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已经了形成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判断,并通过政治参与行为将其表现出来。
1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义
1.1 政治参与是大学生完成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路径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包括政治规范在内的各种社会规范和文化,使自己逐步适应社会生活,获得社会认可的过程。
首先,政治参与有助于大学生获得参与政治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政治参与进行政治实践,能够获得政治参与经验和政治辨别能力,为今后进入社会有效参与政治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可以通过政治参与了解政治体系运行的相关程序,培养参与政治活动的具体能力。其次,政治参与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國家兴亡,匹夫有责”,合法有效的政治参与,能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民主观念和法制意识的公民,完善政治参与人格,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民主和法律意识,增强政治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1.2 政治参与大学生参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
现代意义的政治不是少数人的政治,民主政治的突出表现就是广泛的政治参与。合格的公民要通过政治教育并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才能产生,因此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能够合法有效参与政治的公民。“完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只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1]”
1.3 大学生政治参与有助于防止公权滥用
“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力量”[2]。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但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又处在一个渐进过程中,对社会现实表现容易宽容,而这种宽容在宪政领域往往表现为对公权的有效制约,“宽容实际上是一种放弃,是有权力的人放弃把他认为合适的生活方式(如信仰、行动偏好等)强加给其他人”[3]。大学生参与政治,实际上是大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社会公权进行宽容。
1.4 大学生政治参与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和谐社会的民主政治,需要的既不是狂热的政治参与,也不是冷漠的政治参与,而是一有序且有效的参与。公民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偏好,有效化解群体矛盾,使社会的冲突不因政治关系紧张、矛盾积压而爆发,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序的政治参与,可让参与者通畅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共同参与政策的制定和监督。作为政治参与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参与政治过程会减少政治阻力,提高政治体系运行的稳定性。因此,引导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并通过他们将公众的政治诉求和政治愿望传递给政府,通过政府决策输出有效保持政治系统的稳定和谐。
2 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总体呈现良性态势,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存在着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将影响高校的内部稳定甚至可能进一步影响社会的和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政治参与认知模糊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输入,西方资产阶级的错误思潮也泥沙俱下,部分大学生因此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怀疑,未能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政治认知模糊,政治立场动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存在模糊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等问题混淆不清,不能客观地看待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社会发展存在悲观情绪,过分看重金钱,信奉金钱万能;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个别人甚至崇拜西方所谓的“全民民主”。
2.2 政治参与功利性严重
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参与建立在政治动员的背景下,表现为两极化现象极为严重,不管是狂热的主动参与还是消极的被动参与,其主要的发动者都是政治精英,参与者要么受政治精英热情鼓动,要么被政治精英席卷,大学生政治参与主要表现为服从型参与。改革开放后,由于政治动员弱化,大学生政治参与更多表现为信念型和功利型参与。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日趋理性务实,受利益驱动,加上就业压力增大,功利性型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参与政治的主要动力。
2.3 政治参与知行不统一
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在政治认知层面可以做出正确选择,但在行为上却往往背离认知,表现为知行不一。大学生普遍对“贪污腐败”反响强烈,但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学生却往往为了学业就业、评优入党等采取请客吃饭、拉票贿赂的办法达到自己的不端目的。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低层次的政治参与热情远高于高层次的政治参与。大学生热衷于参与时政要闻阅读、政治签名、发表政治评论,但对政治理论学习、投票选举、参与政治团体积极性不高。这种现象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有基本正确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但是缺乏真正的行为投入,甚至出现了与政治认知相反的行为。
2.4 政治参与无序化严重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已成为最受大学生热衷的政治参与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政治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政治言论,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带来大量有益的政治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主流价值所不认同的思想观念和错误言论。国外一些政治宗教组织借助互联网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从事非法活动。由于互联网的即时互动,网络信息往往难以控制,大学生可以随意浏览这些信息,因此,网络上的负面政治信息对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进而会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网上的政治参与行为无序化。endprint
2.5 政治参与主动性不强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无能力”影响政府决策,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有没有能力影响政府决策。我国大学生政治效能感偏低,影响了其实际的政治参与行为。一方面,由于我国政治决策民主化程度还不高,选举制度不完善,大学生对自身的政治参与行为能否影响政府决策信心不足,表现为政治参与不积极。另一方面,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大学生政治参与期望值偏高,理想化的政治教学与政治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主观体验。大学生由于对社会问题缺乏辩证思考能力,容易产生不满情绪,或消极参与意识。
3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也与高校的政治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有着紧密联系。要调动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
1、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大学生群体政治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必须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要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政治使命感,培养大学生关心国家政治,形成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探索政治知识,同时,要树立大德育意识,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学生社团等思想政治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责任感。
2、加强政治参与知识教育,丰富大学生参与知识积累。受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影响,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基本知识缺乏足够了解,政治参与效能感低,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知识的教育。从获取知识的课程渠道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政治参与知识的主干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相关教学内容偏少,学生很难从课程教学中获取完善的参与知识。所以,教学改革应进一步加大政治参与知识的比重,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3、培养学生政治鉴别能力,加强政治参与行为引导。受多元文化和西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效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容易导致大學生做出片面的政治判断,甚至产生过激的政治行为。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理性诉求,不断以正能量去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政治选择。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地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以时政要闻解读、政治理论探讨、创设情境体验等方法,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接受主流政治价值观教育,培养正确的政治是非观念。
3.2 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构建健康和谐的大学生政治参与环境
1、加强校园政治参与文化建设,构建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作为社会阶层中相对活跃的群体,大学生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与和谐。“大学生是一部分最敏感的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之所以叫做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们最有意识、最彻底、最准确地反映了和表现了整个社会的阶级利益的发展和政治派别的发展……社会上有哪些派别,大学生也必然而且不可避免地会有哪些派别。”[4]在校园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大力培养大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政治意识,实现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同,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培养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重要内容,加强政治思想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优化校园政治文化环境,构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学校环境对大学生有效参与政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加强大学生政治参与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通过校园各种媒介传播主流政治文化,让青年学生认可社会主流文化,促进大学生完成政治社会化。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政治文化,为大学生参与政治提供良好的现实环境。学校要通过引导学生组建政治社团、举办时政新闻解读和政治理论研讨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学习主流政治文化,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实现大学生政治上的知行统一。
3、改进高校组织管理方式,构建管理育人的良好氛围。高等学校的党团组织发展、学生干部选拔、评优评奖以及学校对团学组织的管理都能影响到学生的政治参与态度和行为。如果大学生在这些校园政治实践活动中能切实获得存在感,就能增强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兴趣。因此,大学的学生干部选拔、评奖评优、入党积极分子推荐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务均应切实践行民主,力戒形式主义,构建良好的管理文化氛围。
4、加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构建网络育人的良好氛围。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对传统的政治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互联网技术在给大学生提供新平台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了新的挑战。各种敌对势力借助论坛、聊天室、新闻跟帖等载体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攻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社会敏感问题煽动社会不满情绪,这些都给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带来了不良影响。高校要综合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要建设思想政治专题网站,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要通过组织一批有经验的网络评论员掌握网上舆情,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3.3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
当前,制约大学生有效政治参与的关键要素是体制机制问题,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则是提高公民的参与素质。如果政治体制不改革,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就无章可循、无根可据。因此,要实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进行法律规制。
1、加快政治参与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加快立法建设,严格执法,维护法律尊严,保证每个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有序进行。在建立和完善公民的参与机制、制约机制、议政机制的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的法治机制,使公民在行使参与、制约和议政权利时,既有法律依据,又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2、畅通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政治参与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范围和效度。高等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社团的监督管理,使其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应重视大学生的信访、举报等常规政治参与渠道建设,同时畅通网络参与渠道,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及时向政府传达青年学生的政治诉求。审慎借鉴西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公民参与机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政治参与机制。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夯实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义本质与市场经济手段的有机结合。民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及其实现程度,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条件。经济发展是政治参与的必要前提,完善的市场经济能确保公民的政治参与更加全面和深入。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效度,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切实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公民意识,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殷陆君:《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社1985年版,第4页。
[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4页。
[3]保罗.利科:宽容的销蚀和不宽容的抵制[J].第欧根尼,1999,(1).
[4]列宁:《马恩列斯论青年》,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6月北京第1版,第87页。
作者简介
李达军,男,四川资中人,硕士,研究员,现供职于内江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