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现代工匠精神提高制造业供给质量

2017-07-31 11:01黄群慧
中国工业评论 2017年7期
关键词:工匠实体供给

黄群慧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主要问题的根源是结构性失衡的判断,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也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实体经济是供给体系的主体内容,提升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无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供给质量决定了供给侧适应需求侧的程度

提高供给质量水平,这里的“质量”并不仅仅是指微观意义上的质量。质量,是一个日常被广泛使用的词汇,在社会经济中更广泛被认为是事物、工作、产品满足要求的优劣程度。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000中将质量界定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相关方要求的程度。在微观层面,质量常被分为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等各个方面。在宏观层面,经常使用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甚至还有人提出所谓的“GDP质量”。更广泛意义的质量经济问题将经济学的供求关系划分为总量供求关系、部门供求关系、质量供求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质量供求不协调问题会更加突出,总量供求关系和供求结构的不协调往往是因为质量供求不协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不仅把握住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且将“供给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突破。既然质量本身就意味着一组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那么,“供给质量”就是供给侧所具有的特性满足需求侧要求的程度,也就是说,供给质量决定了供给对需求的适应程度。

供给质量可以分为供给要素质量和供给体系质量,供给要素质量就是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所具有的特性满足需求的程度,而供给体系质量则是产品(包括服务、工程等各种形式)、企业和产业等所具有的特性满足需求的程度。提高供给要素质量,意味着劳动力素质提高、物质资本更新换代、更多高新技术的投入以及人力资本的提升等。而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包括提高产品满足消費者消费升级需要的程度、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适应消费升级的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提高供给质量的任务不仅包括微观质量管理所要求的提高产品质量,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员工素质和能力提升,以及企业管理要关注的整个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更是包括政府管理所关注的产业自身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产业组织的合理化,以及整体科研教育和政府管理等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由于我国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增速趋缓、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阶段,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供给要素数量增加,以及依靠产品产量增加、企业和产业规模扩张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现在更多需要通过创新改善供给要素质量和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来实现新的供求动态均衡,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因此,供给体系质量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而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扭转“脱实向虚”亟须提高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强国之本、富民之基。但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服务化的趋势加大,经济发展出现“脱实向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虚拟经济中的主体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例快速增加,从2001年的4.7%快速上升到2015年的8.4%,2016年初步核算结果也是8.4%,这已超过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美国不足7%,日本也只有5%左右;二是实体经济规模占GDP比例快速下降,从2011年的71.5%下降到2015年的66.1%,2016年初步核算结果是64.7%;三是从上市公司看,金融板块的利润额已占所有上市公司利润额的50%以上,这意味着金融板块企业的利润超过了其他所有上市公司利润之和。麦肯锡最近一份针对中国3500家上市公司和美国7000家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的经济利润80%由金融企业拿走,而美国的经济利润只有20%归金融企业;四是实体经济中的主体制造业企业成本升高、利润下降、杠杆率提升,而且2011年到2015年,货币供应量M2是GDP的倍数从1.74倍上升到2.03倍,面对充裕的流动性,制造业资金却十分短缺、资金成本较高,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流向房地产市场,推动虚拟经济自我循环。

这种“脱实向虚”现象表明,实体经济供给与金融供给之间、实体经济供给与房地产供给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造成这种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不高进而引起实体经济自身供求失衡、无法提供高回报率。

在经过了快速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十二五”时期后,中国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实体经济规模已十分庞大,然而我国是实体经济大国却不是实体经济强国,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还不高,一个突出表现是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这意味着,面对工业化后期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和收入水平提高,进而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实体经济的供给要素和供给体系已无法适应消费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从实体经济供给要素看,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制造业工人亟待提高素质,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工人以及智能化工厂的机器人还比较缺乏;物质资本亟须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还较高。从实体经济供给体系看,表现在产品供给质量上,部分产品档次偏低、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出口商品因质量问题连续多年居欧美通报召回之首,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表现在企业供给质量上,存在大量“僵尸企业”,优质企业数量不够,尤其是世界一流企业还很少;表现在产业供给质量上,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并长期存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虽增长迅速但在整体中占比还不够,在产业领域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掌控不足。

因此,解决“脱实向虚”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力度推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或者说是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的提升。没有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的提升,低端和无效供给过剩,高端和有效供给不足,由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化进程主导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所形成的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必然会造成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低下。这一方面会导致大量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另一方面,在开放经济下,大量的消费力量和制造业投资将转向国外,进一步导致实体经济萎缩。对于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中国而言,效率下降会加大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不仅是扭转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需要,更是决定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必须从这个高度认识提高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的重大意义。

工匠精神是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的关键

提高制造业供给质量的着力点应该从企业、产业、产品三个层面入手。在企业层面,要处理“僵尸企业”和降低企业交易成本,降低企业杠杆,政府简政放权,提高企业素质,同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提高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供给能力,重视发挥和调动企业家创新的作用。在产业层面,要化解产能过剩,壮大新兴产业,贯彻质量为先的方针政策,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组织合理化水平,重视发挥竞争政策的作用,促进产业政策从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培育技术创新生态。

在产品层面,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重塑工匠精神,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精神”往往用于描述传统手工艺人所传承的慢工细活、钻研技艺、认真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现在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匠人逐步被现代产业工人所取代。而现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更多地扬弃了传统手工业工匠的“慢工细活”的具体操作性内涵,主要抽象为对工作所秉持的认真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

其实我们国家一直就不缺少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从古代的鲁班和庖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级工”制度,其实是对工匠精神很好的诠释。但是现在为什么重提,是因为最近这些年我们在追求跨越式赶超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发展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同时,慢慢对传承和发扬“工匠经济”的环境建设、制度基础有所忽视。

至少有两点值得反思。第一,在低成本赶超型战略驱动下,我国一直以来重视生产规模而忽视产品质量,对能够保障产品高质量的生产制造动态能力关注和培育不够;许多制造企业错误地信奉所谓的“微笑曲线”,对营销技巧的重视远远高于对制造环节生产工艺的改善和质量提升的重视,制造环节的价值被大大低估,制造环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带来的高附加值没有被认识到。其实提升附加值绝不仅仅是研发,还有一条路径就是产品质量提升。

第二,在产业结构对标赶超战略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要追求高级的产业结构,急于提高服务业比例,结果中国经济呈现出过早的“去工业化”迹象,政策、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脱实向虚”的问题日趋严重。

制造强国战略要求重塑工匠精神

因此,我们强调制造强国战略要求重塑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正是高质量“中国制造”的文化基础。在精益求精精神的驱动下,现代产业工人会锲而不舍地追求技能的提升,从而促进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和质量完善。而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更加强调满足个性化、高品质消费,这更加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在当前制造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不再是现代大生产系统的机械的“螺丝钉”,而是在整个制造过程中具有主导创造力的“工匠”,是具有“匠心”的工业艺术品大师,现代产业工人应该是一个值得自豪和崇尚的职业。

在当前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强调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通过激励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逐步引导培育产业工人的精益求精的行为习惯,最后形成超越制度的体现为“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围绕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培训、钻研精神奖励、创新导向奖励、职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体系。当务之急要解决的是“精英型”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问题,要通过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填补我国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制造强国建设要求的空白。

同时,坚持激发企业家精神与弘扬工匠精神相结合。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既需要持续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这是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的保證,也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制造业质量和信誉的保证。

猜你喜欢
工匠实体供给
90后大工匠
实体钱
光影视界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工匠神形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重振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