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2017-07-29 18:38石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笔者

石莉

重庆市万盛经济开发区教师进修校教师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可谓异彩纷呈,资源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在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也指出:“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合理开发高中语文教学资源既是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语文教学资源可谓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教科书、工具书、电影、图书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开发利用哪些资源才算合理呢?笔者在观察许多优质课和研读大量优秀课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五种资源可以合理利用开发。

一、开发教材 深研文本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应该是高中语文教学首选的资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教师对教材的有效使用,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核心任务就是要重视教材的课程教学功能,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以独特的视角挖掘教材、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读,挖掘教材的文本价值。

在2016年3月重庆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市高中语文教研员钱金涛老师给笔者在内的所有学员分享了他诗歌教学的一个案例——《夜归鹿门歌》。他精心设计了四项任务:一是如果将八句删成四句,你准备保留哪几句,为什么?二是将四句的七言删成五言,并说明原因。三是删除时,会否有不舍或少了些意味的感受?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感受。四是你准备给主人公形象作怎样一段语言描摹。第一、二个问题指向的是诗歌的行文思路和炼句艺术,在对诗歌的揣摩中,自然体会到本诗在转折、承接、对比、顶真、用词上的巧妙之处。第三个问题指向的是诗歌的意象和炼字技巧,在联想和品味之中,自然领悟到诗人通过山寺、钟声、鹿门、烟树、岩扉、松径等意象营造了清幽朦胧的氛围,领悟到争、归、开、忽、自等字的传神传情。第四个问题指向的是诗人的情感和形象。在前面三个问题的深入研读中,诗人归隐的渴望、洒脱的胸怀、隐逸自得之志趣和仕进无望的愤郁不平也就水到渠成。可以说,此种设计是相当巧妙的,每一项任务都指向文本,都是对教材资源的深度开发。每个问题都能观照全篇,能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一石激起千层浪”,钱老师用四块“小石头”激活了学生思维,关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也沸腾了课堂。

从文本中开发学习资源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表现,也是阅读教学的起点。笔者在执教苏轼《定风波》时,发现序言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竟然贯穿全文的解读,于是经过对文本的反复推敲解读,精心提炼,围绕“独不觉”三个字设计了以下主问题:你从“独不觉”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你的初读体验吗?当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纷纷起来表达了自己的初读体验。笔者趁机追问,苏轼在雨来时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的呢?要求学生自读上片,抓关键词语或句子咀嚼词人形象特点。学生在认真研读课文后,抓住自己最有感触的词句谈了自己的看法。紧接着,我又追问,苏轼为何能做到“独不觉”呢?要求学生在下片寻求答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反复研读,至此,苏东坡旷达乐观的形象也跃然纸上。这样整堂课都紧紧围绕着“独不觉”这三个字展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和谐地推进了生本对话,读出诗人形象,读出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坚实平台,教材又无非是个例子,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推进。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中,也会领悟,积累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二、开发学生 贴近心灵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和教学资源的消费者,还是活生生的教学资源创造者,需要教师开发、利用。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任海林老师2012年12月到一所农村学校执教作文课时,一到学校,学生手里的期中考试优秀作文选编吸引了他,于是推翻了之前的精心设计,重新备课,基于农村孩子的作文语言表达普遍缺少味道,把提升语言的表现力作为教学目标。课间,还把两个学生的作文片段抄写到黑板上,和学生一起修改作文,让学生感受“四字词语”的连用,以及把“话”变成“画”的手法对提升语言表现力的作用。任老师关注学生的写作现状,基于学生的兴趣、困难、盲点和误区开展了有效的作文教学,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资源。

笔者在执教高三二轮复习课《形神兼备练仿句》时,原本精心准备了教案,可临课前的一次月考中,刚好考到仿句,学生失分严重。为了规范学生的答题,笔者就精选了班级学生月考试卷中几种典型的错误答案,展示在幻灯片上,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诊断失误。经过学生的合作,学生自然诊断出失分原因:句式不一、修辞不符、话题脱离、色调不合。在此基础上,笔者及时给学生讲解仿句题的答题要求:结构一致、修辞一致、话题一致、色调一致。最后归结到到仿句的最高境界——形神兼備。利用了学生资源,感觉课堂更加真实、接地气,学生对此题印象也更加深刻。

三、开发生成 激活思维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推进的,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教师预定轨道行进,总是充满无数可能。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教学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如果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捕捉、开发、利用意识,勇于创造突发性事件,可能催生出更多鲜活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生成带来新的可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甘肃嘉峪关市第一中学的陈玉萍老师在执教蒙田的《热爱生命》时,预设了一个问题:热爱生命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在讨论即将结束时,有学生质疑:海子选择卧轨自杀、海明威选择饮弹自尽,他们以自杀结束生命,是热爱生命的表现吗?面对这个意外的问题,陈老师迅速调整教学思路,顺势引导学生讨论,形成了四种观点:一是这不是热爱生命的表现,是对生命的亵渎;二是从保证生命质量的角度来说,是热爱生命的表现;三是可以换种方式灿烂活下去;四是生死都是宇宙物质能量转化的方式,不必追究大文豪们自杀行为与热爱生命之间的关系。陈老师在这过程中一方面亮出自己观点,一方面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快速理答进而归纳概括学生发言精华,进行三言两语的简评。可以说,这个意外生成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陈老师很好地捕捉了这个意外的课程资源,并有效利用,将学生的文本的理解又推进了一层。

笔者执教《兰亭集序》时,引导学生赏读第四自然段,领悟兰亭之“悲”。正当大家沉浸在对作者悲痛的理解时,一个学生突然说:“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王羲之的“悲”是悲痛还是悲观?”可以说,这个问题没有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我又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它关乎文本的价值取向。略作思索,我笑着对这个学生说:“老师真的很佩服你,因为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但老师之前没有深入思考。”这时台下一阵唏嘘,顿了一下,我想何不把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让全班学生思考探究呢。于是我说:“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探讨王羲之的‘悲究竟是悲痛还是悲观”。在学生讨论的间隙,笔者也作深入思考。轮到学生展示时,一个学生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为例,结合魏晋时期政治严酷、社会动荡、文人名士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的种种特点,认为王羲之的“悲”不仅是王羲之的悲痛,而且是那個时代的悲痛。该学生表达流畅,有理有据,全体学生掌声雷动。笔者也趁机以“珍重人生”板书总结。课后反思,笔者发现,临时生成的动态资源,既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思悟理解,唤醒学生内心体验,碰撞智慧的火花,一步步接近文本的价值主题,也能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最佳体现。

四、开发教师 榜样示范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本身就是难得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在多数人眼中都是多才多艺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会读、会写的优势,为课堂所用,为学生所用。

湖南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语文教研员吴春来老师在执教《在情景中描写人物细节》时,充分利用自己发表在《中国散文家》上的下水作文《故乡》,来进行人物细节教学,以创作者的身份揭示细节描写的核心元素。用真情感动学生,告诉学生文学需要爱,要学会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吴老师自身写作资源的利用,既展示了教师自身的胆识和自信,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对老师的敬佩,对学生写作是一种极好的榜样示范。

笔者曾经任教的高中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生源较差,尤其是写作,几乎找不到一篇范文。为了给学生作榜样示范,每次给学生布置一个作文,笔者也要亲自操刀,写下水文。在评讲作文的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从笔者的范文中体会写作技巧,每次都能给学生很好的写作引领。长期的下水文写作,笔者既体会到学生写作的艰辛,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后来在重庆市第二届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中,笔者执教《定风波》:引导学生赏析完上、下片后,分别用小诗“竹杖芒鞋蓑笠翁,闲庭信步何从容,同行狼狈独不觉,笑傲风雨他最达!”和“酒醒迎来斜阳照,无风无雨心亦朗。穷达顺逆皆不觉,勘破人生他最智!”作了小结;在学生展示给苏轼写的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后,笔者也创作了一则激情澎湃的颁奖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学生朗读过程中,笔者明显感觉到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坚定了笔者跟随学生写作的信心,也博得了全场听课教师雷鸣般的掌声。

当然,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五、开发学科 融会贯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开发其他学科资源,适当引入到语文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资源开发。

聂玉华老师在执教《鸿门宴》时,针对班级学生喜欢数学的特点,根据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叙事过程体现了文章怎样的行文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题的外观:请你认真阅读课文,把课文内容绘成一条数学曲线。这个问题充分利用数学资源,将问题转换成陌生、新鲜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大致思路后,就能大致画出曲线,学生也就能自然地明确了课文以时间为序,以双方人物的活动为线索,叙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特点。

在重庆市第五届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作文赛场中,重庆一中袁天芬老师用化学方程式Mg+ZnSO4=Zn+MgSO4艺术表达:你的“镁”偷走了我的“锌”,巧妙引入到课题《笔绽春蕾 口吐莲花——文采之有意蕴》,可以说吊足了学生和全场听课老师的胃口,让人耳目一新。

实际上,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开发其他学科资源的案例不胜枚举:播放课件、制作微课,是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描绘古诗词,将诗词转化为画面,是美术资源的利用;讲解背景资料、历史典故,是历史资源的利用;以歌唱词,是音乐资源的利用;辩证表达、哲学思辨,是政治资源的利用。语文是百科之母,也要开发其他学科资源,整合运用,让学生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以上只是笔者最深的感触和实践。如果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说明教师的授课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高中语文课堂也会更加摇曳多姿。对于学生来说,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兴趣。当然,无论怎样开发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同时满足师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同时还要紧密联系老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无所节制,不能喧宾夺主,应该在合理适度的基础上,这样,我们才能构建更加厚重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任海林.用语文人的情怀,和您一起讲述语文的故事[J].语文教学通讯,2016,5A.

[3]陈玉萍.重视预设 不惧生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6,3.

[4]吴春来.“在情景中描写人物细节”课堂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6,5A.

[5]聂玉华.运用陌生化原理创新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6,2A.

[6]赵健民.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多维策略[J].教育,2016,07.

[7]宋玉英.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2004,02.

[8]朱昌元.“生成”的艺术[J].语文教学通讯,2016,1A.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笔者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