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明++宋尚桂
收稿日期:2017-03-10
作者简介:张继明,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宋尚桂,济南大学教授,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常务副主委。(济南/250022)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我国高校学生服务体系改革研究”(BIA140097)的成果之一。
摘要:当前慕课面临着高退学率、评价方法效度不高、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商业化侵蚀等一系列问题,在中国慕课建设更是面临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慕课要在获得基本生存权基础上实现可持續发展,就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实行策略性转型,进而面向未来需要进行发展取向的再度转型。要促成慕课可持续发展和未来价值的实现,就需要遵循以学习者为核心、强调服务质量的基本原则,多主体协同参与慕课建设,构筑立体化的慕课体系,创设慕课学院,实现慕课价值的最优化发挥。
关键词:慕课;功利主义;转型;质量保障;慕课学院
2013年是中国慕课元年,截至2014年1月,中国慕课学习者总量已列全球第二位。[1]在我国大学教学改革成为主流话语的背景下,慕课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效应。有学者认为,慕课将颠覆传统的大学课程与教学体系,在根本上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甚至将促成全新的大学格局。[2]从现实来看,慕课确实引发了对大学教学传统模式的反思与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但不容否认的是,慕课本身亦存在诸多缺陷。如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慕课?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慕课扮演何种角色?慕课未来的走向又是什么?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探究,是理性认识和建构慕课的客观要求,也是探索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一、当前慕课面临的困境及其中国境遇
慕课反映了互联网时代新科技革命与现代教育理念创新的融合趋势,“慕课热”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传统的大学教学体系负载着强烈的社会不满,人们迫切希望改革大学教学体系甚至推进大学组织的再造,慕课由此被寄予厚望。但慕课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大学教学改革,需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因为随着慕课越来越普遍地投入应用,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出来。
(一)当前对于慕课弊端的普遍指摘
慕课标识着教育现代化的趋势,但其本身存在的缺陷也使得其理想价值难以充分实现,从而导致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即使是在发源地美国,慕课也面临着诸多质疑。数据显示,在美国约有56%的高等教育机构对慕课持观望态度,其中约33%的机构并无慕课实施计划,“卷入慕课潮流的是少数派”。[3]具体来说,慕课在运行中存在以下缺陷。其一,高退学率之殇。慕课是大规模在线教育系统,优势在于超高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开发。但Meyer发现,斯坦福、MIT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慕课退学率高达80~95%[4],奇高的退学率导致慕课的效率优势大打折扣。其二,学习评价“乏善可陈”。大规模学习是慕课的优势,但由于教师很难对巨量的学习者进行有效评价,学习者间的交互评价就成了慕课教学中的重要评价形式,但Suen发现,学习者互评模式的测评结果缺乏必要的信度,严重降低了慕课的教学效果。[5]其三,教学方法“无所作为”。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慕课功能的发挥,但现实中慕课并未摆脱低效教学的尴尬。Bates认为,慕课教学仍过多停留于信息传播状态,不过是“建立在过时的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方法”;Baggaley更直言不讳地批评慕课在教学方法上“很糟糕”。[6]其四,公共价值遭“商业化之蚀”。开放教育的目的在于让知识成为人类共同财产,但现实中慕课常常被用以追求商业利润。如慕课平台Coursera在同大学的合作协议上明确规定了“营利战略”,包括收取认证费用和学费、要求大学付费以获取学生成绩记录等。[7]而诺布尔在十几年前就批判“数字学位工厂”的崛起完全受商业利益的驱使。[8]慕课的商业化既违背开放教育作为“公共之善”的初衷,更损害自身声誉以至降低学习者的参与热情。其五,师生关系“疏离”。慕课遭受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习者缺乏教师指导,师生交互匮乏。而慕课课程的构建有着很高的投入要求,经费问题常常导致课程提供者难以足量设置助教岗位和保证授课教师经常参与学生讨论。[9]师生关系疏离,学习效果难以保障。关于慕课之缺陷,笔者亦曾撰文指出,慕课的流行遮蔽了高等教育质量危机之实质,抑制了教师自主性与创造性,加速了教育世界“去生活化”,强化了教育与学术发展的依附性及导致市场权力挟持等。[10]此外还有学者就慕课在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生存空间、大学对慕课学分认证的可行性[11]、国际性慕课资源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威胁[12]等问题提出了质疑。可见,关于慕课,可谓是丰满的理想遭遇了骨干的现实。
(二)慕课在我国的特殊尴尬境遇
在我国,慕课还面临着特殊困境。我国社会盛行学历主义,学习者的学习带有鲜明的功利性目的,包括对学历学位的获得、“有用性”知识的选择、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实用性支持等。在慕课学习大多尚属于个人化选择,难以获得体制内认可,以及慕课学习成果转化学分存在技术障碍的条件下,学习者慕课学习经历、学习成果证明并不具备传统学历所具有的符号价值,因而他们缺乏参与慕课学习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同时,目前慕课系统主要提供学术性的教学资源,这和作为当前慕课主要受众的高校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都存在冲突之处。因为较长一段时期以来,高校传统的基于知识本位的课程教学体系同职业主义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间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尽管职业主义的教育教学的合理性颇受质疑,但显然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观,也更符合家庭投资人力资本的现实需要,因此精英取向的、知识本位的学术性慕课教学必然会遭遇来自职业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掣肘。外在导向的功利性学习模式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并非源自真实需要,因而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标榜自主学习、自助学习的慕课教学系统中,学习者常常因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规制而放弃学习,或学习效率极低。在以上背景下,大学开发和使用慕课的主动性较低,由于商业开发的价值并不大,资本投入慕课市场也缺乏积极性。这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慕课在我国当前尚不具备适宜的发展空间。那么,在我国,慕课是应该主动转型以适应现实所需,以权益性策略保障其基本的生存空间,还是应以发展为取向,着眼于未来价值的建构?这是慕课建设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慕课在我国的转型发展及其未来的“再转型”
人们对慕课的批判并不等于否定其价值,慕课是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选择的产物,不仅有着当下的现实意义,也有着适应未来所需的长远价值,因此慕课应在适应并服务当下的基础上,积极融入教育现代化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角色与职能的优化。从基于现实的积极转型到面向未来的价值建构,这是其实现当代价值并持续发掘潜在意义的基本脉路。
(一)当前基于生存需求的首次转型
慕课在当前的轉型发展必然以优化大学教学为根据,符合大学改革的方向。为此,慕课至少应在以下方面做出调整。其一,慕课的目标与职能定位。慕课教学应改变单一的精英取向,以主要服务于理论型、学术型人才发展转向满足大众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其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名校、名师的精品课程,甚至以引进国际一流大学的学习资源为标准,而应涵括不同层次、类型的学习资源,既有高深知识,又要兼顾部分群体对浅表知识的需求;适应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劳动力市场需求多元化的现实,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资源,包括理论性知识、具体的技术和技能等,适当强化慕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应用导向。其二,慕课的合法性确定。当前,慕课相对于正规教育体系而言尚处于“编外”。鉴于此,应将慕课纳入高等教育体制之内,既受国家政策与财政的支持,又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资格认证、质量评估和规范管理;通过认证并达到评估标准的慕课资源,学习者在完成学习后获得学分,这应作为学生的学习权而受国家保护,但学分赋值主要由学习者就读学校确定。如此,慕课就获得了与传统大学课程相近的地位和功用价值。其三,慕课的地位认定。除了进一步探索完善慕课对注册者系统性学习的控制技术外,应将慕课学习纳入混合学习体系之中,发挥慕课学习在翻转课堂、线上学习中的辅助作用,避免纯粹自主式慕课学习所带来的退学、投机等风险;在改进慕课学习成果评价技术的同时,将慕课学习过程同传统的学生测评结合起来,弥补慕课学习评价的不足。在一所院校内部,尤其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慕课教学资源,可以相对限定注册学习的数量,以保证适当的师生比例。哈佛大学就在提供一种小规模在线课程SPOC,注册学习者仅有几十到几百人。[13]在这部分,我们将慕课置于一个补充性的教学资源,服务于传统大学教学的主体性功能,具有明显的非独立性。通过以上举措,慕课由原初的精英化或学术化的定位、非官方的或社会化的角色、独立型的资源属性,变为取向的多元化、身份的“编制化”和地位的附着化。这种转型适应了当前大学教学生态的要求及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即主要是满足了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功利性目的,实际上也就开辟了生存的空间。
(二)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取向的再度转型
当前我国大学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教学也将逐渐回归理性。这意味着,慕课在当下的改造和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权宜性策略,随着社会和大学的不断变革及理性的回归,慕课必将实行“再改造”,实现“再转型”,在回归本真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进化。我国目前正处于较长的转型期,而转型的方向则是要建成一个绿色的、节约型的、学习型的新社会,理性将成为基本的社会法则。
在通往新型社会的过程中,慕课将在内外部力量的作用之下,适应并成为新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内部力量,是指慕课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所具有的内在结构性需求,即作为一种在线教学系统的自在结构和运行规律,包括慕课原初设计所蕴含的功用、价值目标等;外部力量则是指社会变迁对慕课功用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从而要求慕课不断改变或拓展其功用。在这个过程中,慕课资源的多样性将更加凸显,包括基于探索未知的兴趣的、基于习得科学知识的、基于充盈闲暇时间的、基于增强职业素质的以及基于解答生活中困惑的等等,在多样化的学习中,参与慕课学习更多是基于一种内在的、完善自我的需要。当然,这并不排斥某些慕课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学历证明或结业证书。学习动机的多样化还意味着学习目的、学习需求的个性化,这就要求慕课平台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慕课受众也将表现出显著的多样性,而不再局限于在校大学生,中小学生、社会人员也将加入慕课,而且社会群体将在慕课受众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为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慕课资源的分布将表现出明显的弥散性,即慕课教学点更加分散、灵活,慕课资源的终端更加具有流动性,移动学习、移动微学习的特征空前彰显,这样,慕课学习与学习者的结合更加紧密,从而呈现出一定的生活化趋势。慕课学习者在学习目的上的去功利化,意味着慕课学习的非正式化,学习者自我评价将取代强调外部标准的传统评价模式的地位,这同时也意味着慕课的“高退学率”将不成为其问题,因为慕课学习对于学习者而言真正成为了一种基于内在需要的自主化、自助化行为,学习的地点、内容、方式、进度等由学习者“按需确定”。必须指出的是,学习者自主化、自助化的学习,必然要求慕课教学系统在技术上不断改进,将学习者从繁琐、复杂、冰冷的程序化、技术化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充分运用现代智能科学来创设新型人机交互关系,以提高学习者学习的持续性。传统的慕课是附属于大学教育教学的,而未来的慕课将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独立性的社会系统,它按其内在的逻辑来组织、实施教学,独立发挥教育功能,并不断地同外部环境产生交互、调试,从而实现持续优化。慕课的独立性还表现在,由于慕课学习的非功利化、非正式化及弥散性等要求,慕课将无需过多依赖体制所赋予的合法性,其合法性的获得源于其对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满足。
综上,慕课在前期基于生存需要的“转型”基础上将实现以发展为取向的再度转型,呈现出显著的多样化、个性化、弥散化、生活化、独立化,与人建立起了绿色友好关系,这既是社会变迁与理性回归的结果,同时慕课也参与了理性建构的过程,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尤其是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慕课将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生活方式的积极建构者。这反映了慕课在未来的核心价值。
三、未来我国慕课建构的三个基本向度
未来新型社会的建设为慕课提供了新目标、新空间和新动力,慕课也将在新社会的建构中发挥其重要功能。而慕课要有机地融入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进程,前提是要建立起一个供给侧结构优良、服务品质高的慕课体系。笔者认为,慕课的变革和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
(一)以学习者为核心,强调服务质量
慕课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系统,其存在的基础在于能够为人们提供有意义的学习资源,能够满足学习者对各类型知识的需求。目前,更多的慕课平台是以知识的生产、传递和组织规律为运行依据的,尤其是当慕课更多地将受众局限于大学里的学习者时,其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就更加表现出强烈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在这种情形之下,学习者的参与很可能是被强制的,而非出自真实的需要或内心的意愿。在未来,慕课体系的建构是以人为逻辑起点的,教学资源的组织和输送是从人的需求出发的,以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为鹄的,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理念及教学观念,在此过程中,慕课逐渐融入高校的学生服务体系。以人的需求为逻辑起点,慕课的教学资源将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组织,从而呈现出模块化甚至微模块化的特征。但在相近问题域内,不同的模块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统合,形成较大模块单元。真正以人为本的慕课是强调其服务者立场的,能否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学习者满意度的高低,将是评价慕课质量的主要标准。为此,除了教学内容的人本取向外,慕课资源的提供者将特别注重慕课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为此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通讯、互联工具将广泛成为慕课服务链条的终端,通过“人机一体化”来打破慕课学习的空间束缚。此外,未来慕课设计者还十分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愉悦,将对学习的时段、程序、方式以及学习终端界面等进行创新性设计,试图构建起绿色的、友好型的“人—机”关系,使得慕课学习不仅是一个获得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真正实现有效学习和快乐学习的融合。总之,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到学习过程的设计,再到核心技术的开发,慕课供给侧结构得到了优化,学习者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强化,服务质量也可以大大地提高。人本化作为未来慕课建构的基本原则,也正是当前乃至未来我国构建现代学生服务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多主体协同参与,建设立体化慕课体系
慕课学习将成为学习型社会中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慕课必然是一个庞大的立体化社会系统,这就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慕课建设。第一,高校。在未来慕课体系的建构中,高校作为终身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起开发慕课系统的重要责任,从研究型大学到地方应用型科技院校,再到高职高专院校,应依此成为学术型、技术型、技能型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提供者。高校慕课体系的主要受众是高校在校生及对系統性知识要求较高的学习者。在强化学生学业指导、探索自修学分制等教学改革过程中,慕课必将发挥重要作用。[14]第二,开放大学。在构筑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开放大学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其在线教育系统的开发中,慕课将逐渐作为其主要的课程与教学载体,开放大学亦成为慕课系统的重要开发者并接受政府的专项财政资助,其慕课受众将表现出更显著的社会化、大众化。第三,社会组织。未来慕课学习的需求高度多元化,慕课在未来面向高度的社会化,要充分发挥慕课的社会价值,就必须借助社会支持,既包括专业团体、行业协会等第三部门所提供的特定行业领域的专业性慕课资源,也包括以营利性慕课公司所提供的慕课资源,商业性的慕课开发更加强调客户导向,追求高品质、个性化、发展性,甚至开展“私人定制”式的慕课服务。第四,政府。政府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无疑发挥主导作用,慕课体系的建构自然也离不开政府,具体包括政府给予非营利性慕课平台的经费资助或补贴,鼓励开发更多更优秀的慕课资源;对营利性慕课平台、引进的国外慕课平台实施认证、评估、审查等,以此防止过度商业化对慕课公益价值的损害,以及避免具有意识形态倾向性的慕课资源可能带来的威胁。第五,通讯与相关科技公司。慕课本身即是现代科技与教育相融合的产物,未来慕课系统将更加依赖于科技支持,为此,通讯、遥感、物联、软件与程序开发等相关领域的部门将是参与未来慕课系统建构的重要支持性力量。多主体协同建设慕课体系,是实现慕课功能立体化、满足多元需要的必然要求。
(三)创设慕课学院,推动实现慕课价值最优化
未来社会的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特征将空前彰显,学习将真正成为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组织将成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未来的学习形态将大大突破当代学习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构,呈现出全纳性、弥散性特征。在此背景下,慕课会以自身特殊的优势而嵌入人们的学习生活之中,但慕课在未来将不再仅仅以某单门或少数几门课程的方式出现,而是更加凸显多元化课程基础上的系统性,乃至不同单元课程间的集成,甚至这种集成不再拘泥于某单一职业、技术、专业的范畴,而具有了学科的逻辑,随着集成化的进一步深入,直至出现跨学科的共处与融合。而这就要求在整个社会视域中推动慕课体系的结构变化,确切地说,单元化、系统化慕课课程的集成将催生“慕课学院”的创设。慕课学院既是实体高等教育机构的虚拟化,但又有着特殊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将国际上最好的课程聚集在一起,并能够以丰富、个性的课程组合来满足学习者的多样需求;它又不同于当前之慕课,因为它强调知识构成的系统化和有机性,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或技术结构的综合性,更加符合人的发展的内涵;同时,慕课学院将作为一个正式组织,备有专门的技术团队、课程专家和运营队伍,以及越来越完善的管理体系。就当前来看,这种慕课学院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资源层面看,都尚不具备产生的条件,但未来随着新科技手段尤其是现代教育传媒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学习的普遍热情以及社会多方力量的涉入,尤其是社会资本将充分认识到慕课学院的市场价值,从而投入慕课建设领域,而这将推动慕课学院的创设成为现实。慕课学院在未来将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之一,并与包括学校在内的体制内教育系统形成竞争与互补的关系,从而促使形成一个新的教育生态,到那时似乎可以说,慕课真正颠覆了传统的教育体系。
四、结语
尽管从根本上说慕课目前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是源于时代的局限性,但社会对慕课的需要是客观的,因而慕课仍需要根据客观条件来改变自身,以获得生存的空间,从而尽可能地去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从而实现其时代价值。但慕课又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建构其面向未来的价值,因为社会未来发展对慕课这种独特的学习或教育资源具有客观需求,为此它必须再度进行存在方式及功能的调适。从基于生存需要的初次转型到基于发展导向的二次转型,既反映了慕课与环境间的交互,也体现了慕课在建构未来新型社会中的重要价值。慕课核心价值的充分发挥要求建构起以多主体协同参与、以学习者为核心、强调服务质量的新慕课体系,甚至这种新的慕课体系将以慕课学院的形式出现。慕课正如身处其中的教育或社会,处在持续的建构之中。
参考文献:
[1]崔宏伟,程淑佳.对慕课热的冷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106-107.
[2]曹继军.“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6).
[3][13]约翰·巴格利,著.反思 MOOC 热潮[J].陈丽,等译.开放教育研究,2014(1):9-17.
[4]许涛.慕课背后的争议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15(7):22-27.
[5]Suen H K.Peer Assessment for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4,15(3),312-327.
[6]Lasser J B R B W .Harmonising Global Education:from Genghis Khan to Facebook[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2,13(4).
[7]Young J R.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may recommend some Coursera offerings for college credit[J].(2014-10-18).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http://chronicle.com/article/American-Council-on-Education/135750/.
[8]Noble D.Digital diploma mills:The auto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ronto:Between the Lines,2002:110.
[9]張麒,任友群,等.哈佛慕课深度谈——访哈佛大学副教务长包弼德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4(5):4-10.
[10]张继明.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慕课的批判性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3):66-71.
[11]慕课学分认证存在技术难点[EB/OL].[2017-06-17].http://edu.people.com.cn/n/2013/1128/c239203-23684933.html.
[12]尚俊杰.MOOC能够颠覆教育流程?[N].光明日报,2013-11-18(16).
[14]韩宏,等.慕课:大学自修学分制的新窗口[J].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6):57-64.
(责任编辑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