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雅利 李竹月 鄂晶晶 周伟硕 辛树权
(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一个野生油蘑菌株的培养基配方研究
汤雅利 李竹月 鄂晶晶 周伟硕 辛树权*
(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对吉林长岭地区采集的一个野生油蘑标本进行组织分离,比较其试管菌种在不同配方的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情况。结果表明,PDA+玉米粉配方的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为最适合油蘑菌丝生长的培养基。
油蘑;组织分离;培养基配方; 菌丝生长
油蘑(Agaricus campestris)属于伞菌目、白蘑科、口蘑属,其颜色外棕内黄,因菌盖表面附有油膜而得名。油蘑口感滑嫩,香气浓郁,风味独特,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野生油蘑发生于秋季室外温度18~5 ℃左右,5~10年生的杨树林下,喜砂质土壤。由于长期过度采摘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许多地区的野生油蘑资源日渐减少。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野生油蘑资源,实现野生油蘑的人工栽培是现阶段待解决的问题。
人工驯化和母种分离是食用菌栽培生产的前提[1~6]。现今我国对野生油蘑的驯化研究较少,本文为组织分离野生油蘑菌种,并采用不同培养基配方进行培养驯化的结果。
母种固体培养基设5个配方,不加琼脂即为相应的液体培养基。
A. 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自来水1 000 mL,pH自然。马铃薯去皮切成1 cm小块,称取200 g煮至八分熟,4层纱布过滤取滤液,先后加入葡萄糖和琼脂,加热至完全溶解后,加水定容至1 000 mL,备用。
B. 麸皮浸出液培养基。麸皮50 g+1 000 mL水煮沸30分钟4层纱布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20 g琼脂,待琼脂溶解后定容至1 000 mL备用。
C. 玉米粉培养基。玉米粉200~300 g,琼脂20 g,蒸馏水1 000 mL。将玉米粉加入蒸馏水中,搅匀,文火煮沸1 h,4层纱布过滤,加琼脂后加热溶解,补足水量至1 000 mL,备用。
D. PDA+玉米粉培养基。将以上A和C培养基按1︰1配比混合,备用。
E. PDA+麦麸汁浸出液培养基。将以上A和B培养基按1︰1配比混合,备用。
1.2 仪器设备
目前,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方式最多的是电子版报纸、开设官方微信、运用二维码等。这些仅仅是将二者进行了简单的叠加,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没有将媒介资源、生产要素进行有机的整合。这种简单、表面上的叠加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效用,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机制。
超净工作台,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炉,酒精灯,接菌钩,解剖刀等。
1.3 试验方法
(1)菌种分离。野生油蘑采集自吉林省长岭县三十号乡五撮村。将前1天采集的油蘑置于超净化台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表面消毒,于紫外线灯下照射20 min后,进行分离操作。于菌盖与菌柄接触处,用解剖刀和镊子夹取绿豆粒大小组织块,分别接种于集中PDA加富培养基中,在25 ℃下黑暗培养,每天观察菌丝萌发情况。
(2)固体斜面培养基培养。培养基用1.8×20(cm)的玻璃试管分装,装液高度为试管长度的2/5,经高压灭菌锅灭菌30 min后摆斜面。斜面长度为试管长度的3/4。挑取分离得到的试管菌种约绿豆大小接种于5种固体斜面培养基表面。每配方5个重复。
(3)液体培养基培养。将配好的液体培养基分装于50 mL小三角瓶,每瓶20 mL,经高压灭菌,冷却后接入活化的斜面培养基的菌丝块。每配方5个重复。
(3)测定方法。用直尺直接测量斜面上菌丝生长长度。液体培养基中通过采用真空泵和抽滤瓶抽滤菌丝发酵培养物,用蒸馏水冲洗多次后收集湿菌丝,置于60 ℃电热鼓风干燥箱中烘干至恒重后称重,得菌丝体生物量干重。
(4)数据处理。用Excel2003数据处理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
2.1 菌种的分离情况
菌盖与菌柄交接处为组织分离最易成活且生长速度最快部位[7]。本实验共分离15个油蘑组织块接种于PDA加富培养基中,结果成活5个,污染8个,未萌发2个,成活率为33.3%。萌发的菌丝洁白、浓密,气生菌丝数量中等。污染和未萌发可能是因操作过程灭菌不彻底等原因造成,如菇表面消毒不彻底,接种工具等消毒不干净或过热等。
2.2 菌丝在斜面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接种后第4天开始,每隔3天观察测量1次菌丝生长面的长度(表1),计算菌丝日均长速。结果为,配方D(玉米粉+PDA培养基)菌丝粗壮、浓密,虽前期发菌慢,但日均长速快,达0.72 cm,为理想配方;配方A(PDA培养基)菌丝长速居次,前期发菌快,但菌丝稀疏;配方B(麸皮浸出液培养基)和配方C(玉米粉培养基)菌丝生长较慢且浓密度不高;配方E(PDA+麸皮培养基)菌丝浓密,但菌丝生长过慢,并呈波纹状,气生菌丝旺盛,不是理想配方(表1)。
表1 菌丝在斜面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2.3 菌丝在液体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在接种量一致的情况下,菌丝的产量代表了菌丝对不同液体培养基的适应能力。实验结果显示,油蘑菌在5种液体培养基中均可生长,其中,以配方D(PDA+玉米粉)产生的菌丝量最大,湿重和干重分别为1.5 g和0.360 g,是对照的3.9倍和1.9倍。其次为配方C,是对照的2.9倍和1.6倍。以下依次为配方E和配方B(表2)。
表2 菌丝在液体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实验中含有玉米粉的培养基菌丝量较多,这与玉米粉含糖量高,增加了培养基中的碳源含量密不可分。说明油蘑菌丝生长对碳源的需求量大,这是选择油蘑菌栽培配方的重要依据。
实验表明,油蘑菌丝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其中以玉米粉+PDA配方的培养基菌丝生长较好;而PDA+麸皮配方较差,后期菌丝基本不生长。本实验表明油蘑培养基与松茸等一样需要碳源的加富[9]。
液体培养还显示,玉米粉+PDA配方液体培养基油蘑的菌丝生长量最大,菌球均匀、菌丝粗壮,经7天培养达到最佳状态,菌球充满培养基。
综上得出,PDA+玉米粉培养基配方为本实验中的油蘑菌丝培养最佳配方。
[1] 邓百万, 陈文强. 美味牛肝菌母种培养基的筛选[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3(3): 396-399.
[2] 宫志远, 于淑芳, 曲玲. 阿魏侧耳菌丝生长对碳、氮营养需求的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3(4): 418-421.
[3] 胡欣, 姚方杰, 张友民. 珊瑚猴头母种培育条件对菌株生长发育影响研究[J]. 食药用菌, 2016, 24(3): 170-172.
[4] 田景花, 李明, 王俊玲, 等. 杏鲍菇菌种培养基配方筛选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7(2): 25-28 .
[5] 杨民和, 杨新美, 陈立国. 松茸的营养生理及培养基的筛选[J]. 菌物系统, 2000, 19(1): 272-277.
[6] 陈友, 胡佳娟, 陈勇敢. 海南尖峰岭野生灵芝培养基配方筛选[J]. 食药用菌, 2013, 21(3): 176-179.
[7] 高小朋, 贺晓龙, 任桂梅, 等. 茶树菇组织分离母种及培养基的筛选[J]. 北方园艺, 2011(10): 148-151.
[8] 荆瑞勇, 王丽艳, 毛玉梅. 黑木耳液体培养基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J]. 食用菌, 2008(6): 13-14.
[9] 曹张军, 张兴群, 吕小鹰, 等. 一个适合松茸菌丝生长的加富培养基[J]. 食用菌学报, 2007, 14(3): 41-43.
第十一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2017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暨第四届中国食用菌博览会在太原召开
2017年6月23日,由中国菌物学会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大学、易菇网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2017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暨第四届中国食用菌博览会在山西太原召开。
本次会议有来自全国200多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400余名代表参加。大会共进行了63场主题报告,内容包括食用菌基础科学及生物技术、食用菌遗传与育种、食用菌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控等。期间,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设置药用真菌与开发研讨会、珍稀食用菌发展研讨会和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多项活动。
同期举行的“2017 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暨第四届中国食用菌博览会”,有50余家食用菌企业带来了数百种食用菌原辅材料、机械设备、消杀药品及数千种食用菌初级和精深加工产品。
6月25日,与会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前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的山西宇昊蘑菇种植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访问。该公司是一家煤炭企业转型的现代农业企业,成立于2012年。占地1 000亩,总投资5.5亿元,日产双孢蘑菇30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大城市,2015年被山西省授予“省级龙头企业”荣誉称号。
(资料由《易菇网》提供)
S646
码:A
:2095-0934(2017)04-246-03
2016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汤亚莉(1995—),女,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用菌栽培专业学生。E-mail:1829312301@qq.com
*通讯作者:辛树权(1970—),男,高级实验师,从事食用菌栽培与微生物学教学与研究。E-mail:2531549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