“凌寒独自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得出梅花的特点是“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然后,通过对本课《墨梅》的学习找出这首诗与前两首的异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上述都运用了“比较性组织者”。学生的认知结构里虽然已经有了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但是却难以提取,不能使新旧知识相互联系。这时,教师就需要提供一个辨析新旧知识异同的框架,帮助学生提取旧知识,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2.陈述性组织者
陈述性组织者是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时,如果其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上位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材料的组织者。在语文课堂导入中,经常能够用到陈述性组织者,比如教师在导入时设计的开场白,这个开场白可以是讲背景故事、名言警句导入、渲染情绪等。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的时候,教师在导入时可以直接分享给学生教师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框架,他为新的知识提供了恰当的类属者,更好地帮助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学习文言文。这个组织者就为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知识的陈述性“固定点”,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又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贝多芬是一位杰出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被人们尊称为“乐圣”。贝多芬在德国出生,从小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年少的他就展现了音乐方面的才华,八岁就能登台表演。不幸的是,贝多芬却渐渐失聪了,但是他却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代表作《月光曲》(播放音乐)。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通过老师导入贝多芬其人及其主要经历,让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对作者及文章背景有个更好的了解,这样的课堂导入使文章教学更容易顺利进行。
总之,“先行组织者”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打造认知框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吸收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顺利地让学生带着学习新知识的心理走进新的课程中,为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支撑。但是先行组织者策略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对所有学生都有效的,教师在教学时不能陷入某种固定的程式,要根据文本题材及内容决定要不要在导入中运用组织者。
参考文献:
[1]闫亦娇.先行组织者与中学语文课堂导入[J].教育论坛,2014(9).
[2]巩会涛.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浅析[J].教育科学,2014(8).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