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英志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以降,后现代主义兴起并逐渐深入历史研究领域,对史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促使历史研究者对原有史学理论进行反思。后现代主义认为史学等于文学,将史学视为语言的艺术,并且将历史文本化,强调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试图全面否定历史的客观性。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客观性的质疑并不能真正否定历史的客观性。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客观认识这种质疑,合理把握历史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维度,深入全面认识历史的客观性问题,继而推动历史学不断进步。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历史;客观性;质疑
中图分类号: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030 — 03
20世纪50年代以降,后现代主义研究如火如荼,首先出现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在进入历史学领域后也是炙手可热,对历史研究影响深远。当前关于后现代史学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对后现代史学的渊源、发展以及对现代史学的影响等都有相关论述,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后现代史学的认识。①但是,对后现代主义是如何影响现代史学以及与现代史学的关系,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本文以既有的后现代史学研究成果为基础,重新审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客观性的质疑,以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客观性以及后现代主义在推动历史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和局限。
一、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客观性的表述
后现代主义是各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理论组合体,是反对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点的集合,内涵丰富而又模糊。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主义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思潮,首先出现在文学、艺术等领域;70年代,后现代主义日益发展壮大,进而超出文艺领域,在“语言学转向”之际进入历史学研究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进入历史学领域之后,其最终目的就是要重构历史学研究理论。无论是“语言学转向”还是对史料的重新解读以及历史叙述,其对历史客观性的质疑是其主要内涵。基于历史求真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众多历史学研究者对后现代主义也给予了很多关注。
后现代主义对语言进行分析,关注语言在历史著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指出语言具有不确定性和固有的局限性,各种史料都包含着人的主观因素,“通过对历史著述的话语分析来展示历史的文本性、叙事性和修辞性,并由此将它们归结为一种文学制品或想象之物”〔1〕。将历史想象扩大化,历史的客观性不复存在,对现代史学的基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历史学发生巨大变革。
在史学与文学的差异方面,后现代史学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把原有的历史学著述当作是史学家语言的表达,模糊了史学与文学的界限,从而将史学文学化。历史学家的写作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景设置、理论方法和意识形态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即便是“兰克”史学家也不可能完全不受自身因素的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客观性的质疑
任何理论学说的提出,都会对已有理论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后现代主义也不例外,后现代主义冲击了历史学的真实、客观等史学价值。但是对历史客观性的反思不止是后现代主义者,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在其代表作《历史是什么?》中就提出了“历史就是与现实不断的对话”的观点,认为历史不是纯粹的过去,而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后现代主义将一切史料都视为有主观色彩的文本,历史研究依赖的史料更是人类主观臆想的产物,研究者无法从史料中得到真实的历史,历史研究的客观性、真实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按照后现代主义的逻辑观点,那么将动摇历史学存在的基础,历史学存在的合理性也将受到质疑。
(一)史学与文学
关于史学与文学,古今中外的学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观点。自古有“文史不分家”的观念,杜甫的诗歌有“史诗”之称,其史料价值不可忽视;《荷马史诗》更是为人称颂的文学作品,同时《荷马史诗》也再现了古希腊的社会状况,是研究古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19世纪后,历史越来越与科学联系紧密,文史逐渐“分家”。文学追求构思与意境,史学则不然,史學追求真与实。“求真是历史学的灵魂。求真是历史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本质特征。求真关乎历史学的存在与未来。”〔2〕 但后现代主义者强调史学与文学没有区别,都是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主张史学等于文学。后现代主义史学家海登·怀特的著作《元史学》,在书中他否定史学的科学性,认为历史作品与诗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历史学家和诗人都是通过语言进行写作。并且如果要扩大受众,历史学写作必须使用通俗的言语,这样历史叙述就可能成为文学创作〔3〕。
后现代主义严重冲击了历史学的科学性,也对历史学的存在构成了威胁。历史学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但历史研究只能借助于史料,历史研究者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对话也只能借助语言为媒介加以表达。这一现实导致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着不同的结论,甚至同一个研究者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时段也会有不同的结论。例如:同为法国大革命,面对大致相当的史料,在米契莱的笔下,是一个浪漫的故事;在兰克的笔下,是一个喜剧;在马克思的笔下,则是一幕关于封建王朝的悲剧。基于不同需要,史学家在众多史料中进行筛选,构造了不同情节,三个人的著作也都被奉为经典。历史研究的这种主观性提醒着我们在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个人主观因素的作用。后现代主义者更是夸大这种主观性的作用,深化了历史工作者的主体作用。
历史与文学的差异显而易见,例如,没有人会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等同。正如罗杰·夏蒂埃所说:“哪怕历史学家是以一种‘文学的方式在写作,他也不是在创作文学”。〔4〕尽管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都是语言写作,但是历史研究的与众不同在于,历史研究以客观的历史事实为对象,对历史的客观真实性有执着的追求。历史研究力图接近历史原貌,客观地在现历史事实。
(二)历史文本化
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历史认识论和历史编纂学的挑战,动摇了历史编纂学的基础,也打破了原有的历史观念。后现代主义主张泛文本观,文本处于根本地位。历史上一切事物都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都以文本解读的方式供研究者解读。历史学家的研究也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历史叙述完成后其文本就与作者无关,读者成为文本解释的主角,可以任意解读文本的意义或赋予新的内涵。“作者之死”是后现代主义者在历史文本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消解了文本原有的权威,使文本的确定性和客观性不复存在,也随之赋予文本以开放性和随意性。
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使文本具有了自主性,其存在也不再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历史研究的主体和客体分离开来。历史书写成为“文字游戏”,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价值,历史的客观性不复存在,那么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追求也将丧失。历史事件没有了研究价值,有的只是存在的各种文本。以文本为研究对象,得出的也是各种文本,文本背后的历史事件不在追求其真实性,历史解释的随意性大大增加,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者把文本与历史事实割裂开,客观事实不在对文本解读有约束力,各种解读也没有了好坏优劣之分。与探寻历史真相,还原历史事实的历史研究大相径庭。
三、对后现代主义的实践与反思
尽管后现代主义存在着不足,但这不是历史研究者排斥后现代主义、闭门造车的借口,从而将后现代主义极端化和反常识化。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既有破坏性又有其建设意义,对历史學的冲击与反思对历史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冲击使得历史学家不得不关注其理论观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探讨后现代史学的行列,在史学界影响也越来越大。1995年,美国学者何伟亚出版《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一书,被视为后现代史学实践的典范,本书以中英礼仪制度之争为线索,从史料运用到写作方法都体现了后现代史学的影响。〔5〕在《后现代主义史学述评》中,杨共乐认为,就历史学而言,语言仅仅是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工具,客观的历史事实才是最重要的,后现代史学存在着语言决定论的错误,终将导致历史学的虚无化。〔6〕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伟大意义在于对近代以来历史话语的批判,也给历史研究以新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历史研究是基于历史事实之上的,研究者首先要对历史事实有充足的了解,而后才能够对历史事实进行认识与解读,最终形成历史语言。后现代主义对语言主观性的探讨,使历史研究在历史叙述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使人们认识到语言在历史叙述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引导人们在历史研究中有不同的方法与研究视角,对历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语言主观性的提出,使历史研究者更加注重对史料的考辨,在使用历史史料时能够更大程度的审视史料的真伪。在历史著述时,也能够更加“秉笔直书”,最大可能的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历史叙述更加接近于历史真实。
后现代主义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历史学领域,其最大的弊端就是过分强调史料、文本和语言的主观性,从而削减了史料的作用和史料的真实性,否定历史的客观性。在历史研究中对史料的滥用导致史学成为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过分强调主观性的作用下,历史没有真相,有的只是对历史真相的看法,历史事实可能被扭曲。在理论上,首先,后现代主义对语言的过分夸大,从而走入极端,第二,否认人类可以认识历史真相的可能,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第三,后现代主义割裂文本与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强调文本的主观独立性,从而使历史毫无真相可寻。史学研究者的著述不是历史真相,而是研究者本人用自己的语言写成的自认为是真相的历史事实。在现实生活中,后现代主义否认历史真相的存在,从而为颠覆历史真相,篡改历史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历史研究而言,否认了历史工作者为探寻历史真相而做出的努力,进入历史相对主义的怪圈,造成历史研究领域的混乱。
将文本的独立性提高,甚至抛开历史事实的制约,同时读者的地位大大提升,又加剧了解读文本的随意性,使得史料变得无足轻重,文本解读成为历史研究的重点。但是,后现代主义对文本本身的重视,也使历史研究更加重视文本的作用。提高读者的地位,每个人都可以解读文本,文本可以得到充分的理解,其作用也能发挥到最大。同时,历史研究者也能更加主动地对历史叙述进行诠释。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研究与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它提供了一种批判的态度、开阔的视野和多角度审视问题的可能性,这无疑会给历史学的发展带来某种活力和新气象,使历史学家始终处在更具自我批评的反省意识中。”〔7〕在理论交锋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一种“中立立场”,从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中吸取历史学发展的动力。在理论争论中,争论本身以及反思不再是关注的焦点,所关注的是在争论中解决历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历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参 考 文 献〕
〔1〕〔7〕韩震,董立河.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田颖.论求真——历史学存在之灵魂〔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3〕〔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现象〔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美〕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M〕.何兆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5〕〔美〕何亚伟.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M〕.邓常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杨共乐.后现代主义史学述评〔J〕.高校理论战线,2003,(06).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