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原
(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8)
福州地区夏栽秀珍菇的适宜菌株筛选
林 原
(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8)
根据福州地区的夏季气温特点,对10个秀珍菇菌株进行栽培出菇试验,筛选出适宜该地区夏季栽培的优良菌株P626,其前三潮产量较高,平均每袋达278.15 克,生物学效率61.81%,与其他试验菌株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
福州;夏栽;秀珍菇;菌株筛选
秀珍菇又名小平菇,外观与平菇没有差异,但纤维程度较低,子实体口感较其他侧耳品种脆嫩、爽滑,清香浓郁[1]。秀珍菇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其蛋白质含量高于蘑菇、香菇、草菇等,有“菇中极品”之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商品菇以菌盖直径3~5 cm为采收标准,成品菇单生为主,菌柄长度不同品种间略有差异。
在分类地位上,张金霞将加拿大秀珍菇与我国台湾秀珍菇共同进行形态和DNA鉴定,证明二者完全相同,学名为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3]。王波也认为秀珍菇在分类学上属于肺形侧耳,只是肺形侧耳的一个菌株名称[4]。
福州是最早引进秀珍菇的地区之一,1998年罗源县某公司从台湾引种栽培秀珍菇成功后,即在当地大规模栽培,效益显著。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罗源县及福州其他县区秀珍菇栽培规模每年稳定在1亿袋以上,主要以夏菇为主。秀珍菇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制包、接种、采收、包装等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生产成本较高。由于秋冬季食用菌大量上市,销售价格不理想,秀珍菇冬菇栽培逐年减少。鉴于秀珍菇栽培以夏栽为主的情况,本站于2016年开始收集秀珍菇主要品种,参考2016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筛选地方优良品种的经验与模式[5],在本地区开展夏季适应性栽培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宜于本地区夏季栽培的秀珍菇品种。
1.1 菌株与来源
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与食用菌公司收集引进的秀珍菇主要品种列于表1。
表1 引进菌株名称及来源
1.2 试验方法
(1)培养基配方。母种培养基采用PDA配方: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水1 000mL,pH自然。原种培养基配方:杂木屑50%、棉籽壳40%、麸皮10%,辅料石灰和轻质碳酸钙各按总量的2%、1%添加,调节含水量至62%。栽培料配方:杂木屑50%、棉籽壳30%、麸皮20%,辅料石灰、轻质碳酸钙、红糖各按总量的1%添加,pH自然,调节含水量至65%。
(2)试验方法。福州地区夏季秀珍菇栽培主要时间节点:制包接种为2~3月份,发菌培养在3~4月份,出菇在5~9月份。夏栽秀珍菇筛选试验方法如下。
秀珍菇原种满袋后,即安排制备栽培袋。采用规格为17×33×0.005(cm)的高压聚乙烯塑料袋,每袋配置干料450~500 g。计算出总培养料用量,木屑、棉籽壳提前一周预湿,中间翻堆2次。制包当日添加麸皮,并调节含水量至63%~65%。采用机械打包、手工套环加塞,常压灭菌10 h以上。第一日灭菌;第二日退炉、冷却,房间气雾消毒;第三日接种。
培养房配置空调,23~25 ℃避光培养、发菌,空气湿度控制在70%以下。接种后第3天开始,每隔2天检查菌包发菌情况,有污染包及时清理。秀珍菇需氧量大,每天要通风换气2次,一般早晚各半小时。30~40天满袋,此时菌丝洁白、浓密。满袋后菌丝继续培养1~2周完成后熟,袋口边缘处出现菌丝扭结,形成米粒状原基,此时即可安排开袋出菇。将菌包移至出菇房,袋口平放,墙式出菇。去除套环、棉塞,用小刀割袋出菇。袋口割至与料面齐平位置。出菇料面发现老菌块、霉变菌块等,要先耙去,避免影响正常原基的萌发。原基的生成,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采取层架式堆叠,每个层架码放3层。
秀珍菇需要10 ℃以上的温差刺激,出菇才比较整齐,中午气温如果达到30 ℃以上,则可于晚上7时开始,通过制冷机组打冷使菇房温度降至20 ℃以下,保持12 h至次日早上7时,如此这般连续打冷3天,方能完成温差刺激,诱导出下一潮菇蕾。秀珍菇出菇潮次比较明显,第一潮菇采后一周左右,自然温差诱导出第二潮原基时,安排再次打冷。第二潮采后间歇期比第一潮间歇期略长,第三潮间歇期更长,以此类推。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每个菌株设3个重复小区,每个小区30袋,每个菌株栽培90袋,合计900袋。记录对比各菌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包括菌盖颜色、满袋时间、出菇时间、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度、菌柄直径等。采收统计各菌株前3潮的产量,利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各级菌种及出菇菌袋的制作、发菌、出菇管理均按照本地区秀珍菇常规栽培管理方法进行。
2.1 发菌时间与出菇时间
发菌阶段,菌丝生长速度以P635较快,平均27天菌丝可长满袋;其次是P912和P637,28天满袋;菌株P631较慢,33天满袋(表2)。出菇较早的菌株是P635和P912,34天开始现原基,出菇较迟的是P631和P642,38天才开始出现原基。从图1可知,满袋时间与出菇时间呈现正相关性,早满袋的菌株,出菇时间也较早;晚满袋的菌株,出菇时间较晚。
图1 参试菌株发菌时间与出菇时间对比
2.2 子实体农艺性状
由表2、图2可知,菌盖颜色仅P642偏白,其他基本为灰色。菌盖直径P626、P649、P635较其他菌株小,不足39 mm。菌盖厚度10 mm以上的菌株有P626、P635、P604、P631、P633等5个。菌柄较长,超过50 mm的有P635和P637;较短的不足30 mm的有3个,为P649、P612和P642。菌柄直径较粗,超过10 mm的有2个,为P631和P633。单产每袋250 g以上的有3个,分别为P626、P649和P612。
从子实体农艺性状看,菌盖厚度和菌柄直径呈正相关,菌柄直径越大,菌盖越厚(表2)。菌盖直径和菌柄长度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部分菌株菌盖直径大的,菌柄也较长。不过是相对而言。生物学效率与其他农艺性状并不存在相关性。说明产量性状,不能简单地从主要农艺性状上找支撑数据。
由图2子实体照片可以看出,8号P642菌盖偏白色,其他菌株颜色均较深。朵形上,3号P626、5号P633、6号P635和8号P642的子实体,连接菌柄处的形状较为相似,为倒三角形;而其他菌株的则较为一致,为扇型。菌柄直径1号P604、4号P631、5号P633较为粗壮,其他菌株较细。
表2 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物学效率分析
图2 参试菌株子实体对比
从秀珍菇商品性状看,市场上喜欢菌柄较短而粗,菌盖较厚而圆整的朵型。因此在研究比较上,侧重在这方面筛选。
结合产量与子实体的主要农艺性状,此次初步筛选出适宜福州地区夏栽的优良秀珍菇菌株为P626,其子实体菌盖小而厚,菌柄短而粗,商品性较好。而菌株P612、P637和P912的子实体菌盖较大,肉薄、柄细,商品性差。供试的菌株中P626的生物转化率较高,达61.81%,与其他菌株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菌株P633的生物转化率较低,仅为21.94%,差异极显著低于其他菌株。
P626菌株引自福建本省的罗源县创鲜公司,此次筛选试验表明其为适宜本地区气候特点的优良菌株。
[1] 李志生. 秀珍菇栽培技术[J]. 食用菌, 2006(6): 63-64.
[2] 王贺祥. 食用菌栽培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113-114
[3] 张金霞, 黄晨阳, 郑素月, 等. 平菇新品种-秀珍菇的特征特性[J]. 中国食用菌, 2005, 24(4): 25-26.
[4] 王波著. 彩色图解姬菇. 肺形侧耳栽培技术[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5] 范丽军, 潘祖华, 高文仙, 等. 三个秀珍菇菌株生产性比较试验[J]. 食药用菌, 2016, 24(4): 258-259.
惠州金针菇首次出口越南
日前,经惠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合格,惠州市一企业生产的一批重14吨、货值1.3万美元的保鲜金针菇产品顺利运抵越南。这是惠州辖区首次出口金针菇类产品。
“越南是唯一一个与我国陆海都相连的东盟国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重要节点,对金针菇等保鲜食用菌需求量极大。”惠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此次成功出口是惠州市企业首次成功打入东南亚市场,为后续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悉,为促进首批保鲜金针菇顺利出口,惠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高度重视,广泛收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并组织业务骨干多次深入企业,帮助企业快速获得出口食品原料基地和加工企业注册资格。该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保鲜金针菇水分含量高、保质期短、保存条件苛刻、批次多的特点,我们积极指导企业加强自检自控,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该局还增设了鲜活商品“绿色窗口”,随报随检、即检即放,为保鲜金针菇出口赢得宝贵时间。
据统计,近年来,惠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大力开展农产品“优进优出”专项行动,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规标准研究力度,先后帮扶10多种特色农产品顺利完成首次出口,大大提升了惠州农产品出口份额和国际竞争力。(记者/杨熠 实习生/陈昱璇 通讯员/季林鹏)
(摘编自《惠州日报》http://e.hznews.com/paper/hzrb/20170712/封2/9/)
S646
码:A
:2095-0934(2017)04-255-04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CARS24);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FJZZY-1542)
林原,农艺师,主要从事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E-mail:8716440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