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制造的现状与行动对策

2017-07-31 10:01林忠钦
中国工业评论 2017年7期
关键词:可靠性质量企业

林忠钦

中国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很大一部分产品属于贴牌生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制造大国,品牌弱国”。我们应注重提升质量效益,取得竞争新优势。当前,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刺痛社会神经。“中国品牌日”的设立,说明我国的品牌意识已觉醒,而“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更是给质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稳步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持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逐步改善,出口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差距有所缩小,品牌培育继续深化。C919大型客机首飞、国产航母下水、航天器在轨补给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成功,高铁等高技术产品输出表明,我国已经积淀了巨大的制造质量优势。

之所以取得了这样一些重大的成效,是因为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中国制造2025》指出,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没有一流的制造质量,制造强国不可能实现。坚持质量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转型,以质量提升促进产业内质量升级和产业间质量升级,积极发展质量弹性产业,扩大质量敏感型产业增加值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有利于支持消费升级,我国消费呈现多元发展态势,质量的提升将有助于促进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的升级;有利于增强竞争能力,质量提升有助于产品出口,有助于提高出口价格,使得我国获得更好的贸易地位,也有助于维护国家声誉;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质量安全已成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食品安全多年成为“两会”期间关注热点,质量提升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提振消费信心。

中国制造质量的热点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新使命

中国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很大一部分产品属于贴牌生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制造大国,品牌弱国”。“十二五”时期,中国进入世界品牌500强的制造企业保持在5至6家,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产品不多。继奢侈品之后,国外的马桶盖、大米、电饭煲、感冒药、纸尿裤等日常消费用品已成为国人抢购的目标,消费外流对我国制造业和消费提升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很多人“身在海外买买买”,“网络海淘买买买”。

2016年,中国大陆游客的境外消费总额为261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占总消费额的20.9%。买走全球近半奢侈品。海外“爆买”需求,暴露的是高端供给能力不足。急需抓住供给侧发力点,在品牌、个性、匠心方面独树一帜。

有人说“雾霾最是中国醇,防霾口罩还是美国好”。《2015年口罩行业十大品牌企业》前五名分别是3M、绿盾、霍尼韦尔、优唯斯和白元,只有绿盾是中国品牌。3M占领了中国防霾口罩市场大概90%的份额,绿盾占领5%,其他品牌瓜分5%,国产口罩次品率高达六成。究其原因,还是对市场需求研究不够,只关注产品本身的“功能价值”。

同样,我国钢铁产能过剩却生产不了圆珠笔尖。我们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居世界第一,70%出口。年产值超过150亿元(出口总值约65亿元),可笔头和珠芯材料80%以上进口。笔头和墨水的关键制造设备依靠进口,每年用于采购这些产品的费用至少有2亿美元。进口笔头出口笔,暴露的是研发能力的短板,急需在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政策等方面下大力气。

提升质量效益,取得竞争新优势

当前,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成本较高。据统计,我国质量损失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约为2%,平均每年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远超发达国家(日本约为0.76%)。国际上常以出口单价衡量出口商品质量,目前我国平均出口单价为12.76美元/千克,远远低于德国(53.58美元/千克)、日本(29.72美元/千克)、美国(18.72美元/千克)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制造”徘徊在价值链中低端,质量效益差。中国制造便宜不在,成本已接近美国,成本优势没了,对我们国家而言是压力最大的。

世界五百强中,美国企业上榜数134家,43家制造业,50%企业利润率在6.5%以上,平均利润率8.8%,7家负利润上榜企业中,无制造企业,生物医药、食品、化工、日用品等领跑制造业,利润率高于8%。日本企业52家上榜,22家制造企业,50%企业利润率在3%以上,平均利润率4%,6家负利润上榜企业中,制造企业1家。中国企业111家上榜,制造業仅32家,汽车及零配件、烟草加工等领跑制造业,50%企业利润率在2.12%以下,平均利润率仅4.87%,两极分化,银行等非制造业利润率遥遥领先于制造业利润率,利润率为负的企业共20家,除一家电商企业外,全部为制造业。

质量安全事故:刺痛社会神经

一些生产经营者质量诚信缺失,肆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秩序和社会公正,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奥凯电缆、电动自行车着火、“三聚氰胺”奶粉、毒跑道、福喜肉等事件屡屡发生,严重损害了我国产品的国际形象和消费者信心,深深刺痛着社会神经。

中国品牌日:意识觉醒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当前,我国品牌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比较突出。

2017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品牌日”的批复》公布。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宣传自主品牌,讲好品牌故事,凝聚社会共识。中国品牌,砥砺前行!

美国拥有近半数世界顶级品牌。中国顶级品牌数量却与经济地位严重不同步,是制造大国但仍非品牌强国。“中国制造”规模扩张远远领先于国际化的品牌建设,2016年,中国有32家制造业企业进入“财富500强”,但仅有9家制造业企业进入品牌500强,中国当前世界知名品牌数量尚难以有效推进品牌建设实现“量变到质变”。

从单位数量来看,中国品牌与品牌强国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以每万亿美元GDP的世界品牌500强企业数量计算,中国仅为3.16,即1万亿美元GDP对应3.16个500强企业,而瑞士、法国、英国、美国为28.79、16.47、15.47和12.23。

中国制造品牌服务整体声誉不佳,根据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品牌作为负面因素,较强地影响着国外消费者的认知。国际质量研究院哈林顿院士通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和价值的看法呈负面趋势,认为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价值和可靠性显著低于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

中国企业已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迎头赶上。以汽车品牌为例,自主产品质量不断提升(PP100从2003年的469降至2016年的109),但与国际产品相比,质量仍然存在差距。

“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质量新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共享经济、大数据等新模式、新业态在我国发展迅猛,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其特征是无疆界、跨时空、快速多变、涉及领域和监管部门多,监管难度大,频频曝光的外卖“黑作坊”、电子商务“假货泛滥”等事件对市场监管、标准制定、立法保障等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将倒逼“质量监管+”,另一方面,大数据也促使“优质产品+服务”的技术升级。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2017年再把淘宝列入“恶名市场”黑名单。路透社称,2011年淘宝网就曾被列入黑名单,但承诺降低网站销售的侵权和假冒商品数量后,2012年被移出该名单。美国“时尚法”网站评论说,虽然被列入黑名单后并不会受到任何处罚,但将阻碍阿里巴巴同国际竞争对手eBay和亚马逊竞争市场份额。阿里巴巴以扑克牌形式发布“打假追杀令”,依照涉案金额、制假售假情节、危害程度、重复售假等情形公布典型案例。所以,针对“互联网+”新模式下的虚拟交易平台,迫切需要加强政府质检力度,创新质量监管技术,督促平台协同打假,数据驱动防微杜渐,整治网络假货源头,打造线上正品空间。

同样,共享单车“攻城略地”“野蛮生长”暴露出服务质量缺位。产品质量方面需要制定共享单车标准、提高单车产品质量、禁止劣质单车入市、加强监管处罚力度;服务质量方面需要设立行业服务规范、提升企业服务水平、调控社会车位配置、严惩服务霸王条款。

应用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改变政府监管模式,变群众举报为主动预警,高效执法;有利于产品全生命周期海量数据的挖掘、处理、优化设计,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破解中国制造质量的难点

工业基础需要突破

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能力薄弱,发展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相当部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不能自给,大量依赖进口。国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低,性能和质量难以满足主机需求,致使主机面临“空壳化”困境。工业基础能力薄弱,基础环节的缺失造成我国工业长期依赖进口,工业基础能力的问题解决不好,导致整个制造业的提升受到制约。

全面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现在很多中国企业拥有世界一流的设备,但是却无法生产出一流的产品。中国产品有一个通病,就是“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不尽如人意。首先是一致性难达到,很难做到同一厂家生产的大量产品质量一致;其次,稳定性较差,在分批交货中,更为明显,第一批货还可以,第二批货就差点,第三批货用户就无法忍受;三是可靠性较差,性能不稳定。稳定性和一致性主要反映的制造过程控制的结果,而可靠性则反映的是产品使用的特性。

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提升难点一是可靠性数据积累不够,可靠性往往需要大量的故障数据,国外可靠性工作之所以能够卓有成效,关键在于企业长期以来的可靠性数据收集与积累;二是缺乏可靠性设计意识和手段,设计理念的陈旧一方面是主观上对可靠性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可靠性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另一方面受制于可靠性设计手段的缺失;三是对制造过程控制不够,产品的粗放加工和装配是影响产品可靠性的主要环节,特别是零部件的加工一致性和稳定性差,导致产品可靠性差;四是缺乏可靠性试验的手段,我国企业长期不重视可靠性试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缺乏试验装置和试验技术体系,需要建立试验体系、研发试验平台。对于中小企业可靠性提升工作,可由政府牵头搭建公共可靠性试验平台。

完善质量治理机制

从质量治理看,国家质量治理体系尚未形成,包括大质量工作体制不健全,质量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得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服务配套功能、信息反馈功能、调节激励功能更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政府管理效能,又制约企业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提振中国制造的质量信誉问题:2016年,属于产品质量问题占36%,服务问题占33%,商业欺诈(质量诚信)占21%,价格问题占6%,虚假宣传占4%。手机、家电、汽车配件等10大行业质量诚信承诺问题较为突出。

完善中国制造产品的定价机制:优质不优价,市场很尴尬。目前优质优价、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良性市场竞争格局极其缺乏,“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严重。

质量基础问题比较突出

标准总体水平不高:現行标准存在交叉重复、缺失、滞后老化等现象,标准的研制能力相对薄弱。国际话语权不强,截至2016年,由中国主导制定的仅189项,占比小。计量保障能力不足:我国被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虽然在数量上名列世界第四,但在核心项目支撑能力上与美国、德国等国相比存有相当差距。检验检测服务支撑力不够:我国境内共注册检验检测机构约2.8万家,数量大,规模小,分布散,竞争力弱。至今在世界各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均进入中国的同时,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尚未“走出去”。认证认可作用不强:我国有效认证证书数量虽已位居世界前列,但认证有效性不足,影响力不大,国际互认率低。

质量人才与工匠精神的缺乏

高素质的质量专业人才是提升质量的基本保障,是守住质量安全底线、促进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目前我国高素质的质量人才和工匠精神极其缺乏。发达国家和地区一直重视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在质量教育方面已经建立了成熟的质量专业教育体系,对提高质量总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企业客观、公正地评价和选拔人才、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质量工作提供了依据。

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21666家。全球知名品牌,无论是任天堂、微软、尼康、奔驰、丰田,他们专注于一个领域,始终在他们的行业里越做越深,越做越大。中国企业平均寿命短,中小企业更短。我们有一批企业的产品在世界处于第三到第四的地位,本行还没有完全成功,立即开始多元化战略。源于我们的企业家缺乏在一个行业做到世界第一的决心和恒心。

优质制造

我国制造业发展历程表明,质量提升是国家、产业乃至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制造业是国家实力的基本体现,制造业成败的关键是创新和质量,中国实体经济的成功在于保持低成本下的质量持续提升,未来的竞争是成本上升背景下质量升级与质量声誉建设。优质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能否实现的核心,也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内涵和特征

优质制造的内涵:优质制造是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为核心基础,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以优质资源要素为保障,综合应用大数据技术、智能技术、工艺优化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考虑“互联网+”、共享经济、服务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影响,精准把握客户需求,以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为宗旨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

需求精准感知:应用大数据、智能等技术方法,感知顾客需求的动态变化;系统精益优化:将需求转化为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系统规划、服务系统设计等环节中以增值为导向的优化决策;过程精确控制:通过面向制造全过程的数据分析,结合工程知识,对过程进行精确控制,保证过程的稳健性;要素精细管理:分析全生命周期中全要素对质量作用机理,应用集成质量管理方法,实现全要素的协同、融合。

实现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技术、标准、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制造业竞争新优势,质量技术管理和模式不断创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技术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基础设施能力明显增强,基础件和部分重点领域的质量问题得到明显改进;第二步,到2025年,建立优质制造的技术体系,补好制造体系中质量链的短板,基本实现优质制造。

技术体系

质量技术基础:继续夯实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等四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强化其对优质制造的重要技术支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突出市场研究和采购供应,围绕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的产品生命周期主线,实现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全过程的精准控制和诊断,追求顾客满意度的最大化。共性关键质量技术:攻克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共性关键质量技术,如大数据质量技术,智能和信息驱动的质量技术,统计质量技术、防错技术、集成质量技术和方法。优质资源要素:优质制造的实施必须有精益的制造系统规划、先进可靠稳定的设备、软件、基础材料、人才、环境等资源要素作用保障。重点领域应用:推动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的质量提升,以及高端制造装备、高端检测仪器、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领域产品可靠性、一致性、安全性等质量集成提升。构建稳健的产品供应链体系。

评价体系

以结果为导向,从国际层面、国内宏观层面、优质制造产业中观层面提出一系列直观的指标和预期,如质量出口溢价、市场占有率等,建立“优质制造”评价体系。

政策建议

根据“质量为先”的工作方针,针对制造业质量面临的单靠市场难以解决的共性和难点问题,由质量主管部门协同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公共政策和措施,分两个层面实施优质制造工程。

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实施“优质制造工程”

该工程将以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装备及热点消费品为重点,加快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提升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围绕十大领域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解决创新后的标准、计量、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产业基础问题,解决影响产品质量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适用性等共性技术问题,以质量技术手段,推进产品质量提升的协同发展,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实施“优质制造工程”,为2025年全面实现优质制造奠定基础。

制定“优质制造工程”的配套政策和保证措施

关于制度创新。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培育和评定制度,开展“优质制造工程”试点示范,培育中国制造质量品牌,创立综合性的国家品牌示范区。创新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质量信息平台,健全产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度等统计指标体系,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改革质量监督抽查制度,为“优质制造工程”提供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

关于财税政策。建立国家质量奖励制度,获得中国质量奖、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优化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事后奖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先进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扶持政策,将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认证、计量认证等质量活动,纳入技术改造支持范围。经认定的“国家优质制造企业”享受“高新技术型企业”同等的待遇。

关于优质优价政策。健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在政府采购、招投标活动中,纳入有关标准技术条件和质量安全要求,鼓励采购优质优价产品。推进质量诚信联合惩戒,对列入质量诚信黑名单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坚决给以严厉打击。

關于人才政策。设立中小企业质量培训专项,推动建立与区域产业布局紧密结合,高校、研究院所、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质量教育与培训网络。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福利待遇,促进劳动者由普通工人向技能人才转变,大力培育工匠精神。

关于质量文化建设。质检、宣传、教育等多部门协同,开展质量文化培训,增强质量危机教育,加大力度,正面、广泛宣传中国知名品牌、中国质量奖获奖企业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大国工匠先进事迹,多途径提振对国产商品的消费信心,形成全社会尊重质量的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可靠性质量企业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①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可靠性增长试验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及作用研究
2018上海企业100强
J.D. Power发布2016年中国车辆可靠性研究SM(VDS)报告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