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管理思想浅析

2017-08-03 11:53王浩王建涛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管理思想主旨反思

王浩?王建涛

【摘 要】 《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学经典之一,位列“四书”之首,诚为我国古代儒生安身立命之根基。管理是人类主要的行为和社会践行,是一种基于主客的交互关系。本文以“修己”和“安民”为主线,副之以“三纲领”及“八条目”,对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张力”关系进行分析和梳理,进而从一种“问师于古”的角度来发明《大学》内在管理思想之精韵,以期与时代精神相契合。

【关键词】 《大学》;主旨;管理思想;反思

一、《大学》的核心主旨

《大学》或为“为政之学”指的是知书达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己安身,历练内外,铸就光辉伟岸之人格。其后总之以“三纲领”为其修行目标,以其“八条目”给出日常修习路径,终以“修身”为其理论基石和核心,进而来阐述其“为政以德”的管理之道。

作为逻辑和线索主体的核心。首先,按照一般的行文逻辑顺序而言,“修身”二字表面上是作为所谓“八条目”的一环,是承接上条“正心”,作为“诚意”、“正心”的出发点,而后又启转下条“齐家”而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落脚点。但是事实上,“修身”不仅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起承转合的逻辑关系,而是在“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基础上一直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1]同时由于后者也正包含着前者即“治国”是包含着“齐家”和“修身”的,所以一以贯之的“修身”道路注定着不平坦。

其次,作为行文的内在线索而言,所谓的“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是属于“修身”的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要领方法,也是所属为“明明德”之事。“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功能效用,也是所属为“亲民”之事。当“修身”完成了足够量的积累就会发生质变而开启“止于至善”的绝佳境界。

二、《大学》与管理的内在关联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二程认为其是“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2]”而朱熹则赞其为“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3]列四书之首。此书的总体构架便是“三纲领”和“八条目”,其宗旨就是“俢己”和“安民”。“修己”便是磨砺己心且延展德行,成就一己之通达,同时也是“安民”的条件和方法。而“安民”则是国家富强和社会安定,一方面是“修己”的对外延伸,另一方面说明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一致性。此书是为人进学的第一步,既能够完善自己的德性,也能济己之德性与万众,当然也是一种济己安邦的管理之道。

管理之道亦或说是管理哲学,是一个关于哲学与管理科学的交叉学科,同时也是哲学、管理学及实践的有机联合。科学管理学之父泰罗认为“科学管理本质是由一些概念性法则所构造而成,它是一种哲学,能够用于许多方面。”他并不认为“任何一种灵丹妙药可以解决工人或雇主的所有问题”、“科学管理包括者某些主要的普遍原则,是一种能以各种运用的哲学观。[4]”这样便将管理和哲学范畴亲密的结合为一体,成为了一种可以践行的能够指导日常生活、生产管理的普遍原则。故而我们便可将凝聚着古代管理之道的《大学》为己所用,把“三纲领”和“八条目”辩证、客观地运用于理论乃至实践活动中,将“修己”和“安民”视为其内在方法和路径,然后去粗取精来践行我们的管理之道。

1、《大学》的管理实践

起初,管理者要“克明峻德”。《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5]《康诰》中说 :“能够崇尚美德。”《大甲》说:“经常想念上天赋予的美德。”《帝典》说:“使大德能够明显。”这些都表明要使自己的美德得以发扬。《康诰》乃为《尚书》中的一篇,是周公封康叔时所作的告文,这篇告文便是康叔赴任之前,周公对他所作的训词。原文是“唯乃丕显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6] 此句中的“明德 ”就是尚德、敬德之意,所以对于管理集团的管理者而言,总的践行之路应先以德为先,以君王圣人的贤德作为自己修德的根据和借鉴,使管理者的德行像贤明的君王那般谨守明德。并且只有自己认识到德性的重要,才能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和谐相处,终而能使管理者、被管理者“明明德”,终贯彻落实“为政以德”的管理之道。以日本儒商涩泽荣一为例,他以日本实业之父著称,一生助人的他终身信奉一句话就是“見利思义”,只要有利就定要想到义。这恰是谨守明德的道理。

其次,管理者还要“革故鼎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镐》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7]商汤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刻在了盘子上,就是为了不断提醒自己要与日俱新,不断突破原有的旧的藩篱。那么如果说“明明德”还只是对于人性内在的光大伟岸品格的静态表达的话,那么“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则是以一种动态的角度要求管理者持续不断革新,并按要求时常进行深度的反省,然后不断地修正自我、锐意进取。这就不仅仅是表现在管理者对于其自身的要求,还表现在整个管理团队所制定的管理战略以及管理制度的实施、企业文化的彰显等方面的自我突破与创新。这样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就能够共同达到“新民”之境。

再次,管理者应该恪守“絮矩之道”。故而《大学》有“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8]此段所阐发的意思是:上位者敬老事长,那么百姓孝敬友悌之风就能盛行;上位者能体恤百姓,那么百姓自然不会背信弃义;不喜欢上级或下级的做法就不要强加给下级或上级;不喜欢别人的处事方式就不要以这样方式对待他人。这就体现了“絮矩之道”即管理者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作用。世道人心,上行必然下效。唯有以心换心,在道德层面上做好表率,多从被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充分照顾被管理者的合理利益,进而寻求双方共同的利益方向,争取做到互利互惠,那么管理者特别是领导阶层才能得到被管理者的拥护和爱戴。

2、《大学》中管理的前提和目标

在《大学》中,管理的前提就是“明辨本末始终”。《大学》这样说到:“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9]其主要大意是表达,首先我们在自己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做到明辨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体和末端,开始以及终结。这样才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而作为管理者,就更因该分清主客的区别,厘清本末的相互联系,做到“以人为本”。这样就能够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管理者的客体地位以及被管理者的主体地位,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彼此之间相处融洽。如《贞观政要》首篇论君道,开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10]唐太宗李世民正是通晓百姓君王之本末始终之关系,才能够成就其闻名后世的“贞观之治”。

在《大学》中,儒者所期待的或者说“修己”所能够达到的境界便是“止于至善”,这不仅是某个儒生更甚至是整个儒学界志士仁人的最为理想的人格和道德境界。我们将其投入到管理中来看,也正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能够达到的最为和谐的境况。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种状态也只有这种活泼泼的“极高明”的“中庸”能够给予妥帖的形容。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样一种状态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11]这里所要揭示的意思是绵蛮的黄鸟都知道它應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一只鸟儿吗?在这里“知其所止”就变成为达到“止于至善”这一高明境界的路径。所谓“知其所止”便是要求我们从自身出发,寻得适合自身价值的“善”的尺度。然后再将这种贴切于身的“善”的价值尺度付之于行动和实践,便能够进取到“止于至善”之境。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言,不仅在躯体,而且在精神和道德上做到“知其所止”,才能够彼此间留下足够的“善”地,从而互利互惠以共生。

三、《大学》管理思想的反思

马克思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首先,《大学》更侧重于对于客观及一些抽象词句的解释和发明,但还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世界的人出发,去理解人是实践的产物,是能动和受动相统一的存在物。另一方面,《大学》中,是用“为政以德”为主线,随之辅以“修己”和“安民”的管理思想贯穿其中,但这种著述方式终归是流行和着眼于道德主体的词句,乃至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流入伦理中心主义的漩涡。但从更加积极的意义上来说,一方面,《大学》一文孕育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用“三纲领”和“八条目”对那个时代混乱割据局面逐渐走向一统的潮流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进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和体系,是可以为之称赞的。另一方面,用管理的思想去解读传统“书经”中的《大学》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因为“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无法完整提供主体性发展的多重可能性。”[13]只有多元文化乃至不同学科间的动态交互,才能给予旧的经典以新的活力,才能够使文化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2][3][5][7][8][9][11] 朱熹.新编诸子集成: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胡隆旭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6.

[6]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57.

[10] 吴兢.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贞观政要[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3.

[1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19.

[13]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

【作者简介】

王 浩(1993-)男,汉族,山东济宁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王建涛(1993-)男,汉族,陕西安康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管理思想主旨反思
主旨大意题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浅谈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高校食堂经营管理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探究人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办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