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示范应用城市探索和实践

2017-07-31 10:06陈仲朝
中国工业评论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宁波市试点

陈仲朝

2016年6月,宁波正式获批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过去一年来,宁波市重点围绕打造“四大新体系”,积极先行先试,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一号工程”,取得了积极的阶段性成果。

强化智能升级 打造制造新体系

宁波市首先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将智能经济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致力于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3511”新型产业体系(即:加快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引领产业,做强做优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时尚纺织服装、智能家电、清洁能源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以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增长产业和以工业创新设计、检验检测、科技咨询、信息服务为代表的一批生产型服务业),聚焦发展8大细分行业(即:稀土磁性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石墨烯、专用装备、关键基础件、光学电子、集成电路和工业物联网),并制定出台了15个重点细分领域3年攻坚行动计划以及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系列配套政策,着力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千亿元级细分行业。与此同时,经过为期一年多的前沿研究,率先编制发布了国内第一个智能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

宁波市还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以促进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大智能技术研发应用和系统集成,积极开展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装备及产品,并通过试点突破、典型示范,最终实现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在全市特色块状经济的行业广泛应用。全面推进智能制造模式培育,建设一批智能工程和数字化车间。强化智能制造基础支撑,加快系统集成商等培育,构建智能制造支撑体系。现已累计在汽车零部件、轴承、磁性材料等传统优势行业成功实施试点改造项目28个,慈星股份等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试点示范,涌现出了宁波中银电池有限公司“黑灯工厂”等先进典型,并培育了22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其中,“黑灯工厂”通过实施“电池数字化生产车间”,采用全息影像实时在线监测、MIS中央信息管理系统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实现人、机、物的互联互通,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产品合格率达99.99%。近期,宁波市正在制订“三年大改造计划”,将对全市7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智能制造诊断全覆盖,利用三年时间逐步指导推进面上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

同时,宁波市正在全力推进强基工程。宁波工业“四基”产业基础发达,钕铁硼磁性材料、铜合金材料、模具、液压件、轴承等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产量全国领先,高纯金属集成电路用溅射靶材、光学膜片、核电密封件、海底电缆等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为此,宁波市以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为核心,筛选出了符合“四基”领域的产品169个,拥有“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企业和平台69个,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加强重点产品应用示范,推进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目前,宁波市已有中车超级电容器、威孚天力增压器项目等10个项目入选国家强基工程项目,位居全国前列。

强化智慧转化 打造创新新体系

宁波市正在加快新型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围绕八大细分行业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打造新型产业研究院、工业云平台、专业化创客空间等制造业创新联盟。目前,宁波市正依托中科院材料所和下游应用企业联合打造石墨烯创新中心,重点聚焦石墨烯粉体、薄膜制備技术研发和石墨烯基产品应用推广等领域,推动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涂料/油墨、导热材料和高分子复合材料等专项实现产业化应用。目前,宁波石墨烯创新中心已获批成为浙江省首批省级创新中心,正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磁性材料、智能制造等创新中心也在抓紧组建中。

宁波市积极推动开放协同创新。近年来,宁波市相继出台了鼓励企业境外并购、推动企业挂牌上市、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等系列政策文件,引导企业开展跨国(境)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规模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2016年,宁波市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和参股项目47个,投资总额达10.3亿美元,累计境外投资突破百亿美元。其中,吉利公司通过收购沃尔沃,极大提升了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汇聚3000多名外籍科研人员建成了吉利汽车(杭州湾)研发中心,大大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去年5月,以宁波地方政府主导的中美跨境孵化器——宁波美国创新孵化器在洛杉矶正式揭牌成立。

宁波市正在构建产业创新平台。作为记载“一带一路”历史的“活化石”,近年来宁波市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鼓励引导企业组团“走出去”兼并海外有品牌、有技术、有营销渠道、有研发团队的知名企业,推动境外生产制造、贸易营销和资源开发等“三大基地”建设,积极在全球设立海外创业创新基地,统筹利用全球要素资源,抢占市场发展制高点,努力实现“弯道超车”。其中,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从技术含量比较低的汽车塑料零部件开始,短短12年内,通过先后并购收购德国PREH、德国机器人公司IMA、德国QUIN、汽车安全系统全球供应商美国KSS以及智能车联领域的德国TS,成功实现了全球化和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一跃从年几千万元销售额发展到超200亿元的国际顶级供应商;申洲、海天、狮丹努等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境外产业园。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谋划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区建设,改变原有的单一项目合作为以区域、国家为主体的全面合作。其中,2014年中意生态园是全国8个国际合作生态园之一,现有在建、筹建项目20个,计划总投资150亿元,2020年将可形成800亿元的产业规模。

强化智力集聚 打造人才新体系

宁波市坚持以“引”聚才。大力实施宁波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3315计划”,重点引进“3511”产业体系相关领域人才和团队,对入选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对全球顶尖人才领衔的高端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有近4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120个高端团队入选“3315计划”,其中91人自主申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41人入选省“千人计划”,带动集聚高端团队52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9200多人;“3315人才”累计创办企业270家,3家企业已在A股成功上市;新获发明专利371项,填补国内空白193项,承担国家级项目188项。今年,“3315计划”吸引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在内的91人申报,入选的制造业领域项目占比从往年的70%左右上升到今年的96.2%。

宁波市坚持以“领”汇才。依托宁波产业基础和政策资源,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大平台,广纳海外英才来宁波创新创业。目前“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以机器人小镇为主平台,已引进项目22个、机器人领域千人计划专家23位,浙江机器人产业集团、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中科院协同创新体、启迪众创工社、诺丁汉科研中心、罗杰克智能科技等项目落户园区。其中,罗杰克项目配套引入德国工业4.0项目中央研究院,由11个相关领域的团队构成,引入外籍专家35人。

宁波市坚持以“教”育才。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致力于培养出一大批毕业即可到企业直接上岗的现代产业工人。目前,全市共有25所中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等57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参加试点的学生累计达6100余人。同时,强化院校设置与产业导向的协同效应,新建设了智能制造、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等7个特色学院,新成立了海天学院等14对制造业龙头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校企联盟。

强化机制创新 打造政策新体系

宁波市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在整合经信、科技、发改、外贸、人才等部门财政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本级统筹安排了133亿元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其中,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不低于1亿元资助,对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采用“一企一策”,对8大细分产业、5大优势产业投资项目分别给予20%、10%的投入补助。

宁波市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融要素保障方面,全力保持制造业贷款合理增长,制定出台了金融支持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专项方案,确保实现“三年制造业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30%”。同时,宁波重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组建成立了注册资金10亿元的宁波市再担保公司。用地保障方面,明确全市每年新增用地指标35%用于工业;施行新型产业体系差异化供地政策,对重点扶持的智能装备、集成电路等产业实施最低价供地措施;积极推进弹性出让、分割出让等新型土地出让方式。

宁波市致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以“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理念和目标,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某工业项目从拿到土地证到施工许可证获批仅用了7天,刷新了同类工业项目审批速度的全国纪录。组织开展“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由市级领导领衔深入一线攻坚克难,推动重点工作、项目落实。大力推进企业降本减负,在全省率先(全国第二)制定出台了“降本减负35条”,去年累计为企业降本减负300多亿元。

过去一年来,围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宁波市按照“系统化、协同化、标准化”的要求,科学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分解落实,有效保证了各项试点示范工作的顺利推进。一是系统化组织谋划。先后出台了宁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实施意见、若干意见等三大纲领性文件,确定了8大重点细分行业、8大智能发展工程,以及8大专项试点示范建设体系,并分別制定15个三年行动计划和一批要素领域的专项保障政策,形成了“3+15+X”的政策体系。二是协同化部署实施。坚持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围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主要任务,市政府与各区县(市)、市级各相关单位签订“责任书”,明确市县两级任务分工和目标要求,各区县(市)都召开了专题动员大会、发布了专题扶持政策,制定了48个专项领域试点方案。三是标准化评价考核。围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年度目标,对市级部门各项任务进行解构,编制了《宁波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工作推进作战图》,形成了5大类228条任务,分类制定了4~5项评价标准,进行定量考核评价。同时,将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列入全市目标考核范围,定期开展专项督查考核。

过去一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扎实推进,全市上下崇尚实业、关心制造业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专注主业、持续创新的活力进一步激发,“宁波制造”日益呈现出昂然的生机和活力。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高出全国1.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8%,高出全国22.3个百分点。今年1-5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高出全国1.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2.7%,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3511”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均超过10%,其中光学电子、汽车电子等新兴细分产业增速超过30%。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宁波市试点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PCT协作式检索和审查(CS&E)试点将于2019年3月1日重启
一图看懂2019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国资委力推国企改革“十项试点”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