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雯妮
基于单元教学指南的初中叙事类文本课堂教学实践
——《百合花开》的教学内容确定与学习策略指导
黄雯妮
以《百合花开》课例为载体,探讨如何在单元教学背景下进行教学实践。尝试通过单元教学目标的制订确定教学内容,并结合学习策略的指导,反映出对单元内每一课时内容的结构化思考,要体现出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逻辑思考,从而实现流程化的实施路径,引导教师在操作层面上实现课堂转型。
初中语文 单元教学 教学内容 学习策略
近来,在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专家的指导下,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以“单元教学指南的编制”为抓手,开展了基于单元教学指南的课堂教学研究。这项研究着力于将课程标准分解落实到各个年级的各个单元,能够站在课程实施的高度聚焦课标、教材、学情等思考课堂设计、学生活动。
在这一研究背景下,为了便于组织教学,学校语文学科决定尝试从文体入手,结合文本的难易程度来确定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与要求,然后再按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要求重组教材单元,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单元教学指导纲要。
从目标定位来看,单元教学指南的核心要素是单元教学目标,它在整个教学目标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单元教学目标既是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又是对课时目标的总揽。下面就以《百合花开》为例,呈现其在单元教学指南背景下,教学目标确定的思考路径。
通过对六年级第二学期教材的梳理,将《百合花开》《一千张糖纸》《羚羊木雕》《在那颗星子下》和《“诺曼底”号遇难记》这五篇文章放在同一单元。之所以将这几篇课文编制为一个单元,是因为这几篇文本都是通过记叙一件事来表现人物形象或揭示中心的。在确定了单元的定位和具体篇目后,再将课程标准自上而下地分解到年级,分解到单元,检核单元目标制定的正确性。
(一)从上位课程目标往下分解
从内容来说,课程包含领域、模块、主题、单元、章节和课时等,单元处于课程内容的中观层面;从课程标准的细化来说,是从课程标准到年级目标,再到单元目标,再到课时目标,见图1。
图1 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
(二)自下而上的内容提炼归纳
《百合花开》主要讲述的是断崖上的一株小小的百合,不畏艰难、嘲笑、鄙夷,努力地开花结籽,让整个山谷变成了美丽的百合谷。它的生长经历在课文中可以从“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有一天终于开花了”和“到处开满洁白的百合花,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进行明确的划分,这是帮助学生梳理作者行文思路的重要的抓手。把这三部分内容组合在一起,文章的梗概自然就了然于胸,可以借此锻炼学生借助段意归纳法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百合的生长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它面对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蜂蝶鸟雀的讥讽劝告、人们的欣赏赞美这样三个不同的处境,可以说处境是一个比一个更艰难,但百合的形象正是通过它在应对这些处境时的心理描写(第3、17段)和语言描写(第9段)突显出来的。因此,它有助于教师落实“通过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的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分析百合面对的三种不同的境遇及其应对的表现,教师就能发现这三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百合变化的是它的处境,而不变的是“以花来证明自己存在”的坚定信念,这句话贯穿在文章第3、9、17小节,随着百合的生长经历,这句话的意义在不断地加深。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师可以提炼“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于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
制订一条好的单元目标须从课标自上而下地分解,以及对教学内容、课时目标进行梳理和提炼,从中找到合适的契合点,最终形成单元目标。
(三)借助学情分析完善目标
通过对于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以此分析本单元的学习价值,即解决教师用教材教什么,学生学完本单元后能做什么。单元目标明确后,如何达成单元目标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不同学校甚至不同班级的学生要达成一个相同或近似的单元目标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必然是不同的。因此在制定课时目标和课时安排之前要进行学情分析。就以《百合花开》这一篇课文为例,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阅读量,而《百合花开》语言相对生动浅显,所以学生对于文章基本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是学生现有水平能独立解决的。但对于作者用这种寓言体想要表达的哲理以及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写作意图这两点是学生学习的障碍点。结合低年级学生感性认知能力强于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学情,在制订课时目标时,将目标定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词句在语境中的不同表达效果。”
在单元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制订了《百合花开》的课时目标:①概括百合花的成长过程(落实单元目标中“梳理文章的情节脉络,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②感受关联词、排比等语言形式对于作者的情感的表达作用(落实单元目标中“通过分析、比较,体会词句在语境中的作用”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③联系上下文理解百合开花的信念,懂得无论艰难困苦还是荣誉环绕,我们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做最本真的自己(落实单元目标中“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于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由此可见,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之间是逐层传递的关系。单课教学内容的确定不仅仅要关注文本本身,还要将它与本个课程单元指南之间建立联系,彰显教学的核心价值。
目标制定之后,要通过创设学生的有效学习经历来保障目标的达成,真正达成单元目标的落实。设计有效的学习经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落实。根据“写一件事的记叙文单元教学指南”,笔者从《百合花开》问题链的设计意图来切入,浅谈这节课如何设计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经历来帮助他们达成这些目标。
(一)建立阅读的整体感
笔者先设计了分段进行朗读的学生学习活动,以此引导学生在朗读背后思考这样分段朗读的原因,启发学生捕捉“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有一天终于开花了”和“到处开满洁白的百合花,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三个关键信息。把这三层意思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章隐含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就能理解文章以时间为序介绍百合花三个阶段的生长历程,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百合花开放的经历”的课时目标。这样既培养学生抓住时间词来梳理文章的情节的阅读方法,同时明确了段落与段落之间行文的联系。这背后是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的整体感。
(二)建立文本前后文之间的联系
梳理完行文的思路,通过提问学生“百合花的生长经历并非一帆风顺,百合花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应对的?”,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逐一分析百合花的生命历程。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在这部分课堂实践中笔者主要落实帮助学生阅读文本建立前后文之间联系的学习策略指导。例如笔者设计了下面四个问题。问题一:原句“我是一株百合,不是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与改句“我是一株百合。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的差别在哪?联系第2节说说为什么原句比改句的表达效果好。问题二: 第9节写了百合要开花的三个原因,请联系上文6、7、8节思考:这三个原因为什么以这样的顺序排列?能否调换顺序?问题三:这三个原因中,你觉得作者更强调哪个原因?你能从上文中找出跟这一原因相类似的表述吗?问题四:在百合三个阶段的生长历程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以上问题的前三个表述,反复出现“联系上文”的表述,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建立联系前后文的意识。而第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三段生长经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联系上下文理解百合开花的信念,懂得无论艰难困苦还是荣誉环绕,我们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做最本真的自己”这一课时目标。这就又和单元目标中“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于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建立了联系。
(三)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性
学生语言敏感性的培养也是教师学习策略指导的重要一环。笔者以第9小节的教学为例,围绕“作者是如何表现百合开花的坚定的信念?”设计了问题链。先让学生思考“第9节中反复出现哪句话”“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句话”,引导学生从反复的语言中读出百合坚定的态度。然后进一步比较思考:“既然百合开花的三个理由与6、7、8节一一对应,能不能改成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改动后的一问一答与原文中组合在一起形成排比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并评价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排比这一语言形式对于作者的情感的表达作用。最后提问“基于前面对于三个开花原因的认识理解,百合提出了什么更为强烈的表态?”从而引导学生关注两个“不管”一个“都”,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对于这些语言有敏感性,意识到这种语言背后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笔者试图站在课程实施的高度聚焦课标、教材、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这样设计出来的活动才能提供给学生有效的学习经历,进而助推单元目标的达成。
黄雯妮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20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