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翻译主体与翻译实例

2017-08-04 07:13费丹妮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1期
关键词:直译

费丹妮

摘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一些新锐的翻译学家发现在研究中发现了高潮,作为文学实践的一个研究者,对这个问题我提起了浓烈的兴趣。在之前的论文我谈到过一些问题关于翻译主体,在今天这篇论文中,我想通过一些翻译实例在对翻译主体进行一下重新的研究。发现在这些年来,一些主流的研究都一直纠缠在翻译的原则性的问题上,从没有再往深层次的进行研究。只关心一些标准和翻译和直译的问题上。我有些许不满。但是这些翻译学家提出的一些问题上,虽然有失偏颇,但一些学者还是有些许的心意。

关键词:同声传译;翻译主体;直译

为了达到实现中国翻译学观念的向现代化,国际化进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体这一基本的原则,但是,在目前我国翻译的领域内这确实是大多数从业人员忽略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一定要保持在不毁掉原文基础的情况下坚持以我国特色表达方式的这一基本的原则,全盘照搬这是在我们翻译过程必须杜绝的问题,因为中西方文化上存在太大的差异,特别是翻译常见的拉丁语之中这个问题出现的就更多了。因为其相态和结构存在本质上的差异。香港中文大学的老教授很早就提出过这一问题,作为翻译的新人,我们必须更加注意这个问题。在看翻译实践,形态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出现的问题也都大致相当,不用说我们中文,就连本质上基本一致的西方语言互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这种互译相当程度上就是一种符号的转换而已,既不用实现内容繁复的文化差异,也不用注意文化之间的影响,但因此我国得翻译起来就显得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紧去进步。一定要在翻译的过程中绝不能犯全面西化的问题,也不应该照搬西方的全部的理论体系。

一、翻译的主体性问题

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接收到原语信息时,很容易出现信息的遗忘与混乱。大体上,是因为我们忘记了主体性问题,这个问题在我们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应该把其视为文学翻译的过程中的中心性和主题性的问题,在接受外国理念的同时,也更要注意中国传统翻译的传统理论和文化性这两个基本的概念。更要注意文化特色。

奥古斯丁在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翻译,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这一创举开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传统的先河。20世纪初,由著名翻译学家索绪尔提出了重要的普通语言学理论,这一创举标志着现代语言翻译学的诞生,这一理论为当代翻译研究坐实了理论基础。尽管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其重要的理论方法,但是这些语言学家都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都以语言为中心却忽略了特色,这一弊端也带动了我国的一些翻译学家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语言的结构出发作为研究翻译的相识的问题。国际学者一般认为,西方语言学派开始对翻译进行”科学“研究的标志是美国著名学者尤金.奈达Eugene Nida于1947年发表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Bible Translation:An Analysis of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boriginal Languages)。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主要大体都集中于英美法等欧洲国家,翻译的泰斗代表人物有奈达、卡特福德(J.C.Catford)、纽马克(Peter Newmark)、哈蒂姆(Hatim)等。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并长期定居于美国,加入领导的美籍。作为这个重要翻译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翻译理论的贡献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的。文章大体上是从语言学的这一专业的角度,自1959年发表后这一重要的论文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并长期奉为该理论的翘楚。雅科布逊的论述最主要的有以下五个方面:(1)翻译主要分为三大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所谓语内翻译,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同一語言体系内去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所谓的常见的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在这一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就是翻译的主体性问题。一定要注意,常见的我国的学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是我国的特色文化,社会主义的一些东西。(2)对于词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翻译这一问题的。他的学派认为,在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过程中,最最重要的就是翻译期。(3)准确的翻译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信息的绝对的对称。翻译主要的问题是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言环境的相对对等信息。(4)所有语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都具有相同的表达能力。如果语言翻译过程中出现词汇不足这一重要的问题,可以使用借词、造词或释义等很多方法来对语言进行一种再处理的方法。(5)语法范畴是当代翻译中我们所面临的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这对于那些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问题,这个问题变得尤其复杂的多。

二、翻译的主要伦理性

译员对于源语的充分理解对于完成同传任务是至关重要的。译者需要收集、加工和转化以及整编来自于各种不同渠道、不同类别的零散信息。在心理学中,对于语言的消化与掌握是一个管理和分配储存知识以及搭建形成认知反射的过程。这种结果往往取决于在人脑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和最后结论的语言及文本构造的认知映像。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其伦理性和目的性和目的性,西方的动机说,人是处于一种目的去做一件事的,这才存在其道德伦理价值。功能翻译学派对其有着基本的问题的总结。任何的翻译都有着其基本的目的,翻译者只有在明确了其目的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个关键的一个任务。比如,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最关键的佛经的翻译浪潮,其动机就是非常的简单明确,他们的目的就是处于对佛经的总结,目的就是弘扬佛道,宣扬弃恶扬善,修身养性,普罗众生这也是最重要的目的。西方对圣经的翻译也是绝大多数出于这一目的。更贴切的例子就是严复的一些论著。他的目的就是开启民智,让国人开始思考国家生死存亡的动机。还有就是广大知识分子为了民主和科学进行翻译活动的。

三、结论

在国内外的翻译过程理论中,一定要注重与我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不可照搬国外的东西。另外,在我们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主体性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希望广大的译者既要对作者负责,也要对读者负责。妥善处理本国文化和外邦文化,达到翻译的和谐准确性和主体性有更好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2]马福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的译者主体性[J].北京: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

[3]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王大智.关于展开翻译伦理研究的思考[J].北京:外国与外语教学,2005.

猜你喜欢
直译
中国文学外译中“直译”表现形式的差异性及时代因素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中英文化间的成语互译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习语英译探析
再谈文学作品的可译性
浅谈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本土化
文化传真视角下中医隐喻的“直译”法初探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1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牵丝戏
我喜欢
杨柳依依
爱上《牛虻》
再赏南方风与月
走进母亲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