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还记得孩子的童年吗?

2017-08-02 16:45钱明辉
教育界·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

钱明辉

【摘要】孩子对童年没有回忆的教育是残缺的,呼唤教育的本源回归,践行教育的人文使命,对今天的我们和孩子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立德树人上做文章非常重要。

【关键词】 本源回归;人文使命;立德树人

如果一个孩子在若干年后对他的童年经历没有回忆,我们可以说教育是残缺的。因为最纯洁最美好的时光如流水般过去,却没有被浇灌,成长也就成为生命的一个符号,只有名词,没有意义。今天的教育,当我们的成人用世俗的眼光甚至反道德的思维在进行时,它已经剥去了教育本质的东西,唯有用实际去代替理想。这样,人剩下的就只有生物本有的自然属性,离动物越来越近,离社会越来越远。呼唤教育的本源回归,践行教育的人文使命,对今天的我们和孩子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中学英语课本吗?李雷、韩梅梅一个个鲜活的名字,还有那一段段生活场景的对话,虽然是英语课本,但骨子里却流露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子,尊师、尊长、互助、互爱、友好、自信,一组组文化的名字就这样在课本的对话里反映了出来,今天回想,那不是我们教育的理想境界吗?那不是中国文化的生活载体吗?来看看今天,当我们被所谓信息化所包围时,外来文化看似在更新,看似在进步,但暴力、轻生、无助、失德等却让我们的孩子正逐渐远离中国,远离民族,教育让孩子不再是孩子,让信仰远离生活,让道德丧失良知。

造成这一切的恰是教育的价值取向的扭曲,更多依赖所谓的感性自由、释放空间,忽视本真的理性思考、提升自我。教育缺少的就是回到原点来看人。中国正面临教育改革的抉择时期,如果还是停留在功利的教育目的之上,那就不是一代人的悲哀,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十八”大将教育的改革点明确了,那就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载体。这里有两个关键,首先是立德树人,德本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之源,从孔子的仁、义、礼开始,世代中华子孙无不是在德行的修炼中,成人成己的,但就是这样的一种传统但正确的教育方式,却随着所谓开放文化的进入,被打上“封建文化”的烙印,在批判中在改造中,德随着物质的包围渐行渐远,失德、缺德、丧德成为社会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无德便无社会,无德便无伦理,整个民族的纲常可能也就因此而变得混乱不堪,更不用谈民族的凝聚力了。立德树人,就是坚持传统的文化思维,植入现代的教育方式,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人,成为道义、良知、自信、礼节的理性之人。其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辩证观是看清道路,摸清方向的基础,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共同理想是凝聚力形成的基础,是每个中国人拥有民族自信的基础,有了共同理想才有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在这里才能找到属于我们的血脉之根;改革创新是前行的方法与手段;荣辱观是民族文化的传承的现实呈现,能够真正为社会创设一个扬善弃恶的良好环境。当每一个人在教育中能够进行德的修行,形成辩证的思维,树立民族的意识,创新方法,那我们就可以称这样的教育为“传道”,传递做人、为人、处世之道,成就了人也就成就了事,民族的复兴之梦也就自然而成。

也许很多人觉得德的教育在教育本身践行的过程中是虚化的,因为这些只能渗透,并没有像语文、数学一样拥有评价的具体标准。我们现在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只会按部就班,依葫芦画瓢,缺乏主观能动性,从教师的教学到学生的学习,思维、意识结合得不是太紧密,导致拥有的是执行率,缺乏的是开发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德的教育与引导所做的就是停留在口号与形式上,缺乏实实在在的效果,这也就导致立德在人们的脑海里就是一种虚化的高调。其实,回过头来想想,要真正做好德的教育过程是不难的。坚持依托多样化课程、多元化教学、多向式评价,形成教育过程的“一条龙”服务,这样,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就会呈现。

首先,多样化课程。我们的课程建设的载体是什么?教材,教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中间枢纽作用,没有教材便没有课堂,教学的核心功能就会丢弃。因此,重视教材的开发,就应该像重视航行中的灯塔一样。当前我们的教材编写要么更多是从实用性出发,关注工具功能;要么是从人文出发,关注意象功能,这样导致教材离儿童越来越远,儿童对教材越来越怕,除了做题还是做题,没有亲切感;除了幻想还得空想,产生距离感。因此,教材当前成为阻碍儿童成长的主要障碍,成为课程推进的主要障碍。对于教材,我们应该从儿童的本真出发,关注阶段性;应该从现实的生活出发,关注可行性;从传统的文化出发,关注传承性。这样的三结合,让教材能够真正吸引儿童,让儿童与教材能产生“体肤之亲”。

其次,多元化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为人师者执行“传递”的过程,既是教也是引,既是帮更是助,让孩子在你的搀扶中经历人生的美好阶段。可是,当前的教学在所谓“效率”的鼓动下,让课堂变为流程,让教学变为“生产”,看知识获取率,看目标达成率,更看检测通过率,细化的分解让教学成为“流水线”,儿童的视角始终围绕知识的接受与更替在进行,缺乏对课堂本身、成长本身的思考。数字与语法、文字与修饰占据教学的全部,作为独立之人的个体还有说话的权利么?我们的教学是否问过我们的孩子,你喜欢吗?你还需要什么?你觉得怎样更好?没有,当家做主的意识在教师的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是所谓的开放课堂,更多是在预设中定型的,儿童成长的真实性被掩盖。因此,我们的课堂从人的角度出发,更应该拥有儿童的视角,拥有儿童的思维,拥有儿童的地位,让多元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中产生,那样孩子才有孩子的尊严,给了孩子尊严,才能还你一个本真。

再次,多向式评价。向是方向的意思,对人的评价,应从多方向开始,人是独立的,更是个性的,进而是发展的,运用到儿童身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只有多向看待儿童,儿童才能多向发展。唯分数论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因为它让人成为一种机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对人的评价更关注其适应性与发展性,本来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成为什么。因此作为学校教育,我们更应该带“有色”的眼镜去看待儿童,让儿童拥有“七彩色”。

总之,教育是让人从自然走向社会的桥梁,是人的精神实质属性回归的依靠。当我们慢慢老去的时候,脑海里还能够想起“池塘边的榕树上,有一只知了在深深叫個不停……”的童年梦境,那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
坚持“立德树人”的有效策略分析
夯实基本功,做立德树人的中职班主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求新求实求突破 考师考生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