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银会
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曾坦言,千篇一律的模式化作文和空洞无物的表达,足以展现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浮躁”,作文离学生真实生活也越来越远。缺少“真”作文,不能不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隐痛”。但痛也好,苦也罢,教师应先学生一步反思一番,要想彻底抛弃“矫情造作”与“泛泛而谈”,恐怕作文教学仍要回归生活这根主轴,从教材文本启发学生思维灵感,在现实生活中洞察真实,于细微处描述真情实感,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心声的“代言”。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摸索出教学生写“真”作文的“三部曲”,具体方法如下。
一、提炼技法,揣摩表达艺术
教材的示范效应不可小觑,它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归纳教材中语言表达、修辞手法、思维情感等方面的技巧,让他们在触类旁通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奇思妙想。学生提炼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不断开阔认知视野和丰富认知感悟的过程。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参考胡适先生所写的母亲严厉教育等7件大事,从表达的语言技巧上归纳其写作的思维方法,比如语言表述上做到明白晓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技巧運用上,注重因果连环,使之形成有机连贯的整体;正面侧面相结合,让文章有立体感;用典型细节来证明,使文章真实感人。这些技法提炼,一方面,能让学生有了总结概括的机会,帮助他们梳理写作思维;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有更多借鉴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深化感知体验。
关注写作表现手法,从借代、比喻等修辞角度描述内容,让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在有意参照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从而使作文内容丰富多彩。关注教材中艺术性手法运用的特征,引导学生根据写作内容多学习借鉴,在实践中增强感悟体验。
二、洞察世间,还原生活本真
生活犹如百科全书,可谓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从小草、花朵、露水、小溪等自然景观中找内容,定会使得世间一切变得更加真实,更有价值和意义。从生活中帮助学生捕捉其中的认知感悟,能让他们在洞察的过程中掌握更多丰富的内涵。洞察世间过程,也是学生感悟生活的过程。
如有位考生写了篇《左手粪叉,右手笔杆》,其体现出的浓浓农家生活与感思就如同题目一样朴实、真实。作者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爷爷的:“每天早晨,爷爷便背一竹篓,操一粪叉,游走于村头巷尾,捡拾牲畜秽物。晨归后,奶奶摆好了早饭,小米粥、馒头、青椒、拍黄瓜!呼噜呼噜喝完汤,顺便踢走死缠脚下的巴儿狗……”怎么样?农家的生活跃然纸上,全凭作者的眼观、耳听。再看看爷爷写字:“当淳朴的邻人拿到字后,喜悦之情全溢于脸上,总想夸一夸这字儿——就像汪曾祺笔下的乡亲们一样:‘这字儿好,真黑!”写出了农家人不识字,但注重从他处夸奖别人,让我们对爷爷更是敬爱有加。这样的洞察,让我们领略了农家平常而坦然的生活,更感受到了“主人公(爷爷)追求的粪叉和笔杆共存的境界,是一种平淡而知足的智慧。”
这就是生活,存在于我们当中,只不过有时被我们忽视了。其实,生活中的美好需要我们慢慢欣赏,从所见、所闻、所听中筛选真实的语料,让学生跳出依赖书本找素材的格局,让他们能够真正用心融进生活。
三、关注细微,升华真情实感
窥见一斑,告诉我们透过小处能发现大世界;一叶知秋,告诉我们时令季节变化。这些细微处往往是发现者动容生情的有效载体。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细节描述,让他们主动挖掘其中感人的景象,捕捉敏锐感知,使作文“锦上添花”和“与众不同”。从细微处修补文章,让其中的亮点更亮,就能使作文更有真情实感。
如在2016年高考中,江苏省有位考生写了题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文章,一看题目就有一股诗情画意,给人无限的遐想,也就自然贴近了“创新”的本意。该作者在开篇以“留白”为切入点,从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再到《清明上河图》中一千多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无不体现了细微之处在人世间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折射出“物喜物悲”的深刻含义。同样,让人在秋日中既有“天凉好个秋”的感慨,又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触动。这就是细节,倘若离开了细节描述,便会“索然无味”。
教师指导学生关注细微之处,让学生揣摩细节的景象,能使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作文更加细腻和丰满。教师引导学生注重文章中触景生情处,让他们透过这些细微处找出相关的亮点,让他们在反复打磨和精雕中使文章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这样的真情实感便会自然流出,更能打动读者。
如上所述,引导学生将作文当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友和诤友,不仅能照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美丽形象,更能使学生跳出“呻吟不知痛”的“矫情”与“造作”。回归生活,从教材文本中摘录信息,从生活中发现不一样,从细微处挖掘至深情感,定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如泉水一般源源不断、清澈甘甜。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2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