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聪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信息的主要手段, 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阅读能力是诸多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准的重要尺度。因而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能够做到读书有趣、读书有法、读书有得、读课外书,那么他的语文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语文学习产生真正的需要。首先,教师可以营造阅读氛围,创设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导语的设计最好言简意赅,直奔主题,力求用最少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极其重要。如《鸿门宴》的导入,就可以直接运用谚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直接导入,实际上课中可以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在文本阅读中设置提问时,应可以降低提问的难度。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文本阅读中的问题设置,应该坚持“简单容易”的原则,教师可以在授课中设置难度系数较低的问题,好让学生“能够听得明白,找得容易”,一步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
再次,可以搜集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聆听和观赏中走进文本情境。多媒体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视、听觉感官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于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中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文本阅读方法的指导。常用的文本阅读方法有泛读、精读、朗读还原法、赏析法、比较阅读法等。
以泛读为例,泛读是指粗略大致的浏览、翻阅,目的是能正确流畅地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让学生了解作者情况,阅读文章的标题和提示,快速粗略地浏览等。泛读可以取得的效果有:通读后能对文章产生初步的印象或感受;可以正确判断文章的文体,并说明判断的根据;可以探究文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路。
学习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我们可以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比如“老瞎子”回来后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精华,那就是一种信念让人生之弦绷紧,让生命充满动力,而没有了这些,生命就枯瘦无力。
三、重视个体阅读体验
阅读作为一种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活动,从本质上说,是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即文本的再创造。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要通过诵读、思考,要有所得,也就是收获知识、懂得道理等。阅读中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领悟是提高阅读能力很好的方法。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是对阅读能力的检验。在阅读中记录心得,可以在书上标注,可以划线,可以写批语,心得记录的形式是开放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记录心得。在学生阅读、写下心得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让他们积极发表独立的见解。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引下,文本的内涵就可以渗透心房,产生心灵的共鸣,逐步完成认识、发现、建构自我的过程,阅读能力随之得以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发挥每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受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读有所得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与阅读对象直接的感性接触中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个体的感性体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获得了阅读成功的体验,反过来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有效利用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加强名著阅读,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给予适当指导,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从而推动课外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采取拟定读书计划和举办读书活动并举的方法。以笔者实践为例,在高一上半学期可以推荐《论语》《大卫·科波菲尔》作为学生阅读书目,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举办《论语》读书心得评比,在总结课上让学生分类展示。课外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名著篇幅比较长,与学生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再加上学生的空闲时间有限,坚持读完名著是有困难的。所以,教师可以多通过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引导主动阅读。
总之,在高中語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结合课文精选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制定阅读策略,延伸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一中(2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