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桥,郑晓鸿,毕学翠,石宏杰,黄小平,张英平,隋 伟
TANG Qiao1,ZHENG Xiao-hong1,BI Xue-cui1,SHI Hong-jie1,HUANG Xiao-ping2,ZHANG Ying-ping2,SUI Wei1
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水上和测功仪拉桨中肌肉活动特征的比较研究
唐 桥1,郑晓鸿1,毕学翠1,石宏杰1,黄小平2,张英平2,隋 伟1
TANG Qiao1,ZHENG Xiao-hong1,BI Xue-cui1,SHI Hong-jie1,HUANG Xiao-ping2,ZHANG Ying-ping2,SUI Wei1
运用表面肌电测试和同步摄像方法,结合功能解剖学知识,对优秀男子单人双桨赛艇运动员水上与测功仪2 000 m测试中主要肌肉的活动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内在规律和机理并比较两者之间肌肉活动的差异。结果显示:1)水上和测功仪拉桨中主要做功肌肉激活时序存在差异,水上拉桨时大部分做功肌肉的激活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前,而躯干竖脊肌激活时间有所延迟。2)水上和测功仪拉桨中主要做功肌肉活动的峰值时序一致,与测功仪相比,水上拉桨阶段主要做功肌肉峰值时值均提前,推桨阶段的做功肌肉峰值时值有所延后;水上拉桨开始阶段的蹬腿、躯干倒体环节的做功肌肉从激活到峰值的用时和持续时间比例均减少,而拉桨后段以及推桨阶段大部分做功肌肉从激活到峰值的用时和持续时间比例均增加。3)水上和测功仪拉桨中,主要做功肌肉的放电量和贡献率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水上拉桨时背部肌肉的作用更加明显,而测功仪拉桨时躯干和手臂肌肉的作用更加明显,提示两者肌肉活动不一致,协调模式不同。结论:水上和测功仪拉桨的运动模式基本一致,但两者之间肌肉协调模式存在差别,水上拉桨时肌肉用力方式更为复杂,而测功仪训练作为重要的陆上专项模拟训练手段,应更加强调技术的规范性。
赛艇;测功仪;划桨技术;表面肌电
赛艇运动属于以体能主导的力量耐力性运动项目,要想取得优异成绩,除了要具有强大的体能作支撑外,技术因素也尤为重要[2]。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具体方法[7],而肌肉收缩是完成运动技术的内在动力。通过查阅大量研究资料发现,有关赛艇运动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运动学、动力学及流体力学[15,19]等方面,较少关注于划桨过程中肌肉力学状况的变化。
赛艇测功仪作为模拟水上划船的专项训练手段,广泛应用于赛艇训练中,而有关赛艇测功仪与水上实际划船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11,19]在对运动员身体生理生化指标的刺激程度以及两者成绩之间,其研究结果均表明,赛艇测功仪训练与水上划船对运动员身体的刺激程度和运动成绩都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目前,采用表面肌电技术研究赛艇运动主要关注于测功仪测试与训练中肌肉的疲劳分析和肌肉活动情况分析等,几乎没有关注到测功仪和水上2 000 m全程测试中两种划桨条件下主要做功肌肉的力学特征的内在差异。而通过研究优秀赛艇运动员在2 000 m全程测试中这两种划桨条件下主要做功肌肉的活动情况,可以更为准确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差别,为后续的训练安排和完善动作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因此,本研究采用视频摄像和表面肌电仪同步测试手段,对我国6名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在水上和测功仪2 000 m全程测试过程中主要做功肌肉的肌电图(sEMG)进行采集,分析途中划阶段主要肌肉活动的肌电特征,并揭示两种划桨条件下测试过程中主要肌肉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机理以及两种划桨条件下的动作差异,为运动员科学的安排训练及完善动作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我国6名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运动等级均为健将级)在水上和测功仪2 000 m测试过程中主要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特征( sEMG)为研究对象。测试前与教练员和运动员沟通,使其明白测试目的和要求,并要求运动员在测试中全力发挥目前的最好水平。
表1 测试运动员基本情况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thletes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查阅与赛艇相关的理论书籍和文献以及表面肌电技术应用于运动实践中的研究文献资料,获得与本研究有关的资料及研究方法。
1.2.2 实验法
1.实验设备及器材:采用芬兰产MegaWin6000-T8肌电测试系统、丹麦蓝点电极、美国产CONCEPTⅡ风轮式测功仪、比赛专用赛艇及其桨叶、高速摄像机、Polar心率表、酒精、棉球若干、秒表、绷带、胶带若干等。
2.实验流程:本研究参照前人实验设计[1,3]并在赛艇专项运动生物力学特点的基础上,选择肌肉为右侧肱二头肌、背阔肌、三角肌后束、股内侧肌、竖脊肌、胫骨前肌共6块肌肉进行肌电数据采集。
测试前1周运动员主要进行恢复性训练,确保运动员以较好的状态参加测试,陆上测功仪测试安排在测试第1天上午,水上测试安排在测试的第2天下午进行。测试前按照比赛的要求做好准备活动,测试时运动员全力以赴完成2000米比赛。
3.实验要求:在实际训练和测试中,国内教练根据运动员具体情况,通常将测功仪(conceptII)阻力系数设定为125,测功仪拉桨时该阻力系数下产生的阻力与水上阻力基本接近,故本次测验阻力系数为125。水上测试采用单人艇完成2 000 m比赛,测功仪和水上都是根据运动员自身水平发挥,全力进行比赛,水上测试在平风静水的条件下进行,测功仪测试在室内进行。水上2 000 m的距离是洲际比赛的标准场地,测功仪是世界concept II通用测功仪,测试过程中操作人员均进行了500 m分段成绩记录、全程的心率监控、肌电数据采集、视频影像资料记录和存储等工作。
4.数据处理:运用 MegaWin肌电分析软件对原始肌电图进行处理,获得不同运动阶段划桨动作的表面肌电(sEMG)值。选取测试途中划阶段,即1 000 m 处前3桨的积分肌电(IEMG)值进行单个动作周期内肌肉活动特征的研究,同时,从同步获得的视频影像中,得到赛艇动作技术阶段的特征画面,以此来确定动作的时间以及与肌肉活动之间的关系。
1.2.3 数理统计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水上测试结果与测功仪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显著性P<0.05,非常显著性P<0.01。
2.1 水上和测功仪途中划阶段一个划桨动作周期的时间分析
赛艇作为一项周期性的力量耐力性运动项目,循环往复的重复着划桨动作。本文中,笔者把赛艇运动员周期性循环的划桨动作分为水中拉桨和空中推(回)桨两个动作阶段[13]。拉桨时,身体略微前倾、两臂向两侧打开转桨入水、蹬腿、躯干后倒、屈臂拉桨、按、转桨出水,这一完整的运动过程称为拉桨阶段。按桨出水时,双手向前推桨,身体复位,膝关节自然弯曲借助船的惯性顺势回滑座,此时双臂同时向前向外伸展并准备下一次的入水动作,这一完整的运动过程称为推(回)桨阶段。
表2 水上与测功仪途中划一个动作周期的用时情况Table 2 One Cycle Times of the Rowing and Ergometer
在水上和测功仪2 000 m测试途中划阶段,一个完整动作周期用时约2.2 s,桨频为27桨,均不具有差异性(表2);而拉桨时间、推桨时间和推拉比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受测运动员在水、陆划桨中的动作节奏明显不同。测功仪拉桨阶段用时0.97 s,而推桨阶段用时1.27 s,推拉比为1.3;受测运动员在测功仪测试的途中划阶段拉桨用时少、拉桨速度较快,而推桨复位用时较长、恢复时间较充分,有利于下一桨拉桨时机体能以较高输出功率拉桨。水上拉桨阶段用时1.08 s,而推桨阶段用时1.12 s,推拉比为1.04;提示,受测运动员在水上测试途中划阶段拉桨速度相对较慢,推桨复位时间较短,不利于机体的恢复。赛艇运动中,影响划船成绩最重要的指标,是拉桨阶段快速拉桨产生的功率,功率越大,成绩越好,而测功仪拉桨与水上划桨时身体位移基本一致,由本研究中水、陆测试中拉桨阶段和推桨阶段用时情况可知,两者之间的动作速度存在明显差异,测功仪的拉桨速度明显快于水上拉桨速度。这可能与测功仪拉桨时身体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更易找到用力支点,形成有效的支撑并能在拉桨过程中不断的加速完成拉桨有关;而水上拉桨时,船体在水面上滑行时受到不同方向的阻力综合作用后,更多的需要身体维持其平衡,而拉桨时桨叶抓住水后为增加有效的拉桨距离需要尽量多的时间在水中拉桨,故导致水上拉桨的用时增加。
2.2 水上和测功仪途中划阶段主要肌肉活动特征分析
赛艇运动员在拉桨过程中,各肌肉之间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其协同关系主要体现在不同肌肉的用力顺序、峰值时间、持续时间,各肌群的协调放松等方面。肌肉间协调配合程度高,则肌肉放电整齐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不会出现多余的肌肉放电现象[6],在肌肉做功相同的情况下节省更多的能量,从而使动作技术更有效,同时还可以用来判断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高低。有文献研究指出,通过肌电图判断肌肉收缩起止时刻,可以准确量化分析同一运动阶段中不同肌肉的发力顺序、最大用力时刻,以及持续用力时间。图1为受测运动员在水上和测功仪测试中的原始肌电图,清晰地呈现出赛艇运动员在拉桨中肌肉放电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即本研究所测肌肉中,股内侧肌、竖脊肌、背阔肌、三角肌后束和肱二头肌为拉桨阶段的主动肌,而胫骨前肌为推桨阶段的主动肌。
图1 测功仪拉桨(左)和水上拉桨(右)原始肌电图Figure 1. Ergometer (Lift) and Rowing (Right) Original EMG
2.2.1 水上和测功仪途中划阶段主要肌肉激活时序分析
时域分析是表面肌电信号分析的最直接方法,它是将肌电信号看作以时间为变量的函数,是在时间维度上反映肌电变化特征的评价指标[6]。积分肌电(IEMG)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肌肉中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放电的总量,即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其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加工作的运动单位的数量多少和每个运动单位的放电大小,是最常用的肌电信号时域参数。运动实践中,肌肉收缩时肌电活动阈值(即肌肉激活的时间)的判断具有主观性,常见的标准有肌肉最大放电幅值的15%、20%和25% 3种[17,18,20],即肌肉收缩放电信号值超过该标准,且持续时间占整个动作周期10%以上视为肌肉激活的时间。反之,如肌肉收缩放电信号值低于该标准,视为肌肉未被激活。笔者在本研究中采用肌肉活动最大放电幅值的20%这一标准,判断肌肉用力起止情况,以此确定肌肉用力顺序和持续收缩时间。
表3 水上和测功仪途中划主要肌肉的激活时间 (s)Table 3 The Main Muscle Action Time in Rowing and Ergometer
由各主要肌肉的激活时间(表3)可知,测功仪拉桨时肌肉激活顺序依次是:竖脊肌、股内侧肌、背阔肌、三角肌后束、肱二头肌、胫骨前肌,水上划桨时肌肉激活顺序依次是:股内侧肌、背阔肌、竖脊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后束、胫骨前肌;赛艇运动中,运动环节顺序依次是先蹬腿、躯干后仰、手拉桨,按桨出水,身体坐起并前倾,然后双脚将身体向前缩回这一特定的动作结构来完成。本研究中水上与测功仪拉桨之间主要肌肉的激活时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股内侧肌的激活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背阔肌和肱二头肌的激活时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水上拉桨中大部分肌肉的激活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而竖脊肌则有所延迟。
水上拉桨时,背阔肌早于竖脊肌激活,提示,上肢伸展发力先于躯干的运动,可能与水上划船时需要双手控制两侧桨叶的平衡和尽量使手臂伸展,并延长有效拉桨距离有关;肱二头肌早于三角肌后束激活,提示,拉桨过程中手臂屈肘发力先于肩关节后伸和外旋,可能与水上拉桨中,桨叶入水后,需要手臂快速屈肘控制桨叶的方向并及时抓住水,使桨叶在水中迅速形成受力支撑点有关。综上所述,由测功仪拉桨和水上划桨中主要肌肉的激活时序可以发现,水上划桨时动作技术更为复杂,肌肉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更高,需要更早的动员上肢和背部肌肉来控制桨叶以维持船体平衡,并尽快在桨叶入水后抓住水迅速形成受力支撑点。在水上拉桨时躯干竖脊肌的激活时间,比测功仪拉桨时有所延迟,不利于蹬腿与躯干倒体形成合力并通过手臂作用于桨柄。测功仪拉桨时躯干竖脊肌较下肢蹬腿发力的股内侧肌先被激活,提示,运动员的协调发力还不好,能量利用不够节省化,在以后的训练中应引起教练的注意。
2.2.2 水上和测功仪途中划阶段主要肌肉从激活至峰值以及峰值时序分析
有研究认为,当肌肉进行随意静力收缩时,IEMG 与肌肉力量之间成线性关系;当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不论收缩形式如何,其IEMG 值均基本相同。而Bilodeau等[16]研究指出,在相同的时间内某一肌肉的IEMG大小与其用力成高度正相关。因此,在一个运动周期中,肌肉最大用力时刻即为肌肉放电的峰值时刻,而运动过程中,在身体运动范围内,各环节肌肉最大用力点是此关节角度下杠杆效率最差的位置,位置相对固定[9]。
由各主要肌肉的峰值时值(表4)可知,水上和测功仪拉桨时,肌肉的峰值时序相同,依次是股内侧肌、竖脊肌、背阔肌、三角肌后束、肱二头肌、胫骨前肌,表明拉桨中主要肌肉之间最大用力顺序一致,均是沿着下肢蹬腿、躯干倒体后仰、手屈肘拉桨的顺序依次完成的。本研究中,水上和测功仪拉桨之间股内侧肌和竖脊肌的峰值时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水上拉桨时,大部分肌肉的峰值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只有胫骨前肌有所延迟。由各主要肌肉激活到峰值的时间(表5)可知,水上拉桨中股内侧肌、竖脊肌的用时明显减少,与测功仪拉桨时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背阔肌、肱二头肌和胫骨前肌的用时则有所增加,其中,肱二头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角肌后束的用时没有变化。
由水上和测功仪拉桨中各肌肉的峰值时间以及从激活到峰值的用时情况可以发现,在水、陆两种拉桨条件下,各动作环节的动作速度和节奏不一致。水上拉桨的拉桨阶段主要做功肌肉最大用力时间比测功仪有所提前,推桨阶段胫骨前肌的最大用力时间则延后;在拉桨开始阶段,蹬腿、躯干倒体过程中肌肉激活到最大用力时间明显减少,表明此阶段的动作速度明显加快,而拉桨后段由上肢主动用力完成最后拉桨和推桨复位阶段,肌肉从激活到最大用力用时增加,提示,拉桨后段和推桨阶段的动作速度较测功仪有所下降。综上所述,测功仪拉桨时拉桨开始阶段主要运动环节的动作速度较慢,在拉桨后段速度不断加快,推桨复位的开始阶段速度也较快;而水上拉桨时,拉桨开始阶段的动作速度较快,拉桨后段速度相对有所减缓,推桨复位开始阶段速度也相对较慢。其原因可能与水上划桨过程中,在拉桨开始阶段使桨叶快速入水并抓住水进而形成有效的支撑;在拉桨后段尽量延长拉桨的时间,以达到增加有效拉桨做功距离,提高船速;推桨复位阶段动作越平缓,越有利于减小在拉桨阶段所获得船速的损失[6]。
表4 水上和测功仪途中划主要肌肉峰值时值 (s)Table 4 The Main Muscle Peaking Time in Rowing and Ergometer
表5 水上和测功仪途中划主要肌肉激活-峰值时值 (s)Table 5 The Main Muscle from Action to Peaking Time in Rowing and Ergometer
2.2.3 水上和测功仪途中划阶段主要肌肉活动持续时间分析
在赛艇运动中,由于人是背向船艇前进的方向,而整个划桨动作周期中双脚固定于船体尾端,人坐位于滑座上完成周期性的蹬腿、躯干倒体、手拉桨和推桨复位动作,这是船体前进获得的动力来源[14]。完整动作周期中各运动环节的主要做功肌肉做功持续时间对做功的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各运动环节主要肌肉的做功持续时间的分析,有助于更加准确了解项目的运动特征和运动员个体的特点。由各主要肌肉活动的持续时间在完整动作周期中用时比例(表6)可知,无论是在水上或测功仪测试中,下肢肌肉活动的持续时间比例最大,尤其胫骨前肌,其用时比例约为50%,背部和躯干部位肌肉次之、而上肢屈臂肌肉用时比例最小;水上与测功仪拉桨相比,在拉桨开始阶段,蹬腿用力肌肉股内侧肌和躯干倒体用力肌肉竖脊肌的用时比例有所减小,而拉桨后段的背部和上肢屈臂的主要用力肌肉用时有所增加,其中,背阔肌和三角肌后束呈显著性增加(P<0.05),而推桨复位阶段的主要用力肌肉胫骨前肌用时也有所增加,但不具有显著性。
本研究中,笔者把赛艇运动员的划桨动作分为拉桨和推桨两个动作阶段,拉桨是船艇获得动力的阶段,要求拉桨时各环节动作快而有力,所以表现出拉桨阶段各环节主要肌肉持续时间从下肢到上肢有减小的趋势(除背阔肌外),而推桨阶段是身体复位,为下一次拉桨积蓄能量,并做好准备,胫骨前肌作为主动肌在远端固定条件下主动收缩,使踝关节背屈,让身体缓慢复位,故其持续收缩的时间长。水上与测功仪拉桨相比,在拉桨开始阶段,蹬腿和躯干倒体用力肌肉的用时比例有所减小;拉桨后段和推桨复位阶段主要用力肌肉用时则有所增加,尤其背阔肌和三角肌后束,可能与水上拉桨开始时,蹬腿倒体快,而在拉桨后段,为增加有效拉桨做功距离,需要尽量延长拉桨时间有关。
表6 水上和测功仪途中划主要肌肉做功持续时间比例 (%)Table 6 The Main Muscle Activity Time Rate in Rowing and Ergometer
2.3 水上和测功仪途中划阶段主要肌肉活动的总体特征分析
2.3.1 水上和测功仪途中划阶段主要肌肉iEMG分析
IEMG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肌肉中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放电的总量,是评价肌肉参与多少的重要指标[8]。大量的研究均证实了积分肌电可间接反映运动过程中肌肉的用力状况[12,16]。有研究认为,同一动作结构,不同速度和时间情况下肌肉IEMG不会有显著差异[10]。本研究中,在水上拉桨和测功仪拉桨中单个动作周期的时间基本一致,动作环节相同,由于两种不同的拉桨条件下的阻力来源不同,测功仪拉桨时主要是借助于风阻前行,水上拉桨时主要借助于桨叶对抗水的阻力反作用于船体来前进,通过受测运动员水上和测功仪拉桨时各主要肌肉的iEMG值 (表7)可知,不同拉桨条件下对机体的刺激程度有所差异。测功仪拉桨时股内侧肌、竖脊肌和肱二头肌的iEMG大于水上拉桨时,其中,竖脊肌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肱二头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胫骨前肌、背阔肌和三角肌后束iEMG小于水上拉桨时,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测功仪拉桨中对蹬腿、躯干倒体和手臂屈肘环节用力肌肉的刺激强度大,对背部肌肉和胫骨前肌的刺激深度没有水上拉桨明显。
表7 水上和测功仪途中划主要肌肉的iEMG情况 (μVs)Table 7 The Main Muscle iEMG in Rowing and Ergometer
2.3.2 水上和测功仪途中划阶段主要肌肉活动的贡献率分析
完成某动作时,通常依据各主要做功肌肉放电量的大小关系,来确定其贡献率。杨静宜[10]研究指出,同一个体在做股四头肌的离心运动时,不论何种运动速度,股四头肌各侧头的肌肉贡献率基本不变,表明在同一技术动作结构下,主要用力肌肉的贡献度与技术动作的速度、时间没有直接联系。而本研究中水上和测功仪拉桨中各肌肉贡献率均不一致,特别是主要用力肌肉竖脊肌、肱二头肌和胫骨前肌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背阔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水上和测功仪拉桨的技术动作不一致(表8),尤其体现在拉桨开始的躯干倒体和最后屈肘拉桨以及推桨复位时主要肌肉的动用。
表8 水上和测功仪途中划主要肌肉贡献率 (%)Table 8 The Main Muscle Contribution Rate in Rowing and Ergometer
水上和测功仪拉桨动作极其相似,在本研究中,受测运动员测功仪拉桨阶段用时较短,水上拉桨阶段用时较长,主要肌肉激活时序与水上存在一定差异,水上拉桨阶段大部分肌肉的激活时间、肌肉活动的峰值时间明显前移,拉桨开始阶段主要用力肌肉从激活到峰值的时间减少,以及各肌肉的持续活动时间和贡献率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水上拉桨环节中背部肌肉的贡献率更多,而测功仪拉桨环节中躯干和手臂肌肉利用率更高,提示,两者之间的肌肉活动特点不一致,协调方式不同,表明水上与测功仪拉桨技术存在较大差异。水上拉桨中倒体过大会造成船头下压,影响船体行进的速度,在测功仪拉桨中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通过加大倒体的幅度可以增加拉桨幅度,提高成绩。赛艇测功仪训练作为陆上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运动员的划船发力模式、发展专项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水上和测功仪拉桨之间技术存在差异,过多的测功仪练习对水上拉桨技术动作细节可能会有负面影响,需要引起教练和运动员的注意,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3.1 结论
水上和测功仪拉桨中主要做功肌肉活动的峰值时序一致,水上和测功仪拉桨环节中主要做功肌肉由于平衡等因素的影响,肌肉激活时序、肌肉持续做功的时间、推拉比例、肌肉贡献率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水上和测功仪拉桨的运动模式基本一致,但两者之间肌肉协调模式存在差别,水上拉桨时肌肉的用力方式更为复杂,技术要求更高。
3.2 建议
测功仪训练作为重要的陆上专项模拟训练手段,对身体的平衡性要求较低,能解决水上拉桨技术的主要环节性问题,如运动员不能清晰的完成蹬腿——倒体——屈臂连续动作,在测功仪训练时可以通过增加不平衡感来提高训练效果,如选用带滑轨的测功仪或者在座板上加薄的平衡垫来训练。水上拉桨中所要求的精细技术,更多地需要在水上训练中完成,如水上的操桨技术、抓水建立支点、水上平衡性、前弧的身体姿势、后弧的倒体幅度等。因此,测功仪训练中应着重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在技术规范的前提下提高测功仪成绩。
[1] 陈庆杰,吴瑛,伍勰.赛艇运动员拉桨技术运动学特征及其相关肌肉sEMG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5):81-85.
[2] 赖寒,魏薇,郑伟涛,等.湖北省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技术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0) :52-55.
[3] 李小生,王琨,宋海明,等.优秀男子单人双桨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的肌肉活动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4):459-465.
[4] 林辉杰,潘辉炬,梁海丹,等.世界杯女子双人单桨冠军艇运动员途中划桨技术特点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139-141.
[5] 林辉杰,潘慧炬,应春意,等.世界优秀赛艇双人单桨运动员途中阶段划桨技术运动学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0) :72-75.
[6] 罗炯,金季春.表面肌电处理方法及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前景[J].福建体育科技,2005,24(2):31-34.
[7]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8] 王健.sEMG 信号分析及其应用研究的进展[J].体育科学,2000,20(4):56-60.
[9] 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10] 杨静宜,王瑞元.股四头肌等速向心收缩肌电图测定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5,18(4):28-41.
[11] 张华杰,郑伟涛.国家赛艇队2 000 m测功仪成绩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62-65.
[12] 张立.划艇运动员拉桨臂与推桨臂三头肌肌纤维组成及肌力、肌电特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9,23(3):59-65.
[13] 张清,叶国雄.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赛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14] 张香花.赛艇划桨技术力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32(4):65-68.
[15] 周秀华,郑伟涛,马勇,等.赛艇回桨技术的分析与训练[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2):203-206.
[16] BILODEAU M, ARSENAULT A B, GRAVEL D,et al.EMG power spectra of elbow extensors during ramp and step isometric contraction[J].Eur J Appl Physiol,1991,63(1):24-28.
[17] GUIDETTI L, RIVELLINI G, FIGURA F.EMG pattens during running:intra-and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J].J Electromyograph Kinesiol,1996,6(1):37-48.
[18] MORRIS A D, KEMP G J, LEES A,et al.A study of the reproductibility of three different normalization methods inintramuseular dual fine-wire eleetromyography of the shoulder [J]. J Electromyograph Kinesiol,1998,8(5):317-322.
[19] URHAUSEN A,WEILER B,KINDERMANN W.Heart rate,blood lactate,and catecholamines during ergometer and on water rowing [J].Int J Sports Med,1993,14(1):20-23.
[20] YANG J F,WINTER D A.Electromyogrphic amplitude normalization methods:Improving their sensitivity as diagnostic tools in gait analysis [J]. Arch Phys Med Rehabilit,1984,65(9):517-52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uscular Work Characteristics of Pulling in Rowing and Ergometer of Elite Male Rower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SEMG with synchronous imaging and combining functional anatomical knowledg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en’s single sculls rowers in rowing and ergometer testing main working muscles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als the differe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Main working of muscle in rowing and ergometer pulling the activation time and sequence in differences,activation time of the most working muscles on rowing pulling exist in advance in different degree,and the trunk of erector spinae muscle activation time delays. 2) Main working of muscle in rowing and ergometer pulling the activation sequence in consistent,However,in rowing pulling stage,the working muscles peak time in advance,in pushing stage the working muscles peak time have delayed;in rowing pulling starting stage,the working muscles from activation to peak time and activity duration time rate were reduced ,After a half the pulling and pushing stage the working muscles from activation to peak time and activity duration time rate were increased. 3) The working of muscle in rowing and ergometer pulling the discharge amount and contribution rate have some difference,The role of the back muscle is more attention when in rowing,and the role of the trunk and arm muscles is more attention when in ergometer pulling,muscle activity and the coordination modes have difference. Conclusion:rowing and ergometer pull paddle movement pattern is basically the same,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odels of muscle coordination. Rowing pull paddle is more complex,ergometer exercise as an important land-based special simulation training methods should be more emphasis on the technical normative.
rowing;ergometer;paddling technique;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1002-9826(2017)04-0076-07
10. 16470/j. csst. 201704011
G861.4
A
2016-10-14;
2017-06-20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高校专项科研课题(PXM2009_014206_076951)。
唐桥,男,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E-mail:qiaotang2002@aliyun.com。
郑晓鸿,男,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zhengxiaohong@ cupes.edu.cn
1.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191;2.陕西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陕西 杨凌7121001.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2. Aquatic Sports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Shaanxi,Yangling 7121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