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云霄
摘 要 语文阅读是课外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很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巩固学生课内阅读的成果,扩大阅读领域,提高阅读能力,锻炼其思维,陶冶其品德。它是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外阅读如此重要,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与引导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我通过本文简谈之。
关键词 初中生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6-0085-01
语文教学,阅读占其半壁江山,阅读习惯的好坏,阅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语文学习的成效,影响到其学习能力的强弱,影响到“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为此,笔者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就培养初中生阅读习惯,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索。
一、激发阅读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一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虽苦尤乐,轻松、自主地学习,并在自主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只有当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法时,他才会学得轻松快乐。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使他们保持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依托能力,培养习惯
1.认读文本的能力。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把静态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动态的声音信息,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创造。他们要扫清认读障碍,借助工具书把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清楚,以便读通文章。在此基础上追求读得流利。接下来,要有感情的读。一篇文章,读者只有感悟了作者的情感,并倾注自我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来。学生在进行这种创造时,对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提高。
其次,要使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感知课文。现代阅读学认为,认识文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借助各种方式的朗读,可从多方面做出自己的判断。当学生在发表自我建议的同时,他的能力提升也达到了。
2.理解文本的能力。理解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我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养成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习惯。作家在文中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驱遣词语,以达到最理想的表达效果。作家还都有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在文中的语句总有它自己的特殊用意。所以要引导学生把这些语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品味。二是养成能较敏锐地感悟语言的习惯。语感能力是阅读文本必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3.鉴赏文本的能力。该能力体现在:一是欣賞文学,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能联系自己的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总要通过字里行间展示出来,阅读作品,不能静止地、孤立地阅读,而应把它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来阅读。二是注重培养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造了一个个文学形象,对于这些形象的评价,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三是培养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学作品的韵味,只有仔细咀嚼方可品味出其中的滋味。
4.批判文本的能力。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仅要吸收文本的精华,也要善于发现问题。要使学生明白:指出不足不是不尊重作者,而是与作者平等对话。创新首先需要质疑的精神,但这种怀疑不是无中生有,而要以事实为依据。
5.搜集信息的能力。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的过程则是不断吸收,不断内化的过程,搜集有效信息就是帮助内化。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图书馆、互联网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现代科技提供了有效的搜集工具。我们既要搜集与文本有关的信息,又要搜集与文本阅读有关资源。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