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小红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兴平小学)
摘 要: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社会对小学基础教育越发重视,而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其专业成长就显得至关重要。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从学习、爱生、责任、管理四个方面,阐述小学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
小学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班主任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这对于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然而,现在的很多班主任专业能力还比较低,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要求。因此,加快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坚持学习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前提
小学班主任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尤其是在终身学习的教育背景下,不仅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小学班主任也需要不断学习,不然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在专业化的成长道路上,坚持学习是实现专业成长的前提条件。为此,笔者认为小学班主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1)打好专业基础。班主任是传播文明与知识的使者,因此,班主任必须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这样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才能给予学生最恰当的指导。(2)班主任应学习一些现代科学知识、班主任专业知识以及儿童心理学知识,不是教学中的“专家”,而是教学中的“杂家”,成为学生心中的百科全书与知识化身,并用自身的言行带动学生学习,这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一种表现。(3)班主任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将学习限于书本,正所谓“生活处处皆学问”,班主任要善于运用各种媒介、各种手段进行学习,这才是对终身学习本质的倡导,同时也是专业成长的前提。
二、真心爱生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核心
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爱的事业,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若將教育简化为一个字就是“爱”,这也是教育事业的伟大之处。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教师而言,最好的教学秘诀就是学会如何去爱学生。”因此,在小学生班主任专业化的成长道路中,真心爱生是专业成长的核心。为此笔者认为,班主任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1)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将自己对学生的爱分层,在进行小学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有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有聪明可爱的学生,也有性格内向的学生,有家境优越的学生,也有贫穷困难的学生,面对这些具有不同差异的学生,班主任必须要一视同仁,这是班主任真心爱生的一种表现。(2)班主任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与学生真诚沟通,改变以往“师为尊”的教学思想,打入学生内部,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师益友的关系。
三、明确责任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保障
教育事业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事业,关乎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因此责任重大,而责任归根到底就是教育良心。大多时候,班主任都是一个无名的英雄,做了任何好事是职业本则,但是若做了一件坏事,即使不被发现,也会遭受自己内心的谴责,这就是教育良心与责任的体现。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其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纽带,并且是学生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这种责任是渗透到方方面面的,无论是教学中还是教学外。因此,对于班主任而言,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学生的身体情况或者心理问题等,并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还要眼勤、手勤、心勤,了解学生思想,关注学生品德养成,真正做到防微杜渐,推动学生健康发展。总而言之,班主任能够对学生负责,就是对自身的工作负责,而明确这种责任,就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保障。
四、管理能力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利器
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班主任除了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班主任能够掌握管理艺术将成为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利器。具体而言,管理能力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组织能力,也就是指班主任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在进行教学活动或者班级活动时,能够调动学生的集体力量,从而推动教学或班级活动的有效进行,这是组织能力的体现。(2)协调能力,班主任能够从自身的角色定位出发,协调自己、协调学生,并协调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班级的和谐有效管理。(3)个别教育能力,班主任的教学对象是班级中的全体学生,因此,教学任务也是实现班级共同进步,班主任必须要具备个别教育能力,这样才能协调学生共同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管理能力是班主任专业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利器。
总之,班主任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纽带,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为信赖的人,而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任重而道远。因此,为能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教学管理的要求,班主任必须不断加强专业化成长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建英.抓好小学班级管理,做好班主任工作:论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
[2]韩霞.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几点看法[J].考试周刊,2014(22).
[3]倪红霞.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研究[J].赤子,2014(1).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02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