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弟 金群力 蔡为明
(1.平湖市食用菌研究所,浙江 平湖314213;2.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浙江 杭州 310021)
浙北羊肚菌大棚地栽成功的技术经验
朱元弟1金群力2蔡为明2
(1.平湖市食用菌研究所,浙江 平湖314213;2.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浙江 杭州 310021)
根据大量实践经验,总结浙北地区大棚地栽羊肚菌技术。内容涉及羊肚菌栽培菌种的制作,种植季节及场地的设定,播种方法,营养包的制作与放置技术的注意点,菌霜的控制与管理,出菇期间的管理,以及采收与销售等多个环节及技术。
羊肚菌;浙北;大棚;地栽;营养包;菌霜
羊肚菌味道鲜美,是世界著名的珍稀食用菌,在我国已实现量产,出口西欧诸国。羊肚菌营养丰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性平、味甘,具有益肠胃、消化助食、化痰理气、补肾、壮阳、补脑、提神之功效,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痰多气短、头晕失眠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我国民间有“年年吃羊肚、八十照样满山走”的说辞。
平湖市食用菌研究所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合作,于2016年引进、自备羊肚菌菌株5个,在4.5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钢管大棚内进行培养料配方、播种方法等计30多个处理的种植对比试验,冬季试生产7个批次,其中一个批次为浙江、上海等周边区域内最早采收,且亩产达到186千克。现将大棚地栽羊肚菌的技术经验简要总结如下。
羊肚菌的母种与原种按常规方法制作。栽培种制作采用对折径为15×33(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料550~600克,培养料配方为:木屑50%、砻糠25%、小麦20%、石膏1%、石灰1%、腐殖土3%,料湿度为60%。木屑与砻糠在播种前半个月拌湿堆制发酵,小麦在拌料前一天用0.5%石灰水浸泡。拌料时料/水比为1/1.3,装袋时用手握紧培养料,指缝间有一两滴水滴下为宜。装好袋的料包及时在100 ℃下灭菌8小时。灭菌结束冷却后进行接种,一瓶原种接种40袋左右,接种后置于22~25 ℃温度下培养。正常情况下,培养一周后菌袋肩部开始出现浅褐色菌核,20天左右菌丝长满培养袋,菌包内的菌核会越来越多,发菌期一般为20~25天。
图1 羊肚菌出菇
羊肚菌出菇(图1)的最适宜温度为10~15℃,浙北地区适宜出菇时间为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及翌年的2月中旬至3月底。按照播种后40~60天出菇推算,播种的时间为10月中旬及12月中旬。
羊肚菌的种植场地选择在地势高燥、交通方便、排水畅通的地块。因地制宜利用空闲的蔬菜钢架大棚,轮作种植羊肚菌,是取得羊肚高产高效的关键(图2)。根据本地气温特点,出菇期间大棚上面覆盖单层或双层遮阳网。
图2 浙北羊肚菌大棚栽培
场地整理:先在栽培大棚四周开好直通河道的排水沟,防止雨后积水渗入菇床影响羊肚菌菌丝生长,低畦地块一定要抬高地床。随后整地作畦,翻松、拉平畦上的泥土。6米宽的大棚,设4条出菇床,8米宽的大棚,设5条出菇床,菇床宽度90~100厘米,长度依田块而定。畦床距50厘米,作为操作通道。栽培场地要洁净,无污染物。
我们进行过沟播、层播、混播等多种播种方式试验,结果以沟播效果较好。播种前,一定要充分翻松栽培床的泥土,可利用农用翻耕机作业,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播种前一天菇床开3~4条纵沟,按照每亩400包的播种量均匀分摊。播种时将菌种掰成小核桃大小,块状的菌种菌丝生长快,撒入菇床的条沟内,捣碎上面的泥土然后拉平。种植过蔬菜的大棚,棚内的泥土肥沃、疏松、持(吸)水性好,更适宜羊肚菌菌丝的生长。播种结束后喷重水一次,使土壤的含水量达60%左右,用手捏土粒,土粒变扁但不破碎,也不粘手为适宜。最后在泥土上面覆盖黑膜,遮光保湿,以利羊肚菌菌丝生长。
羊肚菌菌种播种后,发菌到一定阶段必须放置营养包,菌丝长满营养包,营养经补充再往泥土生长,菌丝生长时间延长,气温适宜才能转入生殖生长。营养包的制作与栽培种基本相同,配方可采用:A.木屑70%、麸皮25%、石膏1%、石灰1%、腐殖土3%;B.木屑60%、砻糠25%、小麦10%、石膏1%、石灰1%、腐殖土3%。采用对折径为12×30(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装培养料350~400克。装袋后100 ℃下灭菌8小时。每亩放营养包1 500袋,按照栽培羊肚菌的大棚面积测算所需数量。
羊肚菌播种后20天左右,菌丝在泥土中生长由浓转淡时,立即放置营养包。6米宽大棚4条菇床,每条摆放营养包2排,每包间距40~50厘米,摆放时将贴紧土层的一侧打几个小洞。根据我们的经验,营养包不能放得过深,贴在泥土表面放置的出菇反而最多。
羊肚菌菌丝长入菇床土层,在泥土内充分生长,再经过营养包养分的供给,在菇床上会形成大量的白色粉状物,俗称“菌霜”,这是羊肚菌栽培中的特殊现象。形成菌霜的多少,与羊肚菌菌株、外界气温、泥土干湿度、通风与光照条件等有关,菌霜的多少不影响栽培产量。温度适宜、土层湿度偏高、通风条件差等情况下,产生菌霜量多。
为促进羊肚菌菌丝在土层中生长,在播种前我们分别将6种营养料混入泥土,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发现,混入发酵牛粪的处理组有一定的增产效果。羊肚菌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需要温差与湿度差的刺激。其子实体形成的适宜温度为5~18 ℃,生长的极限温度为零下2 ℃与28℃。在适宜环境下,从播种到菌丝产生大量菌霜约为40天,采取喷水与通风相结合进行除霜,转入出菇阶段,一般一周后形成子实体原基。冬季采用双膜套棚等措施增温,可提前出菇。
羊肚菌在出菇阶段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气温适宜时,子实体从露出亮白点到原基形成需3~5天。原基形成后,相对空气湿度要在85%以上,并保持小环境稳定,不直接喷水,使原基正常转化为幼菇。气温偏低情况下,羊肚菌生长缓慢,从原基形成到菇成熟需要10天以上,但菇体质量较好;在高温时,菇形变小,网状的菇体薄,商品价值降低。利用大棚种植羊肚菌,需根据外界气温的变化,通过在大棚膜上覆盖不同的遮阳物和采取不同的通风方式来调节温度。
不同成熟度的菇体,其品质、口感会有差异,要根据菇的成熟程度及市场需求采收,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其商品价值。网状的菇体色泽从淡转深时,必须及时采收。羊肚菌的销售以干品为主,规模生产基地,必须配备专用烘干机,采摘后及时烘干。鲜菇用小包装方式包装后鲜销,效益较好。定量小包装,每盒250克,包装后及时放入0~2 ℃的保鲜冷库进行冷藏保鲜,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其新鲜度。
祁连山保护区设立大型真菌保育区及“一馆五库”
日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联合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大型真菌保育区。此举对祁连山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及整个祁连山的生态功能修复、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据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主任魏生龙介绍,菌物(大型真菌)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是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成员,对生态平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差异显著的水热条件、多样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蕴育了众多大型真菌。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近年在该区域采集大型真菌标本8 000余份,鉴定出146种,其中甘肃省新记录种15种,珍稀可驯化利用食用菌8种。2016年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带领国内多名菌物学家对祁连山大型真菌资源状况进行调研后,提出将祁连山大型真菌资源研究纳入国家整体研究计划,并建立祁连山“大型真菌一区、一馆、五库”的建议。
根据4个单位签署的科研合作协议,未来3至5年,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设置大型真菌保育区一个,内架设智能化全自动气象观测记录仪远程监控系统,收集气象信息、生物信息,用生物丰富度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建设祁连山大型真菌标本馆,用于收集、保存和展示祁连山大型真菌资源;设立甘肃省食用菌菌种库、祁连山大型真菌DNA库、祁连山大型真菌活体组织库、祁连山大型真菌信息库、祁连山食药用菌有效成分库。(文/齐兴福)
(摘编自2017.5.9央视网http://news.cctv.com/2017/05/09/VIDEyCcoPY3jijJqXMcMfH3U170509.shtml)
S646
码:B
:2095-0934(2017)04-2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