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茜,石增刚,何佰生
·临床经验·
P波电轴变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分析
胡茜,石增刚,何佰生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电轴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系。方法:选择COPD患者为观察组,60例,另选非COPD患者为对照组,40例;分析2组P波电轴>60°变化以及对COPD的诊断价值。结果:P波电轴>60°发生率观察组为85%,对照组为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P波电轴>60°诊断COPD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5%。结论:P波电轴>60°或许可作为COPD的筛查指标。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P波电轴; 心电图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且近年来发病率增高明显。因为受限于医疗条件,仍有许多COPD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偏远地区;故寻找一种简便、经济的检查手段用于COPD筛查仍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对常规心电图额向P波电轴与COPD的关系及其对COPD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资料 收集2015年10月-2016年5月于我院呼吸科住院诊断为COPD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40例非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COPD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COPD诊治指南标准,包括症状、体征、X线检查、心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等;其中肺功能为COPD诊断金标准,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即可诊断COPD。排除标准: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左心房内径(LAD)及右心房内径(RAD)等超声心动图参数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所有入选对象均进行十二导同步心电图检查,P波电轴由心电图仪自动检测。所有入选对象均进行超声心动图、肺功能等检查。分析比较额向P波电轴>60°对COPD的诊断价值。所有心电图检查均由本院同一位心电图医师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间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P波电轴变化及诊断COP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P波电轴>60°在观察组有51例,发生率为85%,显著高于对照组(2例,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肺功能结果比较,以P波电轴>60°为标准诊断COPD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5%。见表2。
表2 2组患者P-wave axis≥60°比较
注:2组间比较,*P<0.05;组内比较,**P<0.05;()内数字为百分比/%。
心电图上额面P波电轴右偏>60°(亦称 P波电轴垂直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关系早期即进行过相关研究[1-2],但在临床上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COPD发病率升高,P波电轴垂直化与COPD的关系亦逐渐受到重视。心电图上判断额面P波电轴>60°有两种简易方法:(2)Ⅲ导联正向P波且PⅢ>PⅡ。(2)AVL导联负向P波。本文通过观察,P波电轴>60°在观察组发生率为85%,对照组发生率为5%,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显示:以P波电轴>60°诊断COPD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5%。上述观察结果提示,额面电轴>60°是COPD患者较为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这些结果与先前的研究报道一致[3-4]。
关于COPD患者中P波电轴垂直化改变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发现[5-6],P波电轴垂直化不一定伴有肺型P波,但出现肺型P波一定伴有P波电轴垂直化改变,肺型P波一般见于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而不见于轻中度COPD患者;从而推测P波电轴垂直化改变主要与右心房的解剖学位置有关[5]。目前认为[6]:因为右心房通过下腔静脉与膈肌紧密连接,而COPD患者存在膈肌下降;因此在COPD患者中,右心房受到下降的膈肌牵拉从而导致解剖学位置和P波除极方向改变;最终出现P波电轴右偏、垂直化。有研究发现[5],P波电轴垂直化程度与COPD严重程度相关,并且随着患者通气功能改善P波电轴垂直化程度随之减轻。本文观察发现,包括右心房大小等在内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在观察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明显区别于P波电轴垂直化在2组间的变化,这一结果亦间接支持了上述的研究结论。
综上分析,心电图额面P电轴>60°(垂直化)与COPD关系密切,或许可作为COPD患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筛查指标。
[1] BALJEPALLY R,SPODICK DH.Electrocardiographic screening for emphysema:the frontal plane P axis[J].Clinic Cardiol,1999,22(3):226-228.
[2] CALATAYUDJ B,ABAD JM,KHOI NB,et al.P-wave change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Am Heart J,1970,79(4):444-453.
[3] THOMAS AJ,APIYASAWAT S,SPODICK DH.Electrocardiographic detection of emphysema[J].Am J Cardiol,2011,107(7):1090-1092.
[4] LAZOVIC B,SVENDA MZ,MAZIC S,et al.Analysis of electrocardiogram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J].Medeinski pregled,2013,66(3-4):126-129.
[5] CHHABRA L,CHAUBEY VK,KOTHAGUNDLA C,et al.P-wave indices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emphysema:do P-terminal force and interatriao blook have confunding effects?[J].J COPD,2013,8:245-250.
[6] LI,SHAH AJ,SOLIMAN EZ.Effect of electrocardiographic P-wave axis on Mortality [J].Am J cardiol, 2014,113(2):372-376.
10.14126/j.cnki.1008-7044.2017.04.025
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 心内科,233000
胡茜(1984-),女,医师,大学。
R 563.9
A
1008-7044(2017)04-0441-02
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