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三网融合媒介工程的开展与实施,掀开我国媒体融合时代的序幕。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给传媒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给传媒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传媒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主要分析在媒体融合中,地方院校广播电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此提升学生的广播电视专业技能,适应未来的媒介要求。
【关键词】媒介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技能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衡水学院教改课题,课题编号为jg20140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5-0033-01
媒介融合, 它是指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类别媒体之间原本泾谓分明的介质壁垒被逐渐打破,而体现出来的是多元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多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而且对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此情况下,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媒介融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对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实践环节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尤为重要。地方高校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实践性,注重学生广电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
(一)构建递进式的教学体系
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呈现阶梯递进式的课程设置体系。如,一年级学生对广播电视学专业涉及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广播电视概论和新闻学概论等课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本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奠定坚实的政治和新闻理论知识根底;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本专业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初步掌握了一些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现代传播技术的基本技能。因此,需要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电视摄像等专业必修课,并开始从理论学习走向初步实战,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广播电视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技术基础和理论基础;在经过两年的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后,三年级的学生开设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广播新闻采编实务、电视栏目策划等专业必修课,使学生能够得到采、写、编、评、摄制等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在四年级开设了毕业论文、毕业作品和第七学期的专业实习。
(二)把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作为根本目标
根据广播电视学专业特点,除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外,还重视培养学生的“新闻洞察力”、“新闻策划力”、“社会调查力”、“沟通对话能力”等职业岗位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适应业界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和质量需求,积极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一)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
广播电视学专业的骨干专业课程均应不同程度减少课堂教学的时数,如电视新闻采访与拍摄、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非线性编辑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在注重学生日常教学分项训练的同时,应加强学生的专业综合性训练。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突出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外运用采访理论知识,留心校园内外的新闻事件,上课之前进行口头新闻发布,师生共同对其新闻价值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向媒体投稿。
与此同时,在进行授课的时候,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案例讨论分析性教学和模拟情景式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模拟新闻一线,达到学以致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邀请业界、学界人士进课堂
学校聘请媒体单位相关管理和业务人员(如资深记者、资深编辑等)到学校任课,邀请学界知名学者、教授,为师生举办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专题讲座,传授业务经验,介绍业界动态,将媒体的企业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加强师生对行业动态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较早的对传媒管理制度及职业道德等内容有完整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强化专业意识。
此外,应该鼓励青年专业教师到媒体一线锻炼,加强自身的媒体从业经验,这对青年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大有裨益。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拓展学生专业实践平台
一是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资源。学校的广播电台、校报等媒体资源应成为学生专业实践的最好平台。二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专业岗位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检验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是提高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的使用率,同时,要加大实验室资金的投入,引进先进仪器设备,建设一流的实验平台,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媒介融合的逐步深入意味着传媒领域的重大变革,也为广播电视学专业教育提出全新的课题。广播电视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代要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与业界接轨并具前瞻视野,积极探索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薇微.全媒體时代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青年记者,2013(08)
[2]刘晶晶.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创新[J].新闻战线,2014(07)
作者简介:
许莹莹,女,汉族,河北衡水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